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一次的离别》:在离别中学会成长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鹏波  2020年07月31日14:12

《第一次的离别》上映海报

作为影院停摆大半年后首批公映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的离别》在某种程度上赚足了“噱头”。《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以少数民族自治区为地域背景的儿童电影,如果放在往常,少数民族题材和儿童电影两者决定了《第一次的离别》只会被少数影迷群体关注。但事实上,《第一次的离别》上映首日排片占比近三成,单日票房超过118万。对于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片来说,这实属难得的佳绩。

《第一次的离别》之所以能取得亮眼成绩,我想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观众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在影院看过一部电影,影院一旦重新营业,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新电影,即便这部电影是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另一方面,《第一次的离别》优异的制作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引发“自来水”,口碑于是在坊间悄然相传。

《第一次的离别》确实当得起高口碑,之前在各大电影节斩获的奖项说明了这点。我们暂且罗列如下: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电影最佳影片、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以及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上亮相,导演王丽娜还被选为“媒体关注电影人”。对于一部处女作和青年导演来说,这是莫大的殊荣。

《第一次的离别》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

《第一次的离别》以王丽娜的故乡新疆沙雅为背景,讲述维吾尔族男孩艾萨与他的同学凯丽的成长故事。艾萨的家庭境况并不好,母亲患病,经常离家出走,艾萨在课余时间必须小心翼翼看护母亲,不让她出事。凯丽的家境虽然比艾萨好一点,但同样面临贫穷的困境,凯丽的父母为凯丽糟糕的普通话头疼,同时也为凯丽弟弟的学习成绩而烦恼。

影片以“离别”为叙事焦点,勾连起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情怀。艾萨和凯丽是儿时的玩伴,面临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艾萨的父亲打算把母亲送到疗养院,哥哥则要去上大学,这意味着艾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到母亲和哥哥;凯丽的父母则计划外出打工的同时送凯丽到汉语学校念书,凯丽即将离家,与艾萨分别。影片对亲情和友情做了诸多呈现,在一次次离别中展现不一样的童年。

儿童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的双重性,让《第一次的离别》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显得与众不同。儿童电影以讲述儿童的故事为重心,是一类重要的电影类型,不少青年导演在筹拍处女作时都会选择这个类型。比起成人世界,儿童的世界显得更加纯粹和简单。但这并不意味儿童电影的拍摄难度低于成人电影,电影圈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唯儿童和动物最难拍也,说明了指导儿童演员表演具有的难度。

王丽娜有自己的办法。在她看来,拍孩子的戏,必须按照孩子的水平调整自己,并用孩子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在拍摄过程中,王丽娜会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表演。“我不要求他们表演,我甚至淡化开机和关机这些形式暗号,我要让他们相信一切发生的真实性,提前设计和营造可信的环境和氛围及事件。”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电影中有一幕是凯丽上课迟到的戏。王丽娜提前安排凯丽的母亲把闹钟闹铃往后调,并让她晚点叫凯丽起床,同时嘱咐妈妈在凯丽起床后教弟弟功课。这样一耽搁,凯丽到学校就晚了,她在老师的训斥下委屈地哭了出来。直到电影拍完,扮演凯丽的小演员都不知道自己的迟到都是设计好的。通过这种方式,王丽娜在儿童演员身上激发出真实的情感。

如果让孩子表演悲伤的情绪,效果可能不佳;但让孩子陷入迟到的真实情境,在那一刻,孩子的悲伤便是真实的。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孩子自然动情的悲伤,被会这种情绪感动。正如王丽娜所说,“情感应该引导演员的动作,而不是相反。如果你要演员悲伤哭泣,就要在他身上激起那种情感,儿童演员的哭戏更是如此。”这种不做干预的执导手法,赋予了影片自然主义的质感。非职业演员在电影中表现他们在生活中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塑造某类特定形象。

谈到儿童电影,不得不提伊朗电影。伊朗儿童电影以其优秀特质为这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做出了某种典范。不少人将《第一次的离别》称为“中国版的《小鞋子》”,此言并非空穴来风。《第一次的离别》同样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物候和风土人情,这是其一;同样,它也表现在导演以一种平易温情的视角呈现儿童世界。

儿童并非依附于父母,而是能和父母形成有效的沟通,这是在伊朗儿童电影中观察到的现象。在伊朗成人电影四处受限的情况下,伊朗儿童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替代品满足了伊朗电影人表达现实的需求。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伊朗儿童电影中的孩子往往像“小大人”,以大人的方式言说和行动。

对于此类儿童电影来说,所着力呈现的并非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惯常青睐的苦涩生活,以煽情的方式唤起观众的同情;相反,导演以平视的目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生活虽然有苦涩的味道,但人在精神上是乐观向上的。导演抛弃价值观的评判,不限于一味呈现悲苦生活,而是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诗意,向观众呈示生活本身。这是此类电影的价值所在。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表现抢眼。以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不仅在数量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质量上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惊喜。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藏语电影。藏语电影指以藏语为主要语言,讲述藏族人民故事的电影,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藏语地区出身的藏族电影人拍摄的电影,代表导演有万玛才旦、松太加、拉华加等。

《第一次的离别》的导演王丽娜虽然不是少数民族,但电影呈现的是几乎全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因此可以被归为少数民族电影。新疆地大物博,风土人情独特,但很可惜一直没有代表性的电影问世。《第一次的离别》的诞生,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第一次的离别》不仅让中国人见到新疆的迷人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境况,也让世界认识了遥远而神秘的新疆。

《第一次的离别》历经三年时间打磨,是王丽娜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在此之前,她曾花一年时间在故乡沙雅体验生活,跟踪拍摄对象,素材后来粗剪成一部纪录片,《第一次别离》即以这部纪录片为原型。王丽娜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和逻辑可以转变为剧情片。因此,《第一次的离别》虽然是剧情片,但按照纪录片的逻辑组织。结果是电影呈现出了生活的肌理和逻辑,以及源源不断的诗意。王丽娜说:“电影艺术可以借助散落在时光中的任何事实,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切,将现实提供的素材组织在时间之中,将现实的时间雕刻在影像中。”

《第一次的离别》具有纪录片式的自然主义影像风格,像散文那般自由流动,但由于电影仍然被归属于剧情片的范畴,它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情节的设计推动剧情。这自然而然带来了矛盾:观众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类似某种约定)观看电影,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如果将其当纪录片看,情节性过强;如果当作剧情片,情节推进又不足。而且,电影的视角时常切换于艾萨和凯丽两人之间,使得故事凌乱分散。好在,自然真实的表演和静谧诗意的摄影为影片增色不少,《第一次的离别》仍然是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