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书单: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史
来源:澎湃新闻 | 徐明徽 2020年02月07日15:59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千百年来,人们与病毒、流行病博弈、抗争、共存,人类的社会文明和历史进程也被这些看不见的威胁影响着。
这是一份战疫书单,在其中我们可以看见自然的力量、生命演化的神奇、病毒的生存秘密、人性的光辉与文化传奇。愿这些书籍给予我们一些勇气和信心。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美] 约翰·M·巴里 著
1918年-1919年,一次流感横扫世界,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为5000万至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作者约翰·M·巴里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读者再现了这场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流感并不仅仅是一场糟糕的感冒。我们应当将流感视作一次致命的威胁。一场大流感甚至比一次大规模的生物恐怖袭击造成的伤亡更多,而且更有可能发生。 一旦一种禽类病毒感染了一个人——也可能是另一种哺乳动物,那么该病毒不是与已有的人类病毒重组,就是像我们所能想象的一样,直接突变产生一种新型的、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播的病毒,一场新的流感大流行就可能爆发。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极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瘟疫与人》 [美] 威廉·麦克尼尔 著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瘟疫与人》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讲述3000年来传染病塑造人类与社会的历史进程。
《鼠疫与近代中国》 [日] 饭岛涉 著
《鼠疫与近代中国》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作者饭岛涉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以及其特点和问题。是目前中国近代卫生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著作。
《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 [美] 默顿·迈耶斯 著
青霉素、化疗药物、X光、抗抑郁剂、宫颈涂片、伟哥等等,这些医学药物和手段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那就是它们都是偶然发现的,是在寻找别的东西时意外获得的。现代医学史上偶然的幸运发现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在技术手段突飞猛进的今天,拯救人类生命的重大医学发现反倒寥寥无几?
本书作者莫顿·迈耶斯是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的放射学家和内科医生,作为医学的内行来写此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描绘出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
全书以现代医学的四大领域(传染病、癌症、心脏病、心理疾病)为经,以医学中的偶然发现为纬,介绍20世纪以来医学领域由于误打误撞而带来的一些重大发现。一些今天家喻户晓并且挽救着亿万生命的药品和医术,它们的发现都是人们进行其他研究时意外的收获。在科学界,偶然的幸运发现往往得不到好名声,因为这类意外的发现似乎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仅仅是运气问题。因此在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和著作中,成功者往往有意无意地略去偶然的因素,把研究和发现说成有目标、有计划的行为。但是,莫顿·迈耶斯认为,偶然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要抓住偶然出现的现象而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需要非凡的科学敏感性和卓越的智慧。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
被称为“病毒界的撒旦”和最有可能造成世界末日的灾星,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病毒。近期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死亡率大约在4%左右,而埃博拉的平均死亡率约为50%,最高可达90%。只要被它缠上,患者很快将在痛苦中死去,仿佛死前就已经被腐蚀液化了
埃博拉本来是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病毒在河流附近的村庄传播蔓延才被命名为埃博拉。1980年,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又在法国人夏尔·莫内体内通过一个航班的距离抵达文明世界。
埃博拉的第三次爆发是全书的重头戏,美国华盛顿附近的一家动物公司引进的食蟹猴中发生了大量死亡事件,经检测,确认是由埃博拉病毒导致的。美国官方迅速封锁猴舍,处理了里面的所有猴子,几位工作人员感染病毒。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的病毒对人类没有什么伤害。
正如作者所说,“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显现,无疑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仍是人类还未答好的问题。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美] 兰迪·希尔茨 著
1985年10月2日,电影明星洛克·哈德森去世的那个早晨,一个词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艾滋病。人们开始隐约意识到这个陌生的新词将会包含在未来之中。艾滋病将会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并无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历程。
作者兰迪·希尔茨是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年,他进入 《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本书详细讲述了艾滋病在美国从发现到扩散的故事。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罗马的命运》 [美] 凯尔·哈珀 著
瘟疫和气候变化是如何让古罗马帝国覆亡的?
对于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多数分析集中在政体制度、军事组织、战争等方面,即聚焦在人为因素上。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凯尔·哈珀却把重点放在了人类以外的因素上,包括气候变迁、疾病影响等自然生态因素。
在凯尔·哈珀看来,被多数人忽视的自然的力量,在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发挥了比想象中更强大的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罗马帝国经历的三次大规模瘟疫对帝国的破坏作用。这三次瘟疫分别是:166 年爆发的安东尼瘟疫,据推测主要病因是天花;249 年爆发的西普里安瘟疫,据猜测很可能是一种线状病毒,我们熟知的埃博拉病毒就是线状病毒的一种;541 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被证实为鼠疫。
罗马帝国发生的这三次瘟疫,毫不留情地带走了许多罗马平民和贵族的生命。安东尼瘟疫首先打断了罗马帝国持续的人口增长趋势,不过当时的帝国处于强势的青年状态,并没有因为安东尼瘟疫就动摇了根本;西普里安瘟疫的杀伤力更强大,亚历山大里亚的人口减少了约 62%。这对于处于“世界的晚年”的亚健康状态的罗马帝国,无疑是沉重一击;查士丁尼瘟疫的死亡率同样可观,据推测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人口总数的一半。而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处于病弱的末期,经此打击更是一蹶不振了。
作者之所以在《罗马的命运》中把自然的力量当成主角,也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再忽视自然的力量产生的影响。不仅在审视历史时不能忘记自然因素,在涉及当今世界的问题时,更要时刻把生态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 免疫系统漫游指南》 [澳] 伊丹·本-巴拉克 著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我们如何跟数百万细菌夜以继日地战斗?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从哪里来的?怎样面对免疫系统的天然缺陷?免疫系统损坏就无法重建吗?病毒、细菌都在不断演化,未来的抗药性之战应该怎么打?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当下,我们不禁发问,免疫系统是如何对抗病毒的?
在这本生动易读的小册子里,作者伊丹·本-巴拉克向我们展示了免疫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摧毁病原体的,我们为何会对某些致病体产生免疫,探讨了免疫系统的演化以及我们关注的抗生素与疫苗的功能,并展望了免疫的未来。本书将带领读者展开一场有趣的免疫系统漫游,在人人自危的当下,给予我们一些勇气和信心。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美] 伦道夫·M·尼斯 / 乔治·C.威廉斯 著
自然选择非常强大,将我们的身体塑造得非常精密,但同时我们的身体却有着很多缺陷:食道和气管在咽喉交叉,害我们被呛着,甚至噎死;断了的手指不能再生; 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这么糟糕,自然选择为什么留下了它们?
演化理论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自然也遵循演化规律。主流生物医学探究疾病的生理过程、分子机制, 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治疗。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演化生物学家,他们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衰老等健康议题, 别开生面,旁征博引,启发思考,对广大普通读者及专业人士都不无裨益。
“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人体与疾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对演化理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病毒星球》 [美] 卡尔·齐默 著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到现在病毒仍然无处不在,抗生素或感冒糖浆等最近用来对付它们的小玩意,更是无法伤及病毒毫发。
人们往往谈病毒色变,然而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69%的人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当事人却不知道;人类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堆不断混合、闪转腾挪的DNA,8%的片段还是来自病毒;病毒带给我们死亡与伤痛,也带给我们生命与未来。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在这本书中,作者卡尔·齐默用简洁而优雅的写作,探索了病毒在其他地球生命的演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揭开生命日常的面纱,重塑我们对它们最本质部分的认知。同事也会让人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