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巴尔扎克送一杯咖啡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 | 于青 2020年06月04日08:43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句话为爱好咖啡者所知。但对熟知巴尔扎克的人来说,这话就显得太文青味了。以《人间喜剧》著名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终生泡在咖啡里,他嗜咖啡如命,没有咖啡就不能工作。他常常深夜写作,自己烹调咖啡,他所烹调的咖啡要求“浓黑有力”。一壶咖啡一支笔,这是巴尔扎克写作时候的标配。
巴尔扎克常去的波蔻咖啡馆
去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参观时,最想去膜拜的就是巴尔扎克之墓。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墓地之一,位于巴黎的第20区。在这里被葬的是为法国做出贡献的200多名人,每年吸引数十万来访者。
巴尔扎克的墓比较好找,因为有明显的引导图。在幽静的林中小道路边,绿色丛林中一尊 “ 大头 ” 像映在面前,是我们熟知的蓬乱长发和略带疑惑的目光,一眼认出这就是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墓地比起周边一些名人的墓比较简朴,简洁的铭文镌刻在他半身雕像的台座上:这里长眠着巴尔扎克和与他一起合葬的两个女人。同去的法国朋友给我们解释:一个是巴尔扎克终生爱恋的女人,他等了这女人 21年,因为她有丈夫。丈夫死后,女人与他结婚,婚后一年,巴尔扎克离世,另一女人,是他这位妻子与前夫所生的女儿。
巴尔扎克之墓
巴尔扎克写的《人间喜剧》是文学殿堂中的重量级作品,要想了解十九世纪的法国,读《人间喜剧》比读法国史还要逼真。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结集,其睥睨千古、包罗万象的法国社会生活尽收笔底,无论是贵族衰亡史、资本家的发迹、还是金钱罪恶,都囊括其中。《人间喜剧》的目的是研究整个社会,写出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这使巴尔扎克能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展示历史的发展。就是今天来看,那些资本驱使下的罪恶,也都能从中找到其遗传的基因组。
虽然巴尔扎克写的很多,但其作品的质量很高。在大学读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小说,他的作品如此生动,以至于同学间的对话都用的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如“葛朗台的吝啬”,高老头的爱女情结等等,同学之间还分成了雨果派和巴尔扎克派,其实也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喜好而已。
当然,成就这些作品的不仅是晨昏颠倒的巴尔扎克老头,他的手不离杯的咖啡也功不可没。据统计,巴尔扎克一生大约喝了5万杯浓咖啡。巴尔扎克既不抽烟,也不酗酒,但为保证写作时清醒,他嗜浓咖啡如命。他在白天的写作空隙里,总会跑去巴黎街头购买咖啡豆。并且咖啡里既不加牛奶,也不加糖,足以苦到让胃麻痹。 不管他到何处去写作,除了纸笔之外,总是把咖啡壶作为第三件必备品。随身携带的咖啡壶是他选用的一种“特殊的纸张和某种特殊形式的笔”。
他曾说过:“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果然,他四十岁后身体每况愈下,他所患的心脏肥大症,和过量饮用咖啡有很大的关系。
巴尔扎克在读了司汤达的长篇小说《巴尔玛修道院》之后,很快就写了《司汤达研究》一书,对《巴尔玛修道院》大加赞赏。在这本书的封面上,不但印着一把咖啡壶,还有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就是这把咖啡壶,支持我一天写16小时,最少也写12小时的文章。”
巴尔扎克对咖啡情有独钟的秘密他自己道出来:
“咖啡泻到人的胃里,把全身都动员起来。人的思想列成纵队开路,有如三军的先锋。回忆扛着旗帜,跑步前进,率领队伍投入战斗。轻骑兵跃马上阵。逻辑犹如炮兵,带着辎重车辆和炮弹,隆隆而过。高明的见解好似狙击手,参加作战。各色人物,袍笏登场。纸张上墨迹斑斑,这场战役始终倾泻着黑色的液体,有如一个真正的战场,笼罩在黑色的硝烟之中。”
咖啡既是他灵感的催化剂,也是他生命中最致命的杀手。
1850年8月18日,法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因长期患心脏病,在巴黎寓所中去世,享年51岁。8月20日,巴尔扎克的葬礼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举行。细雨霏霏,天色昏暗,仿佛在为一个天才的离去低吟。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站在巴尔扎克的墓前,心中油然而生对天才巴尔扎克的敬意,仿佛也能感受到大师的灵魂正在空中俯瞰,人间世,又在玩什么花招,招招都在大师的洞悉中。
巴尔扎克的墓前有不少人放下铜币,这是读者在给大师送上一杯香浓的咖啡。我也从背包里掏出一枚硬币,放在墓前,给大师送上一杯咖啡。愿天上飞过的灵魂感知,在天堂继续大书新的《人间喜剧》。
(本文作者于青, 1987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著有《张爱玲评传》、《季羡林传》、《女性文学评论集》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