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叶永烈:科幻与纪实是他的两翼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05月16日11:41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作家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180多部著作,一生出版作品逾3500万字。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叶永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
著名作家叶永烈
纪念
刘慈欣表示,叶永烈是1980年代中国科幻繁荣时期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作家,自己是读着他的作品长大的。由于叶永烈毕业于北大化学系,他的作品在科学和逻辑上十分严谨,同时,故事的可读性强,情节吸引人,为中国科幻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叶永烈的作品中,最令刘慈欣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几篇颇具文学性的小说,例如《腐蚀》,还有最为著名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表示,当年国内只有几家科普杂志和出版社在出长篇小说,每出一部到书店都能看见,所以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自己全都看过。《小灵通漫游未来》曾经创下科幻作品的销售记录,在上世纪80年代有轰动性的影响。【详细】
叶永烈为读者讲座
王安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叶永烈对待写作的态度十分严谨和认真,很像一位“理工男”,这可能与他北大化学系毕业的背景有关。“早期,叶永烈写的是科幻,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曾经一度风靡全国,销量非常大,那个时候如果有版税,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详细】
《小灵通漫游未来》封面
谈及叶永烈在科幻文学界的地位,韩松说,“他是上一代里中国科幻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他最有名的那本书《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三体以前中国销量最大的科幻书,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它描述的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中国,有机器人上课、工厂能生产出人造肉、电脑普及等等,几乎就是全面小康的场景”。韩松认为,叶永烈写的大量科幻小说树立了一个标杆,就是科幻创作“在想象力方面不要设立禁区”。【详细】
叶永烈和40年前初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从小热爱科幻的“60后”吴岩告诉南都记者,在他童年的阅读记忆中,叶永烈是经常出现的名字:“他(作为主要作者)的《十万个为什么》我早就看过,还把他写的有关化学的科普书《燃烧以后》抄写下来——我只抄过这么一本书。”吴岩说,自己一生的科幻之路,要感谢叶永烈早年的影响和扶持:“如果他没有帮我推荐那些作品,可能我也会投稿,但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而他只是叶永烈帮助过的众多后辈之一。【详细】
吴岩与叶永烈的两次合照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认为,他在这几块创作领域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从科幻文学的角度来说,他的重要作品,像《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当时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因为刚刚经过“文革”,他以《小灵通漫游未来》为代表的科幻作品,在王伟看来,直接打开了新时期的科幻文学创作。“这部作品的影响非常大,各个年龄段都有读者。【详细】
1962年上海《解放日报》报道《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
2016年,叶永烈从时任上海市市长杨雄手中接过上海文史馆馆员聘书。今天(2020年5月15日),得知叶永烈去世,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沈飞德感慨地对新民晚报夜光杯编辑说:“叶老师著作等身,是一位社会影响广泛的大作家。我在同他三十多年交往中,感觉他人非常亲切、随和。他是一位非常守信的作家,向他约稿一旦答应,非常有时间概念,交稿效率非常高。”【详细】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
往事
记忆永远清晰,评弹的声音从对门原先是老虎灶的大众茶馆飘出,孩子们嘈杂嬉闹穿透了只糊了一层腻子的篱笆墙,忽然有人喊,叶老师,侬的挂号信哦。叶永烈从阁楼上弓着腰爬梯子下来,声音已经远了,窗户插销下面压着一张信封。邻居都是工人,来自周边的大中华橡胶厂等工厂车间。叶老师叶老师,他们这样恭称着这条由拆迁户私房组成的弄堂里唯一的大学生。祖籍温州的叶永烈和他的妻子,以及在这里出生的两个儿子,自自然然说着上海话,过着里弄生活。在后来的日子里,叶永烈去北京采访过无数次,也环游过全世界,但他只有回到上海才感到是回家。【详细】
上海图书馆藏叶永烈手稿
在叶永烈众多的收藏资料中,有一张黑白照片让人印象深刻。照片中,《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伤痕》作者卢新华和叶永烈坐在一条长椅上,画家陈逸飞站着为他们画速写,陈逸飞旁的则是上影厂青年导演宋崇。卢新华对澎湃新闻记者回忆,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会议间隙,发表在《人民中国》杂志上。当时他们三个来自不同领域——剧作、小说和科幻科普的作家,都来自上海,又都是青年作家代表,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详细】
1978年,画家陈逸飞(中间站立者)为宗福先(左一)、卢新华(左二)、叶永烈(左三)画速描
2014年,所有这些叶永烈私人档案整体由上海图书馆收藏,档案数量近“一卡车”。在这批捐赠中,有叶永烈父亲为他保存的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的所有成绩报告单,也有他11岁投稿时报社编辑写给“叶永烈小朋友”的信、信封以及第一篇作品发表时的报纸。“我5岁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张成绩报告单上写着作文、读书(即语文)两门不及格,都是40分。这张成绩报告单不仅是我成长的记录,而且对于今日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是一份励志书。”叶永烈在2014年捐献档案时说。这些私人物品中,还包括叶永烈几十年日记,其中手写日记18卷,“我每年的日记就有40万字。”【详细】
叶永烈有一个存放文献资料的书房,绿色的铁皮柜中,存放满了他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中收藏的写作手稿、采访资料、书信等原始资料。
成就
对于中国当代科普科幻文坛来说,叶永烈这个名字有着多重意义,他的写作之路、诸多成就、对社会的影响、引起的争论等几乎是中国当代早期科普科幻发展的缩略图。他的笔下,有对高科技与美好未来的憧憬,有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的执著与热情,有对新叙事形式的探索与尝试。畅销、鲜花、褒奖、荣誉以及质疑、批判、嘲讽、打击,一个科幻作家所能遭遇的,他都经历过。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可以从叶永烈身上读到一部中国当代早期科普科幻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他的经历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紧密相连,完整地阅读叶永烈便意味着开启了一次中国当代科普科幻之旅,研究叶永烈的科普科幻创作,对于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思想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了一代人
小灵通讲述的内容与科学有很大关系,但与动脑筋爷爷不同。动脑筋爷爷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科学现象。小灵通则是现实中奇迹的见证者,他专门到各个地方去考察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和小朋友们讲述。这些成果常常是普通工人创造的,并非高科技,而是通过一遍遍的试验,用既有工具创造的。……一九七八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确像是新时期的作品。未来市完全变成了幻想。小灵通已经无须纠结于现实,而是仅仅把幻想作为幻想。当人们无须颠覆对现实的认知,幻想也就变得越来越娴熟、顺滑。但同时,新的想象放弃了颠覆性,可以尽情幻想,而完全无害。【详细】
《叶永烈科幻全集》
叶先生笔耕不辍,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四十年来,《小灵通漫游未来》常葆青春,衍生出二三十种版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仍在不停重印,总共已经发行了400万册。此外,他的《科学家故事100个》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除科普作品外,叶永烈的创作触角颇广:据统计,截至2018年1月,叶永烈已经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生前,他曾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详细】
1978年叶永烈(左)采访高士其,为高士其写了长篇传记《高士其爷爷》。
5月15日,叶永烈熊熊燃烧的创作之火永远熄灭了,这天早上他永远离开了大家,享年80岁。叶永烈的写作之路堪称神话。在中国的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叶永烈走了,留下了一系列惊人的数字。他已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有180部著作,光是2017年8月出版的《叶永烈科普全集》,就多达28卷1400万字。【详细】
(中国作家网综合自澎湃新闻、新京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读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
(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