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应说阳明旧草堂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5期  | 何述强  2020年05月21日11:29

来到扶风山阳明祠,一开始就有“惊艳”之感。在大门口见到一个身着艳丽古装的年轻女孩,她颇施粉黛,顾盼生姿,显然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她在等待摄影师。这跟那些古代的女子月光柳树下的焦急等待很不一样。

扶风山密集的历史文化信息,浓郁的人文氛围吸引了不少前来贵阳观光的人。充满古典气息的亭台楼阁显然也吸引了贵阳本地酷爱古装摄影的年轻人。走进阳明祠,发现穿戴古装的年轻人居然有好几个。这些年轻人显然不是探讨心学的“二三子”,而是青一色的古装影像迷恋者。他们企图通过一身古雅的装束,配合阳明祠古色古香的建筑环境,回到某一段古老的时光,或者回到一段古老的心情。给我的印象是,他们醉心古典的情境,却不怎么醉心于探究心灵的奥秘。因为他们对那些室内展览的书籍卷册、古迹遗址图片、圣贤的至理格言、墙壁上镶嵌的碑刻几乎没有流露什么兴趣。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祠庙里供奉的人是谁,从某意义上说,也无需知道。他们活得快乐就好。我们也不必要求他们,像王阳明一样,“青鞋时过月明中”,月光下思索的寂寞者毕竟是异数。这个祠庙里的人对文化有什么贡献?解决了什么问题?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是解决了别人的问题?或者是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再解决大家的问题?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都不重要。祠庙里面的人告诉我们要在什么地方下功夫,他们也不需去理会。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注重在自己的外表上下功夫也是无可厚非。重视外在的形象,让自己更有仪式感,这跟王阳明多么的不同。王阳明十七岁结婚,新婚之夜居然找他不着,新郎官的华服不知什么时候悄悄掷下,他跑到一个寺庙念经去了。这个细节已经预示了他与众不同的未来。我想,即使是这样,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阳明祠依然有它的价值。至少它传递了一种古典宁静的气息,像古典的服装一样,让人内心安宁。走过那些回廊,那些雕花的木窗边,莲步轻移,看檐牙飞翠,远岫流云,捕捉午后散淡的阳光。说不定会在某一瞬间与过去的时空重合,邂逅某个曼妙的书生,与他携手吟诗作赋,获得片刻的欢愉。水池边一棵高高的银杏树在这个季节分外夺目,银杏树的叶子撒落了一地,金灿灿的。在午后的阳光下,年轻的少女一次又一次捧起落叶,迅速转身,让银杏叶飘飞成一道贴身的飘带,配合古装,营造自然与古典相结合的审美效果。因此,即使他们暂时不知道心学为何物,也不知道王阳明是谁,在我看来,也无伤大雅。毕竟,他们的天真率性,他们的生机勃勃,就已经是阳明心学和诗学所崇尚的一种境界。设想阳明先生见到此等景象,也当会心一笑。

一座古老的祠庙,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安宁,说不定还可以激发好古之心,从而影响对现代生活的抉择。感到不开心,就会再来。就像城市人跑去花鸟市场,尽管不一定买东西,但那种树绿花红,鸟雀啁啾的场面会让人放松,缓解现代生活带来的心灵压力。花鸟市场尚且有此功能,何况一个数百年的名胜古迹。我想,阳明祠的巨大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年轻人来多了,自然会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就会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内心。说不定他们的目光会与墙上的一句诗相遇,一句古文相遇,比如:“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又比如:“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说不定就开始慢慢了解这座祠庙,进而了解这座城市。了解这座城市从元代就开始建成的文明书院传来的朗朗书声。了解当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和贵州按察司副使毛应奎提携延请王阳明主讲文明书院,席书亲率书院弟子二百余人礼拜王阳明为师的情景。王阳明在此地开始传播“知行合一”学说,“诸生环而观听者以百数,自是贵州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这个画面,是贵阳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祠屋内给我的感觉是空荡荡的。尽管展示有不少文字和图片,陈列或新或旧的一些书籍。都跟王阳明先生的事迹、思想、学说有关。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无声的。加上偶尔几个游客,也是不发一语。所以我才产生空荡荡的感觉。清人张岱的一句话:“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让我内心着实为之一震。

