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来源:中华读书报 | 2020年10月26日14:49
《陆游的乡村世界》,包伟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79.00元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诗作留存至今数量最多(达9362首)的诗人。他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居住在浙东乡村。其诗作,半数以上是反映乡村生活的。有学者认为,“可以说陆游几乎是以写日记的方式在写诗”。因其纪实的特点,陆游诗颇可作为一种史料来使用。在本书中,宋代史学者包伟民先生即主要利用陆游诗,拼凑出一幅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乡村社会生活的图景。举凡当地自然条件和开发水平、人们的居住情况、国家如何在基层实施管理、种植哪些作物、一日三餐吃什么、商品交易情形等等,书中都有讨论。作者着意书写的是一部关于南宋农村的经济史、社会史、生活史,虽然难言完整和细密,但毕竟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著,李春雨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1月第一版,78.00元
俄罗斯70后作家、诗人斯捷潘诺娃这部历史和现实穿插、纪实与虚构交织、文学与哲学杂糅的长篇近作或多或少令人想起十九、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坛那些伟大名字与杰作的历史质感与文本厚度。作者说她在儿时即对其家族史感兴趣,为此付出30多年探寻遗迹、搜集资料与写作的努力,最终这些成为这本书的一条线索——与俄罗斯时代激荡紧密相关的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个体遭际与俄罗斯(苏联)的历史节点与社会变迁对应,构成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记忆。另一条线索来自作者对旧物、文献的哲学思考、文学处理,桑塔格、茨维塔耶娃、塞尔巴德的名字成为这部作品并不牵强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在俄罗斯问世后接连斩获重要文学奖项,获得评论和市场反响的一致肯定。
《丰子恺家书》,丰羽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49.00元
这是丰子恺之孙所编的书信集,收入丰子恺与子女(孙辈)的近两百封通信,其中绝大部分是写给其小儿子丰新枚的,笔触简约平实,随性、日常、琐细。这些家书的时间跨越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信中最多出现的是丰子恺对后辈生活上的嘘寒问暖与为人处事的告诫,也每每提及彼时的时政、民生、社会状况,亦有对文学艺术的交流,生动地反映出这位文化大家个人化、人情味的一面,其中颇多细节带有明显时代痕迹。书中附上的47幅关于小儿子的漫画带有鲜明的丰子恺风格,稚拙、童趣且意味深长,是与文字互映的绝妙表达。如果说从漫画与散文中能够领略到丰子恺的未泯童心、人文情怀,那通过这本集子似乎可以更近地感受到他亲情流露下的人格魅力。
《树木之歌》,[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朱诗逸译,林强、孙才真审校,商务印书馆2020年7月第一版,58.00元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会关注一种树木的歌声……”《看不见的森林》的作者哈斯凯尔这样描述自己的新书。乐曲从亚马孙的雨林中奏响。一棵四十米高的吉贝树,迎接雨水的敲击,这敲击经由不同植物叶片的翻译,化作不同的音符。吉贝枝干上,凤梨科植物储满雨水,形成空中湖泊;树冠上,厚厚的泥土堆积,其他植物生根发芽,形成空中森林。一棵吉贝树就是一个立体、复杂、网络化的世界。接下来各章,作者写到了他在世界各地跟踪观察的12棵树:一棵加拿大的香脂冷杉、一棵曼哈顿的豆梨、一棵日本五针松……每一株树都绝非“原子式的存在”,而是和其他植物、动物、真菌、细菌以及人类紧密连接。“生命就是一个聚合的网络。”本书以融合了科学、冥想和诗意的讲述呈现了这一点。
《吉祥的天空》,张之路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29.80元
继《吉祥时光》聚焦1948年到1957年这一历史时期,书写童年吉祥眼中的新中国历史图景后,积淀四年,作家张之路推出《吉祥的天空》,描摹了1957年至1963年北京男孩吉祥的中学生活,书写了充满时代特色的少年成长。该著娓娓讲述了吉祥的生活日常,折射着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少年懵懂投入历史的体验,许多将被岁月埋藏的历史细节,在一个中学生记忆与回望中展开,那些曾经深刻影响新中国历史进程的历史风云,在少年的耳闻目睹和生活体验中淡笔勾勒。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书写,作品呈现出的是大时代中少年的成长心事,直观这些与过去的现实相联的历史痕迹时,厚重的历史和时代感扑面而来。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与世界秩序》,赵剑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139.00元
本书由赵剑英主编,傅莹、蔡昉、江小涓、李扬、余永定、郑永年、迟福林、赵汀阳等20位著名专家学者撰文,从宏观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学科角度,探讨“中国将在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中扮演何种角色,采取何种态度和策略,以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本书呈现了中国学界对后疫情时代的世界面貌和格局深入而及时的思考。
