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还原生命本真的少年成长录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杨贤稳 2020年07月14日08:39
《红蜻蜓,绿蝈蝈》许俊文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6月版/30.00元
许俊文的小说《红蜻蜓,绿蝈蝈》以诗体散文的形式,将乡土回忆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生命本真的交响乐。作品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皖东“豆村”里几个少年的故事。这群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少年,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他们在低矮的草房子里上课,坐的是土凳子,夜晚用的是煤油灯,吃的是粗茶淡饭,还过早地分担着成年人的生活艰辛。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乐观向上的追求,在困苦中学会坚韧,葆有纯真、正直、善良、勇敢的品质,以及厄运中相扶、困境中相助、冷漠中相拥的悲悯情怀和纯真友谊。
小说里的禾禾,在父亲死后屡遭欺凌却不向困难低头,钓泥鳅、养斗鸡、喂蝈蝈,从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当同学遭遇厄运时,他热心地帮着推磨、上房盖瓦、雪夜寻医;当小伙伴遇到困难时,他逮蜈蚣、采蜂巢相助;当村里的27座新四军坟墓遭到人为破坏时,他挺身而出。这个乡村少年身上,浓缩了那个时代中国少年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格。
在豆村,孩子们在一件件或大或小的事情中学会成长,走向成熟。作品中的早慧少年得我,身患白血病而不知情,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和日渐加深的病痛,依然在自家昏暗的油灯下坚持为同学补习功课。从省城来的少女蓝灵,面对命运的巨大转变,在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下一步步走出泥沼,逐渐融入新环境,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少女喜鹊在被命运捉弄时,忍辱负重,默默忍受着肉体和心灵的熬煎,却不失对美好的渴望,最终跨出勇敢的一步。即便是自私、任性、霸道的少年银行,在家庭发生变故后也逐渐觉醒,变成一个行为正常的少年。
《红蜻蜓,绿蝈蝈》在塑造少年形象的同时,也呈现了乡土回忆。还乡与恋乡情节是文学传统的主题。自幼生长在淳朴的村庄中,这种生活自然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豆村最后也被掩埋在尘嚣之下。小说正是讲述了作者对皖东豆村真诚的挚爱,将乡土回忆从潜意识推向表层。绕村而过的豆青河、豆青山上的马尾松,这些丰盈的乡土生活细节充实了小说的内部缝隙,皖东的风土人情使读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作者在序言中谈到创作诱因:一是撤村并户,村庄夷为平地,没有故乡的游子;二是乡村的第三代对生命的原地一无所知,过往与现实产生割裂。我不由得期待“皖东”系列小说,能成长为读者心中的一片净土。
其次是小说着力还原生命本真。作者许俊文认为,所谓儿童文学,它首先是属于儿童的,契合他们的心灵;但又必须是文学的,是美的。他要用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美、捕捉美、呈现美。《红蜻蜓,绿蝈蝈》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还原了生命本真。禾禾经历了很多事情而走向成熟,银行在经受打击之后学会友善待人,小说最大程度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保留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生命本真。这也是儿童文学的精彩之处,贴近小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部小说具有“诗化小说”的特质,其最大特点就是朦胧的诗意之美。小说结尾处“在一次次期冀与失落、欢乐与忧伤、兴奋与落寞的交替出现中,他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禾禾了。”这种充满感伤气息的议论正是小说的一大特色,正在观察、评论整个豆村生活的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禾禾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形成了奇妙而富有哲理的二重奏,增添了诗体散文小说的深厚内涵。小说以春、夏、秋、冬为章节命名,这是因为豆村人的生活“恰似这变换的四季,每一次轮回,都孕育着新的希望。”
在作家朱向前看来,这是一部充盈着诗意与灵性的作品,质地纯真,文笔优美,童趣盎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则认为,作者掬一捧人生源头之水,天然、纯净,照见成人世界失落的那些美好。作品字里行间流动着诗意,是一部至情至性、至真至美的长篇佳作。《红蜻蜓,绿蝈蝈》无论是在呈现乡土回忆、还原生命本真还是在诗体散文小说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小读者不妨潜心品味来自豆村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