影响至巨的《古文观止》选了王阳明的三篇文章,其中两篇写于贵州。他的许多优秀诗章也是在贵州写成的。比如《龙冈漫兴》《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南霁云祠》等。充分说明,龙场悟道之后,腾飞的不仅是心学,还有文学。现在,写于贵州的两篇奇文就镌刻在祠内汉白玉王阳明雕塑后面的墙壁上,一边是《象祠记》,一边是《瘗旅文》。都是他光耀千古的散文杰作。雕塑为坐像,先生貌相清癯,一身静气。像是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又像是在与古圣参详宇宙,冥思心学。

风吹过墙上的《象祠记》,会一遍遍复制圣人的语词,携带着顽嚣的人性可以教化、恶劣的风俗可以化淳的信息传向四方。

尤其可见先生心迹的是《瘗旅文》。该文写于修文县龙场,记录他在山中埋葬中土来的不知名姓的吏目子仆三人遗骸的一段故事。从中土来的吏目,无法适应恶劣的环境,加上长途劳顿,内心世界极度忧虑,病逝于蜈蚣坡下。蜈蚣坡,这个地名足以让人望而生畏。我们可以想见其地之诡异险恶。紧接着,吏目的子仆二人也相继殒命于斯。灵魂被摧颓之后,一个人身体被疾疫击倒也就差不多了。外表多么伟岸,必须仰仗于灵魂的强大。失灵落魂之后,身体是支撑不了多久的。纵然这个吏目有七尺之躯。在这篇文章中,王阳明流露出了兔死狐悲的思想感情。一开始,他邀请他的童仆带着畚锹前往瘗旅,童仆面有难色,于是他讲了一句话:“吾与尔犹彼也”,一语方出,童仆立马泪崩,跟他一起去了。在内心上用功夫。这几乎是他处理各种棘手问题的盖世神功。屡试不爽。所有的人都本有温柔敏感的内心,但调动内心的力量,需要智慧。他描写和想象吏目攀越崖壁,行走山巅,冒着霜露,忍受渴烦,这些情景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经历呢?他因为龙场开悟,拥有心学的法宝,找到内心的那一团生机。葆有这团生机,不惧深山大泽雨冷风凄,茅屋低矮,岩洞潮湿,外可抵御魑魅魍魉和荒烟瘴疠,内可抵御忧郁悲愁的袭击。

我们也可以从《瘗旅文》中读懂王阳明的心灵历程和生命历程。他是怎样走出悲伤,怎样战胜自我的历程。文中强烈地流露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他对生命逝去的哀伤。尽管他说他不是为自己而哀伤,但是,我总感觉到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即使是圣贤,这些伤痛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圣贤容易排遣。容易化解。不会长期纠结。会找到渠道给自己透透气,让自己豁然开朗,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写到他为死者歌唱。他在龙场,童仆病倒了,他亲自煮粥给他们喝,还给他们歌越调,讲民间段子,引导他们摆脱忧愁,调整身心。唱歌,是圣贤教化众生的方法之一。乐的精神对生命的意义得到彰显。以一团勃勃的快乐生机来战胜外部的恶劣和内心的困境。这是他为生者歌唱。《瘗旅文》中记录着他为逝者歌唱的情景,为逝者歌唱,与逝者的灵魂对话。听来让人动容。唱词颇有楚辞味道,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不知西东。”环境描述,也是自己内心的语言。然后他希望那些灵魂不要悲伤,希望他们“达观随遇”,达观者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居所,不一定非要回到自己故乡的老房。所以他跟逝者的灵魂对话,希望他们不要悲伤,其实也是在对自己的内心喊话。我与你都是离乡背土的人,同病相怜,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我们听不懂。我的命运,茫茫的前途,不可期。也不知道我下一刻的命运如何。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在歌辞中说,如果我也死在此处,你带着子仆来一起跟我玩。咱们“骖紫彪而乘文螭”,共同嬉戏在一个神话世界里。神话世界的引入,又透出几分生命的旷达。对生死的超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