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衣李迪

来源:文艺报 |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  2020年07月03日09:34

我和李迪相识较晚。是我兼任《中国作家》主编后,因了发他的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才与他真正认识。有时候世界很小,有时候世界很大,缘分不到,你便无缘相识。但在我的记忆中,李迪始终身着红衣,满面笑容,和蔼可亲,具有一种兄长的宽厚与包容。

李迪是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公安部监管局的组织安排下,多次前往丹东,两次在那里过春节,与看守所干警同吃同住,与在押人员促膝谈心,才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中国作家》纪实版2010年第8期先选其中9篇刊出,反响热烈。2011年第5期《中国作家》纪实版又发后续10篇,定名为《戴脚镣的舞者——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获得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作为曾经的《中国作家》主编,我非常欣赏李迪这种肯往下走、肯深入生活的精神。更让我敬重的是,他对文学创作的这种执著与敬业。而且,他还有一种军人的执行力。说走就走,说到就到,说写就写,毫不含糊。待人真诚,感情真挚,目光深邃,笔力强健。自从2009年采写《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这十多年来,他几乎一直奔波在公安一线采访创作。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铁军亲人——无锡警察故事》《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到《警官王快乐》《徐州刑警》《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一部部作品问世,他在公安文学领域自成一体,引领新时代潮流。他创作的公安文学系列作品,充满浩然正气,让全国读者闻知李迪讲述的中国警察故事,从中汲取正能量,滋润心田。

2012年7月16日至20日,我们组织深入生活采风团赴塔里木油田《中国作家》创作基地,韩作荣、李迪、徐芳、萧立军等前往油田一线深入生活采风。李迪回来后又三次前往采访,创作出纪实文学《004号水井房》。这就是李迪的创作风格,他会认准题材,一次次地前往采访,直到挖掘出他所发现的富矿,把闪闪发光的金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这篇报告文学主要记述的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那条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两旁壮观的绿色防护林带的养护和水井房里工作生活的人。他曾与在水井房工作的邓师傅夫妇俩一起生活,一起护林守井。这部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关注,被崔民、张万一改编为电影《极致水滴》(拍摄时改为《水滴之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迪创作视野的开阔,不只是公安题材,各行各业的题材他均有描绘,留下了一篇篇优美的文字。

李迪是一个充满激情、感情真挚的人。在采访现场,他甚至常常触景生情,掩饰不住涕泪滂沱。一个真性情的男人,一个真性情的作家。在他的《加油站的故事》纪实系列中《罗布泊的春天》结尾处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幕:“冰天雪地的严冬过去了,春天来到了罗布泊。/谁说罗布泊没有春天?/两只斑鸠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在油站的雨棚下搭了一个窝。/啊?这里没草叶,也没树枝,它们用什么搭的窝?/我定睛看去,突然,哗的一下,泪水冲了出来!/我不敢相信!我泪流满面!我放声大哭!——它们用工地上的铁丝搭了一个窝!”这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好一个有情有义、侠肝义胆、执著忘我的李迪。

李迪自197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后代》以来,一直活跃于文坛。1980年在《解放军报》连载长篇小说《这里是恐怖的森林》。除了公安系列作品,先后出版《野蜂出没的山谷》《豹子哈齐》《黑林鼓声》《书包里的秘密》《獴!獴!獴!》《枪从背后打来》《预审员笔记》《血色兰花》《我的眼泪为谁飞》《星星点灯》《那时候我们青春浪漫》《新华书店》《铁军·亲人》《黑案》《凌晨探案》《宣传队》《加油站的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40余部。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1984年在《啄木鸟》杂志发表后,相继在俄罗斯、法国、韩国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的先河。其中《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被列为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多部作品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先后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金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选金奖等奖项。由于他的勤奋,可谓著作等身,屡屡获奖。

即便是他这次病倒在奋书疾笔的案前,在住进医院进行心瓣膜手术之前,他还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的收尾文稿,签发了图书出版前的最后改样。他最后两部著作之一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已由作家出版社争分夺秒付梓出版。

2020年6月29日一大早,忽闻在我的家乡伊犁,天山草原下起了6月大雪。李迪曾经走过那里,也许山川为之动容,用一场洁白的雪,为洁白心肠的李迪送行,当天上午,一颗炽热的心骤然停止跳动。但是,李迪的作品带着他的音容笑貌和我们前行。

红衣李迪,请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