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弹子、滚铁环、跳绳……1950年代美术创作中的儿童游戏
来源:澎湃新闻 | 陈履生 2020年06月01日15:15
娃娃戏、放风筝、捕麻雀、打弹子、滚铁环、跳绳……在1949年以来的美术创作中,有很多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儿童游戏。它们在画面中的各种不同表现,都是在新中国背景下的一种时代的新气象和新生活。当画面中的这一代都渐渐老去,21世纪的中国儿童已经有了他们这个时代的游戏和玩乐,有了他们在新时代的新生活,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应该如何去表现?应该给下一个60年的孩子们留下什么今天儿童游戏的视觉记录?
张仃 新中国的儿童 1950年
孙青羊 娃娃戏 20世纪50年代初
在1949年以来的美术创作中,有很多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儿童游戏。这些不同形式的画曾经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与社会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反映了这一时期儿童题材美术创作的特点。其中以“娃娃戏”的形式来表现的儿童的生活,延续了延安以来的传统。1947年,冯真在延安的“大众美术社”创作了《娃娃戏》《参军》,在当时的印刷量就高达60万份。诞生于革命根据地的《娃娃戏》,不是传统“娃娃戏”中多子多福的寓意,而是有着鲜明的政治主题,是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而这种表现儿童模仿戏剧(皮影戏或傀儡戏)的场景,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反映了新文化民众宣传的潮流。这种好人与坏人的装扮表演,又类同于当时流行的街头“活报剧”。1950年,张仃创作的《新中国的儿童》,以新中国儿童装扮成海陆空军以及工农的形象,表现了新中国儿童在新社会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是这一时期最典型、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延安传统在新中国的发展。
“娃娃戏”是儿童的一种集体游戏。用“娃娃戏”的方式来表现儿童对于社会政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既来自生活,又有着艺术创作的方法。通过“娃娃戏”来反映儿童受到大人影响的政治立场,实际上是美术创作表现时事的一种特别的题材。而各种装扮好人和坏人的像舞台剧那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的大街小巷或田间村头,都在翻转着一个又一个不同时代的角色,这正是新时代的新生活和新气象。尽管画面中表现的依然传续了一些传统的儿童游戏方式,可是,这些游戏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在这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儿童游戏的方式,以及游戏的类型,其中有与农业社会相关联的方式,也有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变的一些方式,而如今大多已经退出了儿童游戏的舞台,但那些画面却能勾连起人们对儿时、对历史的记忆。虽然过去的一些儿童游戏非常简朴,有些已经落伍于数字化时代,但它们都是现在的年长辈的儿时记忆,也是他们儿时的欢乐所在。这些游戏曾经给天真的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打发了儿童的闲暇时光;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三五成群或独自游玩,使他们的身心在娱乐中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和学习一样,是他们的需要。他们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也见证了新时代的新的笑容,以及新时代儿童的幸福生活。与他们相关的美术创作,记录了新中国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成为儿童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一个特别的内容。
黄胄 办好托儿所解放妇女劳动力,1958
李慕白 老鹰捉小鸡
通过儿童题材来表现社会政治,反映新中国新气象的美术作品有很多。黄胄1958 年创作的《办好托儿所 解放妇女劳动力》,是表现新中国新气象的一件特别的作品,也是黄胄一生中比较特殊的作品。“托儿所朋友多,妈妈去生产,阿姨照顾我。”画面中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骑在木马上,旁边有簇拥着的托儿所的儿童和阿姨。木马正是当年托儿所、幼儿园中最为普遍的玩具。木马因为有弧形的底座,坐在上面可以前后晃动,能够满足儿童的动的需求,也能够找到骑马的感觉。这种表现托儿所与“妈妈去生产”这样的反映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李慕白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创作的《老鹰捉小鸡》,也是以幼儿园为背景来表现一种最为常见的儿童集体游戏。游戏开始前选出老鹰、鸡妈妈,其他参与的孩子都是小鸡,依次在鸡妈妈后面;“老鹰”通过不停的跑动努力抓鸡妈妈后面的小鸡,而鸡妈妈则张开手臂来保护小鸡不被抓。当老鹰抓到小鸡,就要互换位置,被抓的小鸡则成为老鹰;游戏继续。画面中的孩子们个个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显现了时代所要求的新气象。
