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华文好书2020年10月榜单

来源:华文好书(微信公众号) |   2020年11月12日09:27

《牛津笔记》

张力奋

学林出版社

2020年9月

华文好书评语 | 张明扬

在这本书里,你很少看到张力奋掉书袋式的大段讨论英国的保守主义和制度沿革,反而是看到了他与当地人的各种温情互动,日常聊天时有别开生面之语,还看到了英国媒体精英、学术精英乃至普通人的人情厚重与恪守传统之美。

 

《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20年7月

华文好书评语 | 杨早

著名学者葛兆光近年对海外学术著作的评论集。诚如作者所言:现在有关中国的学问,业已成为国际学界共同耕耘或彼此竞赛的领域。“看别人怎么看中国”,也正是中国学者自己怎么看中国不可缺少的参照系。作者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对海外学术论著进行点评或介绍,实则是勾连海内外问题意识、学术眼光的互看与互解。有长文,有短札,可以当作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读书卡片”来看。

 

《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

中华书局

2020年10月

华文好书评语 |张明扬

在这个时代的公共舆论里,你已经很少听到再有人去谈论“黄河”,黄河似乎成为了一个纯粹的环保概念,甚至是一个历史概念。从这个角度而言,葛剑雄先生愿意去重新谈论黄河,重新关注黄河,重新发现黄河,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逆流而动”的情怀之事,而葛先生“历史加地理”的写作角度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打开黄河的最好方式了。

 

《刑法学讲义》

罗翔

果麦文化|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华文好书评语 | 杨早

罗翔讲刑法学,是2020年“出圈”的典范。罗翔在视频与读物中,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与价值的坚守,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结合热点案例与凡人常识,将法律知识置于生活场景之中,又将学术思考蕴于法条解析之中,既普及了作为常识的刑法条规,又传播了法条背后的法治精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出版与热销,再次提醒了我们,法律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与可知性。

 

《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

阎晶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华文好书评语 | 项静

本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鲁迅精读著作。作品考察《野草》本事,追溯写作的缘起、发表和流传,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有一种雅正的讲谈之风。作品考察的本事、故事、传奇是具体的建筑材料,它们为作者个人阅读中感受到的断裂地带铺路搭桥,它们又指向现实性,是对诗与哲认知背景的一次松绑,也是与各种鲁迅研究的对话。作者明确的态度与“语丝”式文风,彼此交汇,充满情感和认知的张力。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阿姆斯特朗公司与中国近代海军》

张黎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8月

华文好书评语 | 刘忆斯

长久以来,中国的海军研究多局限于国内史料的依赖,因此造成了研究上的遗漏、不足与难以深入。本书作者张黎源从浩繁的史料,尤其是大量尚未公开的海外原始资料中,抽丝剥茧,仔细爬梳,用六年的时间拼凑出了一幅更为完整,更有细节的中国清代海军的历史画像。本书不单讲述了从1876年到1910年的30多年里,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中国建造了21艘军舰,在中国海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不拘于传统以民族屈辱史的视角看待百余年前的甲午海殇,更以中西交流的宏大史观,还原了一段中华民族自我奋斗、自我变革的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张黎源是位专业建筑师,但其治传统中国文史的考证功夫令人叹为观止,众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历史谜题都在这本七百页的大书中一一破解。

 

《中国公法史讲义》

聂鑫

商务印书馆

2020年8月

华文好书评语 | 羽戈

古罗马法学家将法律分作公法与私法。一般而言,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所有诉讼法,私法包括民法、商法等。中国传统则“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因此我们的法制史,形同大杂烩。聂鑫从中挑出宪法与行政法这两道菜,开讲“中国政治法律史”,“具体包括了古代的官制、财经、选举、司法、监察制度,以及近代的立宪、修律、国会、司法、监察等”。后汇编成书,更名为“中国公法史”。从名目上讲,“政治法律史”虽嫌笼统,却更实在;缺了刑法这一道主菜,称之为“公法史”未免分量不足。就内容而言,作者自云“读书札记”,则属谦辞。此书三观正大,脉络清晰,引述虽多,却无堆砌之感,反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果谈论古代的章节能像近代一样精彩,无疑更佳。

 

《夜谭续记》

马识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7月

华文好书评语 | 陆梅

《夜谭续记》是《夜谭十记》的姊妹书,两书相距近四十年。有不少的读者对小说作者马识途的知悉可能缘于导演姜文将“十记”里的一则“盗官记”搬上了银幕《让子弹飞》。现在这本“续记”,是这位106岁的老作家呈给这个时代的最后“告白”,以此回望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志业和文学人生。

或许对一个小说家来讲,编一个好看故事不难,难的是,如何以一颗在血水里泡过、在灵魂深处挣扎过,却依然能够深信笃信,以感时忧国的沧桑笔、以达观幽默的川方言、以神韵有味的白描心,感染读者唤醒读者。文学关乎世道人心,我从马老身上看到的,不是急功近利去赶赴那个真理,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能够看见自己的地方去。

 

《哨鹿》

西西

活字文化·

译林出版社

2020年7月

华文好书评语 | 许金晶

香港作家西西在其创作生涯早期撰写的一部以清代西洋画家郎世宁的《木兰图》为基础素材的四幕本长篇小说。一方面,由于小说是因画作而生,因此其表达颇具戏剧性和画面感,非常适合改编成艺术电影和戏剧。另一方面,在画作之外,作者大量搜集和阅读了清人的相关历史记录和野史笔记等史料,使得其构建的乾隆与普通士兵之间的故事,在具备文学真实的同时,也拥有很强的历史文本价值;其独特的写法,能让人看到史景迁《曹寅与康熙》《王氏之死》等作品的影子。而作者在书中,对乾隆内心世界的记述,以及对普通士兵身份与成长背景的设定,多多少少,能跟香港与香港人近一百多年来的身份与文化认同上的纠结密切相关,值得玩味。

 

《北平学人访问记》(上、下)

贺逸文等撰

商务印书馆

2020年7月

华文好书评语 | 杨早

对民国报刊的发掘与整理,《北平学人访问记》是又一可喜的成果。1935年《世界日报》采访了69位北平学者,文理兼顾,既有文史学家顾颉刚、周作人、沈从文等,也有自然科学家胡先骕、曾昭抡、秉志等,皆为一时之选。其内容固对于各位受访者的生平有所补益,也能据此管窥民国学术界之风貌,但更有意思的,是现代传媒代表公众,对已经渐趋专业化的学术界好奇的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