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些新思想和新论述,对于我们扭转观念偏差,转变传承思路和更新弘扬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扭转观念偏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现象,以为一切传统的就是好的,或者一味地回归传统。近年来,以“女德班”为代表的打着国学旗号的培训班屡禁不止,它们披着传统的外衣招摇过市,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陈旧过时的道德糟粕,使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这是一种典型的“伪国学” ,是对传统文化的抹黑、攻击与诘难。
另一种极端则是竞今疏古,把传统与现代人为地割裂开来,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尽可能地丢掉传统这个“包袱” 。更有甚者,质疑历史、混淆是非、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常常用西方标准裁剪中国,试图抹杀5000多年中华文明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消解广大民众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瓦解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于这种“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要十分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使之更好地与时代结合;同时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传统文化新的涵义,使其更具有时代的感召力。如此才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转变传承思路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只强调保护而不活化,只对历史遗址、建筑、文物、藏品、壁画、古籍等以静态保护、复制存储、档案编修,使很多文物丧失了活态传承的最好时机。比如,中国有许多遗址类博物馆,但大多只是对遗址和文物尽到了保护的义务,没有让它们“说话” ,这是十分可惜的。在缺乏科学指导和审美意识的情况下,许多文物保护和修葺工作非常的粗暴,没有做到“以旧补旧” 。一些毁容式、破坏式的修复屡见不鲜,使历史文化丧失了其原有的风貌,这些都与文物保护背道而驰。相比之下,敦煌研究院在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方面就十分值得借鉴和推广。从最早的“抢救式”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再到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敦煌研究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敦煌文化传承创新之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二是止步于传承而不创新,以为传承就是原封不动地传下去,一味地寻找传承人,没有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对于一些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守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还要学会运用好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新。尤其要善于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例如,中华老字号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固守传统的老字号面临着生存难题。近年来,许多老字号不断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积极寻求跨界经营和品牌合作,或对传统门店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消费趋势,在传承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更新弘扬方法
一是展示载体要拓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要依托好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运用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和展示空间,也要通过文化遗址、特色小镇、民俗节庆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和创新。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载体。
二是传播方式要多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产品内容,多以短视频、流行音乐、影视动漫、文创产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文化生活,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抓住年轻一代群体。与此同时,要学会借鉴国际表达范式,以新的媒介和新的宣传方式,提炼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中国文化精髓。“李子柒现象”表明,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可以不用长枪直入,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诉说。
三是产业开发要合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用好文化产业手段,借助数字创意、文化演艺、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让文化经典重回大众视野。目前,国内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还存在不少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现象。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当代文化产业进行内容创造,要善于挖掘和整理传统资源中蕴藏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并将其转化为可供产业开发的经典文化符号,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拼贴,为创意而创意。对于不宜产业化的传统资源,我们应该原汁原味地进行保护和弘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在市场中迷失方向。
- 虎年趣谈虎文化[2022-01-30]
- “八蜡”与腊八节[2022-01-10]
- 樊阳:汉语传承还是要回到经典[2021-12-29]
- 传统文化类综艺,何以成为年轻人的爆款?[2021-12-26]
- 传统文化缘何频频破圈[2021-11-24]
- 《中国文化观念通诠》叙论:中国文化观念的条理脉络和精神结构[2021-11-21]
- 《花间词外》:草木,集于“花间”[2021-11-21]
-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文学大有可为[20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