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益民:儿童阅读需要思维深入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江玉婷  2021年01月25日08:40

近期,《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作者周益民是特级教师,著有《我与课堂》《童年爱上一本书》《造梦课堂》等。《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是他在儿童阅读与教育方面的又一次实践。

■儿童阅读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周益民:一是内容的问题,二是方式的问题。读者年龄越小,方式显得更重要。儿童对一部作品的热爱是炽热的、强烈的,完全相信直觉和感受,对一部作品的喜爱发自内心,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年龄再大一点的孩子,不能满足于直觉式的关联,读得要更深入一点。

“深入”分为两种:一是感情的深入,二是思维的深入。在思维的深入上,有时需要成人力量的介入。成人是把自身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还是启发孩子,唤起儿童自我的理解力,这可能是成人是否具有带动儿童阅读能力的一个评判标准。

■教师怎样让学生深入阅读?

周益民:很多成人跟孩子谈文学作品,常常用抽象的方式,给予孩子一些概念。也有一些人认为,具象是肤浅的,抽象才是深刻的。但实际上,感性也可以是一种深刻。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方琼教研究生唱《草原之夜》。如果用抽象的方式,教师可能会说,把草原静谧的意境唱出来,要唱得柔美,唱到人心里去。可是,草原的静谧究竟是怎样的?置身此时此景,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演唱者没有做深入的体验。方教授这样启发学生,她说,草原上连一棵小草飘动的声音都能听见,要把这种静谧表现出来。

能够用符合规律的方式和方法,尽快帮助儿童达到教学目的,这是教师的专业性。再举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京剧票友,他是男旦,要在舞台上扮演女性角色。有一个戏,他一直找不到状态,老师就让他每天去嗅花,用鼻子闻花。他很快就找到了人物的感觉。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性。

■结合阅读指导,怎样体现教师的“专业性”?

周益民:不少教师,一提到阅读的方法,就认为是摘抄好词好句。这个方式,我不敢说不专业,至少不够文学。一说好词,学生马上就去找形容词,他认为形容词就是好词。一说好句,他就去找风景描写,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就是好句。这会给孩子带来一个不全面的概念。写得很漂亮的风景描写,当然是好句。但是,还有很多朴素的表达,也是好句。有的孩子为了迅速完成摘抄任务,会忽略那些平实的叙述。我们看到,现在有现成的摘抄本卖,第一栏是“好词”,第二栏是“好句”,第三栏是“我的感想”。学生抄完,任务完成,阅读就结束了。这样拎出来的“好词好句”是风干了的,不在语言环境里。

词语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用得妥帖。当它用在恰当的地方,即便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字眼,也能熠熠生辉。所谓“好词”,就是一个字词被安排在妥帖的位置。我不是完全否定摘抄,儿童正处于语言的积累阶段,如果看到一些新鲜的表达,陌生化的词语,想要记录下来,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关键是,摘抄要根据儿童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不是硬性规定。

■对于儿童来说,人文访谈意味着什么?

周益民:一个孩子未来要走向世界。这种走向有两个维度:一是走向内心,向内走;第二是向外走,走向世界。这个世界是辽阔的、立体的、多维的,甚至是复杂的。成人只能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为孩子打开窗户。让他发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生,于是孩子就会产生好奇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对世界的好奇很重要。这样,他才会热爱生活,才会热爱生命,才会产生惊叹、赞美。在《三十人行:给孩子的人文访谈录》中,学生会看到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丰富,从而反观自我。这时,“向外走”和“向内走”实现了融合。

■近期参加南京市政协会,您提交了什么提案?

周益民:这两年我的提案都和文化教育有关。有一年的提案是建议南京市成立专门的少儿图书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只有少儿图书室,没有专业的少儿图书馆。提案介绍了少儿图书馆的优势。还有一年,我关注南京地域文化的少儿出版。南京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已有大量关于南京文化的图书,但真正给儿童读的并不多。借这个提案,我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把南京文化介绍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