《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马德斌著,徐毅、袁为鹏、乔士容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72.00元
20年前彭慕兰出版《大分流》一书,引发学界热烈讨论,且讨论热度历20年而并未有多大衰减。到今天,学界对“大分流”问题的认识已远非昔日可比。马德斌教授在此研究领域贡献颇巨,很多成果都备受好评——本书就是他相关论文的结集。关于政治制度、法律体系、货币体系与“大分流”的关系,关于18~20世纪中国的工资、物价和生活水平,作者都有精到论述。基于中国、欧洲或者日本之间的比较视野,新制度经济学、计量统计方法的引入,则构成了本书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特色。
《中国逻辑的发现》,[德]顾有信著,陈志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98.00元
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学以及有什么意义上的逻辑学?先秦诸子所使用或总结的说理方式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某种逻辑学理论及其运用?多年来,人们对这些问题争论不休,迄今未有定论。在德国汉学家顾有信看来,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先,更重要的是搞清楚西方逻辑学传入中国的过程,或者说要理清“在中国发现逻辑”的学术史——这正是本书的主体内容。从明末清初以来传教士对西方逻辑学的介绍与翻译历程,到不同阶段的中国知识人(明末清初的徐光启、李之藻等,清末民初的严复、梁启超、胡适等)、学校教育对逻辑学的接受、译诠和理解之历史,本书都作了精细梳理,广征博引,考证精详,令人信服。
《壶里春秋二集》,朱维铮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7月第一版,68.00元
本集为朱维铮先生《壶里春秋》的续编,由他晚年弟子张钰翰博士整理成册。所收文字均为朱先生2000年以后所作,多为发表在各类媒体而未曾结集出版的文章和未刊稿,共141篇。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经学史、史学史、晚明开始的近现代史、对晚清以来众多学人的评述。每篇短则几百字,长则一两千字,或提供新鲜知识,或发表独到观点,干货满满,摒弃陈言,标举新意,启人心智,且通贯读下来,倒像是成系统的学术论著,而非零散文章的集子。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88.00元
现代学术不同于传统学术,不但观念、方法、内容变了,表述方式也变了。此书即聚焦此一问题,讨论了在中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诸如述学文体如何处理引语,演说兴起与文体变迁的关系,以及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人述学文体的各自特色及其成因。“现代性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表述方式。”在作者看来,如何表达绝非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现代学术得以成立的关键因素,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汉语史讲义》(上下),张世禄著,申小龙整理,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8月第一版,128.00元
我国的汉语史研究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王力教授首先开讲“汉语史”课程,并于1956—1958年出版了《汉语史稿》上中下三册。几乎同时,复旦大学张世禄教授也开讲“汉语史”课。但与王力先生汉语史课程教材一锤定音并多次再版不同,张世禄先生汉语史课程教材一直处在油印稿的未定稿状态。六十年后,张先生弟子依据保存下来的老师的4种汉语史讲义油印稿,整理出一个70万字的汉语史讲义系统。在学术观点上,张世禄先生与王力先生颇有不同,很多独到论述即使放在今天仍有重要学术价值。
《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张明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68.00元
作者张明扬是近年颇为活跃的历史写作者,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选取从先秦至清代的十三场战争,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及历史、军事著作,凭借其值得称道的资料取舍、提炼与解读能力积淀,对“长平之战”“楚汉战争”“淝水之战”“雅克萨之战”等中国古代战事进行包括但不局限于军事因素的深入分析,其中涉及政治对军事、武器对战术的影响,是努力还原古代战争概貌、细节的优秀军事史读物。
《丝路探险——1902-1914年德国考察队吐鲁番行记》,[德]卡恩·德雷尔著,陈婷婷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168.00元
