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美术:历史延展中的现实聚焦

来源:文艺报 | 尚 辉  2020年01月20日08:15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 王奋英 作

使命 李玉旺 作

烈焰青春 焦兴涛 作

唱着歌儿去北京(维吾尔族) 李永康 作

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被现实唤醒的同时,也会赋予现实以深邃的意涵。2019年先后迎来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这使得本年度有关美术的创作、展览与研讨都似乎被嵌定在一种回望历史的语境之中,从而为这些作品与活动预设了题材标识与话语范围,甚至这些作品与活动也成为历史的一种组成。本年度推出的最重要的创作与展览,无疑是各地美术机构积极策划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各种美术创作展览活动,并最终汇集为规模宏大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而有关对展览之中美术作品现代性特征的审视与探讨,又无不体现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展开的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命题。

主题展引领的主流艺术价值

本年度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美术门类是水彩与雕塑。水彩虽普及但较难体现学术探索性。1月6日,以邀请方式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42位画家创作的139件作品的“风生水起——当代中国水彩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所邀画家均为当代水彩画界最具实力的中青年,画展的学术性呈现了当代水彩画逐渐脱离小情趣而凸显其精神性表现的当代艺术特征,水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于此获得了充分发掘与多样丰富的创造。雕塑历来是美术领域的重型门类,但举办雕塑专题展却相当困难。3月2日,由220余件作品组成的“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这个在雕塑界具有开创性的展览,不仅以其众多的作品呈现了当代中国雕塑的整体艺术水准,而且聚焦于“民族大团结”这个艺术主题也为雕塑当代探索提供了丰富表现的创造空间。应当说,这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首次以雕塑艺术体裁来展现中华56个民族形象,并力求通过有限人物形象塑造呈现民族历史、民族生活、民族风俗与民族英雄的展览。展出作品以写实、写意和表现为主要艺术语言,既注重对民俗生活形象的浓缩,也充分发挥了雕塑艺术的创造个性与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年度的主题展还注重主题对于地缘美术发展的凸显。3月29日,以“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为主题的庆祝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汇聚了来自150余位中外艺术家创作的172件作品,不仅通过主题性创作展示了深圳建市40年的建设成就与人文风貌,而且体现了艺术探索的开放性。相比与中国其他城市,深圳作为一座新的移民城市也体现了美术人才通过移民而聚集新的艺术力量的文化积淀过程。尤其是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而引进的国外艺术家对深圳艺术的推动,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打开的窗口”所不断形成的新的艺术成长模式。与这种新的成长模式不同,“草原四季,亮丽北疆”的主题展显现了国内美术家对于描绘草原永不减褪的创作热情。该展除了呈现全国美术名家于2017、2018两个年度奔赴内蒙古采风写生创作的作品,还展出了来自内蒙古美术家近年的精彩探索,一批内蒙古优秀青年美术家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在发掘草原人文特征的同时更彰显出当代艺术的创造性。

就主题展的全国性综合汇展而言,本年度应以“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最为突出。以“美丽中国”为主题,在新落成的湖南美术馆于9月29日开幕的该届全国画院美展,展示了近两年全国画院系统美术家的创研成果。该展既以407件作品呈现了画院中青年美术家的创作水平,也以180件特邀作品呈现了健在前辈画师高度成熟的艺术风貌。这个展览格局同样体现在5月21日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上,这些特邀画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貌虽为人们所熟悉,但一些作品仍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他们在艺术语言上的深厚积淀也代表了当代中国美术的艺术水准。该展的另一亮点是,展出了文化和旅游部历经两年精心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首轮验收通过的38件美术作品,以及上海时代风采现实主义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部分作品,从而形成了本届美展以新时代国家重大历史叙事为展览主调的宏大气势。

双年展推导的中国艺术理念

“双年展”的概念并非单纯指两年一届的展览间隔,更多指涉的是当代艺术的实验理念与展览体制。从20世纪末开始引进中国内地的双年展或三年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当代演进及与世界艺术发展的交叉或同步性。2019年度迎来了第八届北京双年展、第十届深圳双年展和首届湖南双年展,而这3个双年展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国际双年展的体制与策展人制,但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理念与经验。

“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于4月20日在OCAT深圳馆开展。本届展览和论坛以“水墨现在”为总主题,以“揽古烁今”“笔墨至式”“水墨无疆”为分主题,以典型作品概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传统水墨向现代水墨的变革过程及艺术风貌。“揽古烁今”偏向于在当下依然保持传统笔墨样态的中国画,这表明笔墨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要求与形态仍是这种绘画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讲求笔墨更多地在当下体现了对笔墨规律的一种认知;“笔墨至式”展示了中国画进行现代性转型以来,不仅在思想内涵上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诉求,而且在绘画语言上既追求笔墨的本体性,也追求画面的图式与图像,从而显现出将笔墨与图式、笔墨与图像共同作为中国画变革方向的艺术探索路径;“水墨无疆”则是将平面的绘画转向空间装置,水墨只是这些综合媒材的观念或符号。应当说,这几个分主题恰恰展呈了“水墨现在”的三种不同向度,这也是“深双展”历经10届推动中国水墨艺术向国际性转化所呈现的多维艺术格局。

