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莫言:鲁院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

来源:文艺报 |   2020年11月20日08:18

30年前,我考进了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研究生班。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感觉到收获很大。过了这么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学习,更感到机会难得,受益终生。但在当时,上不上这个班,我还有些犹豫。很多朋友也劝说,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创作成就,不需要再坐在教室里去读书、听讲,因为那样会占用很多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我们应该趁着年轻多学习一点知识;但也有人认为,应该趁着年轻,多写作品。我最终选择了来上学,就说明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我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上学的时候碰上了“文革”。尽管依赖着自己在农村的童年时代的记忆和积累写了一些作品,但是如果要往高处走,要往更广阔的文学世界里进发,面临的难度很大。所以坐下来,读读理论方面的书,读读经典作品,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对下一步的写作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这个作家研究生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这个班里出了很多人才,很多同学现在依然活跃在文坛上。如果没有这两年半的学习,大家可能也还在写,但是能不能写出现在这样的水平,确实很难预料。

我们的班主任是童庆炳老师,他前几年去世了。童老师给我们讲文学理论课,讲作家创作心理等等。其中一堂课我印象特别深刻。他曾经给我们讲过俄罗斯作家蒲宁的一篇小说《轻轻的呼吸》。我在课堂上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后来秉承这部小说的内涵,写了好几部小说。

韩兆琦老师给我们讲《史记》,这好像跟创作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我现在还常常想起韩老师讲课的风采,经常会回忆起他讲课的一些内容。他为我们提供了读《史记》的另外一种眼光,使我们对司马迁的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使我们对《史记》这部史学著作包含的文学性有了更强烈的感受。所以,这些看似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关系的课程,像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其实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之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垫高我们的起点,为我们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大都受到过比较好的、完备的教育,知识储备比我们当年丰厚。你们的生活经验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也不一样,写作的环境和所处的时代与30年前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有一点大家都是一致的:我们之所以都想到鲁院来,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严格的、正规的学习和训练,使自己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今后的创作中写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自我的作品。

(本文系作者在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暨鲁院北师大联办2019级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标题系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