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创作成为吉林特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杨 鸥 2020年01月23日09:19
吉林省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分布着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49个民族。日前,由吉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长春市举行。
据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金仁顺介绍,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在吉林省的文学发展中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涌现出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满族作家胡昭的《军帽底下的眼睛》,满族诗人丁耶的长诗《外祖父的天下》,蒙古族作家王士美的长篇小说《铁旋风》《格瓦拉传》《李宗仁归来》,满族作家王汪的长篇小说《她从大海那边来》,满族作家王宗汉的《关东响马》,满族作家李中申的《香港之夜》等在省内外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新时期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吉林省的少数民族创作更加有活力,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变革的优秀原创作品,在创作题材、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目前,2529名省作协会员中,少数民族作家比例约占13%。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的诗集《圆融》,朝鲜族作家金仁顺的长篇小说《春香》,满族作家格致的散文集《从容起舞》,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满族作家胡冬林的儿童文学长篇《巨虫公园》获全国儿童文学奖。金仁顺的《纪念我的朋友金枝》获得人民文学年度优秀奖,满族作家兄妹王可心、王家男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雪乡》获夏衍优秀电影剧本奖一等奖,格致的《满语课》获民族文学年度奖。这些作品风格浓郁、笔法精致、特点鲜明、具有东北地域色彩,是吉林文学的重要收获,也为中国民族文学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上的一道边陲风景。
评论家张清华认为,民族作家如何既背靠自己的民族文化,又使自己的写作超越地域性,超越民族性,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大部分用汉语写作的民族作家,处在民族身份和超越民族身份的认同的两难境地,从主体角度来讲有困境在,但是作为写作可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或者是一个巨大的可能性。从曹雪芹到纳兰性德,到老舍,既背靠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超越了民族性,成为经典的作家。
作家夏鲁平认为,民族地域书写是作家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每个作家都有精神故乡,童年的记忆,生活的地域,都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但作为作家是否成熟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突破民族与地域的狭隘,以更广阔的视野反观自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