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1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丨儒门内的庄子

来源:澎湃新闻 |   2020年11月02日11:43

《儒门内的庄子》

杨儒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作者认为,常见的庄子形象有两种:主流价值的解构者和践行精神修炼的体道者。作者同意它们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仍更倾心于第三条解读路线,即庄子儒门说。作者从战国的政治局势、巫教的文化风土和孔老之后的思想史位置三个方面来定位庄子的思想。结合这三点,借助方以智、王夫之的《庄子》解释,作者在当代语境下解读《庄子》,说明庄子在何种意义上可被归于儒门。

《现代学术视野下的六朝学研究》

徐国荣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关注清末民初时期的六朝学研究,包括这段时期对六朝历史文化与学术文化的研究,尤其关注其中的六朝文学研究,以“现代性”的学术视野为依归,从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对现代六朝学研究的开拓为起点,逐步展现清末民初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六朝学研究成就。为了行文操作上的方便与完整性,本书采用纵横交叉的研究方式,一方面以主题论述为纲,另一方面在同一主题的论述中又略以时间为序,既有对六朝学研究的学术大家的学术史成就的论述,也有对六朝学主题研究的把握。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增订本)》

谢元鲁著,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帝国的泱泱大度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给后代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本书以唐代中央政权的机构决策活动为主线,打破传统的三省六部制研究架构,将其分为决策和谏官两个互相补充和互相制约的部分,研究其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决策会议的召开与决策权力的分配。推而广之,对唐代以地方情况上报制度、出使监察制度和求言上书制度为主体的决策的依据与信息传达渠道,以及决策与行政效率的变化,包括诏令的起草与下达,保证行政效率的各项制度的运行,都进行了深入讨论。

《东坡海南游》

黄玉峰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全书分十二章,通过亲情、友情、生活纪事等角度,重点讲述苏轼贬谪海南期间,社会关系、志趣、思想修炼等方方面面的改变。从贬谪之初,以为“魑魅逢迎于海上”、只有苏过一人互相扶持,到改造、适应新的生存空间,用交流、分享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情谊,找到群体归属,用美食、诗画丰富生活的意义,思考生命哲学。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苏轼顺应自然、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慕雅士风范的高尚情志,结合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指出东坡精神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经略滇西:明代永昌地区军政设置的变迁》

罗勇著,世间之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明代永昌地区为研究的空间范围,以明代统治永昌地区的时段为时间范围,在讨论明代永昌地区军政设置的变化及其与滇西边疆形势、明代经营滇西边疆的措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卫所、府州县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本书通过挖掘正史、实录、地方志、文集、碑刻、家谱等相互印证,尽量还原真实的滇西历史。

《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

谢湜著,一言书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中国东南近海海域,特别是浙江、福建沿海,群岛和列岛星罗棋布,孤屿岛礁离散不一,半岛与港湾形态各异,整体上联缀成一串与大陆若即若离、蜿蜒漫长的链状的岛屿,这既是东南沿海人群长期从事海上经济活动并通过不断迁移和互相接触形成的文化区域,也是历史上连接中国内地与东亚海域的重要贸易纽带。从宋元到明清,王朝海疆经略的转变对东南中国海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以岛述史,尝试串起东南沿海社会的历史之链。

《一九四九:在华西方人眼中的上海解放》

王向韬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的解放,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本书作者搜揽众多回忆录、口述史、新闻报刊、外交档案等,记录了西方侨民眼中的上海解放。他们当中有新闻记者、外交官、医生、商人等,如《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笔鲍威尔,曾救过周恩来的英国人沃茨,“老中国通”邓乐普医生……这些西方人视角的独特观察,丰富了我们对上海解放战役的理解和认知,揭示出人心所向的必然历史趋势。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著,聚珍文化·中华书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本书开首之“引言”部分,即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八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梳理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最后展望新形势下的黄河发展。

《国家时代:人类国家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与中国文明解析》

孙皓晖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的危机性焦虑出发,提出站在历史实践的立场,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重新加以审视,发现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文明在历史实践中的兴亡法则,揭示大国文明兴亡生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对照中,破除西方文明观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式,探寻中国在6000年人类文明历史实践中矗立不倒的真正根基,发现那些足以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生命的核心价值观。

《星水微茫驼铃远》

周立民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沈从文、卞之琳、李健吾、梁宗岱、方令孺、萧乾等六位作家、学者的人生重要片断、思想发展的轨迹为经,以他们和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之间的联系为纬,旁及巴金、郑振铎、沉樱等朋友间的交游和精神唱和,借此观照“五四”之后新文学作家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与时代间的契合、摩擦与冲撞,反思一代文人所走过的道路,并以此为观照,探寻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之路。

《榆林窟:第三窟壁画与文本研究》

贾维维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榆林窟第三窟位于甘肃省安西县西南的踏实河东岸崖壁下层,窟室营建于西夏时期。本书以逐铺解读榆林窟第三窟各铺壁画为纲,深入挖掘汉、藏、梵及少量西夏文文献中记载的图像志信息,深入分析了榆林窟第三窟的壁画题材、图像渊源及配置内涵。本书认为,在辽代圆教华严思想对西夏佛教的巨大影响力下,在印度波罗艺术、中原内地佛教艺术和河西当地故有图像传统的多重作用下,传统佛教观念与11世纪之后流行的新译密续主题能够在统一的修行仪轨体系内得到圆融结合,榆林窟第三窟与河西地区的其他石窟壁画共同构成了西夏石窟图像的独立发展体系。因此,对榆林窟第三窟壁画绘制内容及其内涵的讨论并不是孤立的个案研究,而是研究10—13世纪跨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史、整个河西地区石窟佛教艺术发展状况的重要切入点。

《笑立春风倚画屏:梁谷音艺术传承记录》

梁谷音口述,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从艺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与艺术传承记录。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融入艺术家对于学戏、演戏、教戏的体会与思考,以剧目折子为切入口,讲述昆曲文本的舞台呈现、唱腔身段等的传承演变,展现昆曲传承的源流脉络。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孙宇凡著,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联姻和综合。为了从历史学到社会学,本书的第一部分四章以“迂回与进入”的方式,澄清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作品中的社会学理论贡献,建立他们和韦伯、吕炳强和赵鼎新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学认识论方面的对话。为了从社会学到历史学,本书的第二部分四章以时间性为中心,探讨生命历程社会学、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事件性社会学中的四种时间性:主观时间性、继替时间性、阈限时间性和突现时间性。作为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结晶,本书为历史社会学提供学科关系上“迂回与进入”的联接策略,也提供理论旨趣上关于事件时间性的综合纲领。

《重溯新文学精神之源: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晚清思想学术因素》

李振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溯其源,下沿其流,将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源头重新追溯至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梳理阐述了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如何为后来新文学基本精神品格的生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旨在将中国新文学,尤其是其精神建构,重新纳入晚清以来最能代表中国思想学术水准的空间和视野,视其为晚清以来中国精神整体构架中的组成部分,打通其与晚清以来思想、学术之间彼此息息相关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