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赞赏后浪的澎湃,也要关心年轻人的孤独感

来源:光明日报 |   2020年07月17日09:13

“你孤单吗?30元,就可以立刻获得一个甜蜜似糖的虚拟恋人。”媒体调查发现,时下,虚拟玩伴、虚拟男友、虚拟父母等在一些95后、00后中火了起来。嗅觉敏锐的机构已推出多种付费服务,年轻人的孤独感正在催生一个百亿级以上的“陪伴经济”市场。

乍一听,一些人可能不理解,孤独不是多见于老年人么,年轻人风华正茂,又赶上物质丰富的时代,哪来那许多孤独感呢?其实不然,此前早有机构研究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感到孤独。”现在的年轻人,尤其95后、0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打小缺少玩伴,成年后因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原因,很多人不在父母身边,有的还选择了独居,时而感到孤独在所难免。再加之,他们几乎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既受益于网络时代的精彩,也被网络大潮裹挟——不爱出家门,寡于社交,一旦离开电脑、放下手机,孤独感就会暗暗升腾。

为了排解孤独感,一些新生代把目光对准网络。从线上自习室,到宠物经济,再到虚拟男友,他们变着花样,试图用钱在网上买来陪伴填补孤独。殊不知,网络一方面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相隔千万里都可以通过小小的屏幕交流,但也导致很多人忽略和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在一些人的微信通讯录里,也许有好几百人,其中却可能没有一个人真正在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见面倾诉。所谓的“陪伴经济”,到底是减缓了年轻人的孤独感,还是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呢?

近年来,笔者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高校,即便是吃饭时间,一些大学门口的小吃街也经常是冷冷清清——因为可以坐等外卖、逛淘宝,很多人连结伴吃饭、逛街这些事都省去了。过去的年轻人可不是这样。工作、聚餐、逛街、开读书会;打篮球、搞合唱、谈古论今等,拥有大把社交时间。再往前追溯一点,在那个读诗会、辩论赛盛行的年代,人与人的交往比现在要多得多。如今电脑和手机消耗了人们太多的时间,让人变得越来越“宅”。“有事网上说”,出去参加个活动、和熟人见个面似乎都是“浪费时间”。真担心这样的“穴居”生活让人们逐渐丧失自主社交的欲望,成为“习惯性孤独者”。

前段时间,某网站推出短片点赞“后浪”,致敬年轻人。社会对年轻人给予更多赞赏的目光理所应当,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和生存状况也非常必要。陪聊天、陪打游戏、陪消遣、陪消耗时间……相对于所谓“陪伴经济”市场的广阔,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怎样纾解年轻人的孤独,怎样让他们用好宝贵的青春时光,创造应有的价值,获得内心的充盈。

孤独感来自人对社会联系的预期没有得到满足。创造条件,赋予年轻人更多责任,让他们和现实社会产生更多关联,不失为一条纾解孤独感的有效路径。疫情中,很多95后、00后奋勇抗疫的不俗表现,也给年轻朋友提了个醒——与其试图在网上用钱买陪伴填补孤独,不如把自己摆进时代奋进者的大潮中,流一身热汗、交一群“战友”、干一番事业,用成就感、价值感赶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