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韩伟  2020年04月23日08:54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就斐然,但问题意识的匮乏和聚焦问题能力的欠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艺创作实践,从而提出一些更具学理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当下文学研究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文学应成为思想表征时代的有机构成。这既体现了文学的感性特质,同时也表达了文学研究的理性诉求。文学研究独特的活动方式和特殊的理论性质,展现了文学发展的活力和文学研究理论空间不断拓展的可能。每个时代的思想往往隐匿在构成其自身的基本观念之中,并深层地表现为该时代的哲学理念。文学研究既可对文学生产、文学生态、文学环境、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道德等方面作宏观的研究和批评,同时也可从文学语言、美学意蕴、叙事艺术、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文本细读。我们要在这种大文化批评和文本细读中寻找思想、激活思想,让思想在这两者结合和融通中生成新的意义共同体。

文学作为思想的表征,通常以感性的方式对时代进行把握和表达。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理论研究,是以感性的思考与表达拉开文学与现实的“间距”,而正是这种“间距”又使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客观、理性。文学表象的繁杂性与流变性、文学情感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文学表达的个体性与时代性等都在“间距”中得到全面观照。文学创作只有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透视现实,文学研究才能理性地解释现实、理智地反观现实、理想地引导现实。这样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才能不断被赋予深刻的思想内涵,才能有效地调整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回到文学现场,回到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逻辑起点。文学语言是对人自身存在方式的诗意呈现。语言所构成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之间,都形成一种同构的张力。文学既在历史中生成,也在历史中更新“理解”的方式。也就是说,文学在历史化的实践过程中,超越了实践本身,从而丰富和拓展了接受意义的理论空间。以这种方式思考文学、进行文学研究,既体现了形而上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又表达了形而下的实践指向和努力。通过这种方法,文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得到充分彰显。

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就是思考中国文学的当代意义,这就要求文学书写和文学研究不得不思考“越是人类的,越是当代的”的问题。对人类性问题的理论自觉,是文学的责任,也是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可以这样说,“越是自己时代的,越是当代的”。文学是自我的,是个体性求索,文学是生命对人类性问题的当代追问。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具有独创性的,越是当代的”。文学的这种“当代性”内涵和诉求是我们以“文学现场”来思考文学论题的逻辑原点。

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就是要同时强调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和文学书写的“现实性”。文学以“感性的方式”表现“最现实的存在”,这种表现包含情感意愿和经验事实,既有理想性的价值诉求,也有“现实思想”和“时代精神”的超拔凝聚。文学研究要有历史的维度,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文学史展现为思想性的历史。

文学研究的“历史性的思想”与“思想性的历史”的双重自觉是思想在文学现场的必然诉求。这就要求文学研究既要强调“专门化”研究,又要彰显“个性化”探索。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元问题,但文学研究同时也得承担“时代课题”。“基本问题”和“时代课题”的融通才是文学研究的价值指向。文学研究既要追求“民族特色”的自我认同,同时也要具有“走向世界”的胸怀和眼光。我们推崇“思想在文学现场”,就是要既强调“思想”在文学研究中的高度和重要性,同时又重视“文学现场”的直接经验和当下性。

总之,我们进行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理论研究,理论思考必不可少。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目的就是更为有效地解读沉潜其中的“美好”,发掘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让文学的意义在文学现场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