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文化自信中激发革命文化的活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于化民  2020年11月09日22:3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任务和要求,突出强调了文化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培育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深植厚培和丰富滋养。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革命文化所凝聚的革命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毫无疑问首先是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这是其质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顶梁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 他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警醒人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中共一大会址,他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他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革命圣地延安,他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邓小平同志也曾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革命精神。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前进道路上有什么艰难险阻,只要守住这个灵魂和根本,我们就有志气、骨气和底气,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永远不会倾倒,而且将化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所倡导的高尚情操是坚守文化自信的道德高地。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体。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英勇战斗,“我们唯一的依靠就是广大的人民,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1941年,因为听到陕北农民的牢骚,毛泽东发起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的历史佳话;1945年7月毛泽东和黄炎培之间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毛泽东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提出的“两个务必”告诫;1949年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前往北平途中关于“进京赶考”的著名对话,无一不是共产党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鲜活例证。

经过长期斗争实践培育出来的无私奉献、勤政为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等高尚情操,不但萃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还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和道德情怀,是革命文化的宝贵财富。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但没有改变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相继涌现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杨善洲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是共产党人道德情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和光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价值观的缺失和扭曲,影响的不只是一两代人。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着眼,把文化安全置于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革命文化占据着道义制高点,它所蕴含的道德观念、情操风范,代表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革命文化是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的宝贵精神资源。我们应当化资源为禀赋,用革命文化教育引导青年一代,氤氲激荡,蕴积涵育,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和理念认知,树立远大理想和塑造完美人格。这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革命文化所积淀的历史记忆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极力贬损和否定革命的意义,诋毁和嘲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尤其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及其成就,丑化人民英雄和党的领袖。文化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极力贬损和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片面鼓吹和夸大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普世性”,拒绝承认崇高、正义、奉献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否定革命文化包含的永恒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对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充满蔑视与鄙夷,都是要切根断源,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任由两种错误思潮泛滥,将会带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动摇“四个自信”、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严重后果。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当然,这中间也包括革命文化的成果。

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闪耀着理想之光,浸透着宝贵经验和历史智慧,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懈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更是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革命文化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所褒扬的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利益的牺牲奋斗精神、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所体现出来的注重继承性和发展性、注重民族性和世界性、注重科学性与政治性统一的科学精神,所记载的共产党奋斗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存留下来的无数革命遗址文物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不但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同时还是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继承革命文化,学习和掌握好革命文化的精髓要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以文化人、培育新人。我们当下的建设和发展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更加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是文化资源的浩瀚海洋和巨大宝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共产党人永久的精神家园。身处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我们应当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宏阔的历史视野,重新审视和发掘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革命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已化为流淌在共产党人血液里的红色基因,它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像浴火凤凰一样获得重生,与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结合融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