本年度最富国际影响力的双年展当属北京双年展。本年正逢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举办,中国馆以吴洪亮策展的“RE-睿”主题,试图探寻从中国到威尼斯那些似曾相识的小巷、廊道和虹桥,以此穿透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阻隔。这种文化寓意在第八届北京双年展锁定的“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的主题得到更加深广的诠释。其主题的国际话语针对性,显然指涉了当下全球化所面临的越来越不明晰的政治、文化和地理界限。对此,2018年光州双年展以“想象的边界”来探讨人类社会那些既有边界的消弭与未来边界的生成,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提出的“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似乎自动疏远了艺术无法干预的社会现实而转向了对生活趣味的追索。这两种艺术主题对全球现实问题表现出的不同面向,都让人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已成为艺术表达挥之不去的情结,甚至当代艺术的核心命题都紧紧围绕着如何应对这些社会困境而展开。第八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立意,紧扣当下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在急剧动荡中形成的新格局,提出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超级概念,并通过艺术对当代社会生存经验的丰富表达与文明变迁的视觉创新来探讨这一主题的深刻意涵。8月30日,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来自113个国家的640件作品,涵盖了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作品。人们从本届展览解读到的是纷繁多彩的世界文明,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家所表达的对生活的诠释、对梦想的追逐、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思考。

国家展凝固的新时代人文新貌

本年度冠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美术创作展览活动无计其数,而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和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则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美术盛会。前者以经典作品审美地呈现了新中国7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后者则以近5年的新锐创作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人文新貌。

“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共分序篇和“浴血奋斗:人民解放之路”“艰苦奋斗:国家建设之路”“团结奋斗:改革开放之路”“伟大梦想:民族复兴之路”4个篇章,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美术家创作的480余件作品,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经典之作。该展首次全面展示了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134件新作,使新时代国家历史叙事在美术作品上获得了完整呈现。

本年度美术界的最大艺术事件,无疑是从9月初就先后在广州、深圳、济南、宁波、重庆、成都、厦门、廊坊、景德镇和北京等地陆续开幕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13个展区的分类作品展,共计展出作品4600余件,立体呈现了中国当代美术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漆画、壁画、动漫、水彩、综合材料绘画、陶艺、综合画种、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共22个门类近5年来的总体创作水平和发展面貌。12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个从各展区精选出的进京作品、获奖提名作品以及本届全国美展产生的金、银、铜奖作品共计573件,让人们一睹为快,许多作品发掘的社会意涵、文化特征吸引了观众从各种角度予以释读。在展览圆厅,人们看到了李玉旺《使命》、曹丹《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和焦兴涛《烈焰青春》等获奖作品实现了对新时代崭新的社会风尚与积极的人生观念的审美呈现。这些作品所塑造的普通浇筑工、消防员、解放军官兵、都市青年、快递小哥等形象,既表现了他们打拼的艰辛,更凸显了他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体所具有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而一些作品对新的社会工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也以崭新的审美视角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悄然发生的深刻变化。

从艺术探索的角度看,中国画作品既注重形象的真实塑造,也注重对传统笔墨、民族色彩的发掘与承传。本届中国画作品给人的耳目一新,显现了美术家如何立足于现实感受而对传统笔墨进行当代视觉经验的创新性发展。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架上艺术,已在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捕捉中激发出一种新的创造潜能。当然,本届全国美展也前所未有地引发了社交媒体的广泛评判,并主要聚焦于对中国画越来越少的水墨写意作品和对油画作品中抄袭现象的批评。应当说,当代中国画的学术问题,或许并非单纯是工笔与写意的孰轻孰重,而是在中国画意象系统的前沿探索上如何积极地借用、转换镜头图像或电子图像这一时代视觉表征的问题。这种情形在油画创作上体现得更加明显。镜头图像的瞬间记录、电子图像的扁平压缩,使当下油画越来越远离造型艺术的形象塑造体系而接近图像经验的视觉表达,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无疑有待学界进行深入探讨。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无疑已成为新中国美术70年的一个新坐标,其蕴含的新中国美术70年的审美变革,也必然成为本年度美术史学界聚焦的学术热点。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等机构策划的“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主要探讨了新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过程和现代性特征、新中国美术门类的发展轨迹、新中国公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导向、新中国美术的评价体系以及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理念、资源和模式等诸多问题。此次研讨会对中国美术现代性命题的探讨,也促使人们延伸了对中国美术现代性更加久远的历史视野的考察;而本年作为五四运动的百年,正使这种现代性的历史聚焦获得了一种历史的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