1902—1914年,德国的考察队四次来到中国新疆吐鲁番和库车地区开展研究,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很多测绘图和文字记录,并带走——更准确地说是“掠走”——了大量珍贵文物。百年之后,任职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卡恩·德雷尔博士根据丰富的原始资料撰写了本书,详述四次考察的过程,关于考察缘起、旅途艰辛,其时新疆的政局动荡,民众的日常生活,都作了翔实、生动的叙述,尤为珍贵的是书中数百幅历史照片和藏品照片,对于学术史研究、丝路历史文化研究、近代史研究都极具价值。
《哥白尼问题:占星预言、怀疑主义与天体秩序》,[美]罗伯特·S.韦斯特曼著,霍文利、蔡玉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298.00元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现代科学革命的起点,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思想事件之一。关于这一事件,相关论述虽已汗牛充栋,并不乏库恩《哥白尼革命》那样的名作,而罗伯特·S.韦斯特曼历时23年完成并于2011年出版的这本书仍有新的开掘,获得广泛赞誉。相比库恩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韦斯特曼的研究更加精细,也更为彻底地贯彻了历史主义的精神。韦斯特曼的研究不是局限于科学内部史的视角,而是将科学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深刻地呈现了哥白尼问题与宗教信仰、占星术、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深度纠缠。
《烟火漫卷》,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45.00元
十七岁前在大兴安岭长大的作家迟子建已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十年,继十年前那部以百年前哈尔滨一场“瘟疫”为题材的《白雪乌鸦》之后,她的新长篇《烟火漫卷》再次将笔触指向哈尔滨,不同的是这次聚焦的是当下百姓在这座北方城市中的生活。在展开书中人物故事的同时,作者调动了她对城市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将诸多生动传神的人间烟火细节书写在情节的递进中,令整部作品在令人为之唏嘘的人物命运起伏之外,另有因这些细微之处带给读者的感动。
《邮轮碎片》,刘心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42.00元
刘心武新作写了八个家庭在地中海上的邮轮之旅。他们看似离开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其实逃不开自己的“前史”和“秘密”。世上只要还有爱而不得,有心有不甘,哪里都是红尘滚滚,只是不知道你的秘密与谁有关。刘心武首创“拼图小说”,用447个片段结构全书。读者可以在长则千余字、短则百余字的轻松阅读中,自己推理、拼贴,找出人物间“微笑战斗”的机锋,也整合出人心深处的柔软和温暖。如果你曾知道人心多幽暗,人性多诡谲,或许就会知道,真正的惊悚,不是邮轮上发生谋杀案,而是你熟悉的人坐在对面,你依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邮轮碎片》作为世情小说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其后》,赖香吟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48.00元
一位作家,如何从友人早逝的记忆里走出来,又如何在平衡伤感与理性中重回记忆?借助文字是个途径,既记录又疏解,不过分寸拿捏太难,中国台湾作家赖香吟的这部长篇作品就做到了这一点。《其后》更多被视为长篇小说,不过文本背后的真实往事与情感难免引读者对号入座。相对克制的情绪,适可而止的追忆,作者记录的已不仅是那些人与事,更是对变故所处时代与那一代人的省思。
《我这样的机器》,[英]伊恩·麦克尤恩著,周小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89.00元
无论年龄、文学成就还是既往写作题材与风格,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在这部有关人工智能、科幻意味浓厚的长篇新作中所表现的探索意识与变化勇气都属难得。他将故事的时间背景回推,虚构了一对男女与一个智能机器人之间的三角关系,作者的想象力与对科技发展之于人类社会深远影响的忧思在小说中有充分体现,而种种隐喻穿插其间,是作者用意,也是伴随阅读的“解谜”乐趣所在。
《文化失忆:写在时间的边缘》,[澳]克莱夫·詹姆斯著,丁骏、张楠等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138.00元
近七十万字的这部人文大作出自澳大利亚评论家、作家、译者克莱夫•詹姆斯之手。书中按照人物姓名首字母排序,从阿赫玛托娃写到茨威格,以百篇历史人物的小传式评论组成。这些评论简短且不乏深刻,所评人物跨越文学、艺术、学术乃至政治、军事等领域,对二十世纪的世界影响深远的他们在作者耗费四十年的不懈书写中存留于书页,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梨园明月》,赵菱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35.00元
女孩月秋酷爱豫剧,然而,学习戏曲的艰辛,绝大多数不能成“角儿”的戏曲演员生活的窘迫,让妈妈极力反对月秋的梦想。女孩的梦想能照进现实吗?古老的戏曲文化如何得到继承?传统如何走进生活?作者以鲜活扎实的、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细节与故事予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