方菁 我愿做一个和平鸽 1961年
方菁的《我愿做一个和平鸽》(1961年),是当时深受欢迎的一幅年画。画面中的小女孩用双手通过灯的投影而成和平鸽的影像,也是表现时代主题的一种方式。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的和平签名运动,以及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期盼,都是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这一通过光影的游戏,还可以投影出其它动物,是一种益智游戏。只不过通过游戏而反映的时代主题,摄取了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而绘画又像教科书那样指导其他孩子去模仿,去创造。
李桦 春日 黑白木刻 1961年
放风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放飞心情和理想的游戏。李桦的《春日》(1961年)所表现的放风筝的孩子,其优美的动态与飞翔的风筝和飞鸟所构成的动势,是李桦在新中国完善版画转型的具体努力。这类表面上没有政治主题的儿童生活的表现,实际上还是表现出了新中国美术创作所要求的反映新时代的需求。
丰子恺 香稻 20世纪50年代
李桦 抓麻雀 黑白木刻 1955年
50年代有一段时期的“除四害”,其中的打麻雀是因为麻雀和人争食,而当时的饥饿与粮食问题,是新中国立基的重要问题。以食为天的打麻雀有多种方式,而作为游戏的弹弓则是少数儿童能够掌握的一项技能。魏紫熙1956年创作的《神射手》像肖像画一样,表现了儿童玩弹弓的形象,所不同的是这里不 是一般意义上的“玩”,而是关联着打麻雀的社会政治背景。丰子恺的《香稻》是另一种形式的捉麻雀,画面中的儿童在窗外撒上了一些稻谷,上面支上了竹筐,支竹筐的杆子上系了绳子,并连接到窗内。儿童探出头来窥视,只待麻雀走进筐内就拉掉杆子,活捉麻雀。相同题材的还有李桦1955年的木刻《抓麻雀》;而在1956年的国画中还有钱松喦《捕雀》,唐云《捕雀图》,赵延年、唐云的《捕雀图》等。尽管这种与动物的关系发生在过去的那个时代,可是,儿童对于动物的兴趣也是那个时期的平常。这种活捉麻雀的方式一般都在冬季,因为这个时候的麻雀觅食困难。依然是在冬天,丰子恺的《瑞雪映睛空儿童塑雪翁》(1961 年)表现的是雪后儿童堆雪人的场景,而萧淑芳笔下的儿童滚雪球,也是在冬天雪后常见的儿童游戏。不管是滚雪球,还是堆雪人,直到今天都是儿童们的最爱。
程十发 第一回胜利 1956年
像滚雪球和堆雪人一样,下棋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儿童的游戏方式,而且是一种能够持续一生的游乐方式。程十发于1958年创作的《第一回胜利》,表现了两位下象棋的男孩,他们中的一位取得了第一次胜利,旁边观战的爷爷以及他们的姐姐(妹妹)都露出了笑容。
李桦 放学后 黑白木刻 1960年
打弹子的游戏经常出现在放学之后,李桦1960 年创作的《放学后》,所表现的打弹子的游戏是一种一年四季都能玩的最为普及的游戏,只不过那时候儿童要得到一枚心仪的弹子也不容易。弹子是玻璃做成的彩花弹,有“独花弹”,也有“三花弹”,属于“彩花弹”;还有“水晶弹”,而“奶油弹”较少。物以稀为贵,“奶油弹”为上品,“水晶弹”次之,“彩花弹”最为平常。打弹子的游戏种类较多,各地玩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打”的方式大致相同。画面中的孩子在放学后把书包挂在树上,在地上打弹子的两个孩子的神情是李桦的精心所在,其专注和认真吸引了后面观看的女同学。李桦带有装饰性的艺术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天性,而这与当时其他表现放学后参加劳动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当时的一种现实。
吴凡 蒲公英 36×57cm 1959年
吴凡于1959 年创作的版画《蒲公英》,是新中国儿童题材美术创作的代表作,也是表现儿童在学习和劳动之外的玩乐题材的代表作。《蒲公英》是一种生活中的平常所见。一位身边有小筐和镰刀的小女孩,在劳动休息的时候吹蒲公英,自然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可以说,这是和平年代中的轻歌小调,浅吟低唱。该画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的版画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也让人们看到了没有政治主题的创作仍然可以表现出时代的意义。
在各种不同的儿童游戏中,特定时代中还有滚铁环、跳绳等等,它们在画面中的各种不同表现,都是在新中国背景下的一种时代的新气象和新生活。而从这些具体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在题材的选择上,儿童、玩乐和游戏,也可以获得与学习、劳动同样的在新中国的社会意义。当画面中的这一代都渐渐老去,21世纪的中国儿童已经有了他们这个时代的游戏和玩乐,有了他们在新时代的新生活,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应该如何去表现?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给下一个60年的孩子们留下什么今天儿童游戏的视觉记录?
(本文原标题为《画中幸福的童年游戏和玩乐》,原刊载于陈履生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