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鲁尔福:尘土、热浪和孤绝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独孤》的经典开篇,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如切换,被后代众多作家争相模仿。这一令加西亚·马尔克斯蜚声文坛的名句,灵感来源于较《百年独孤》早十余年出版、墨西哥文学大师胡安·鲁尔福的作品《佩德罗·巴拉莫》:
“雷德里亚神父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情景。在那天夜里,硬邦邦的床使他难以入睡,迫使他走出家门。米盖尔·巴拉莫就是在那晚死去的。”
胡安·鲁尔福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称其为“拉美文学王国中最早的国王”,著名作家、评论家桑塔格盛赞其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起,鲁尔福的文学作品被很多西语学者和研究者争相译介;2021年译林版“鲁尔福三部曲”完整囊括了目前鲁尔福基金会可授权的虚构作品:《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1917年,鲁尔福出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小镇。他做过会计、公务员、轮胎销售员,借着推销产品的机会走访墨西哥各地,在乡村中听老人们讲述最淳朴的故事。他的处女作刊发于自创杂志《美洲》,此后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并于1953年以《燃烧的原野》为题结集出版。《燃烧的原野》以17个故事讲述龟裂大地上的苦难与抗争、酷热与荒凉,成为墨西哥现代文学的开创性作品之一。
两年后,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佩德罗·巴拉莫》问世。通过一段寻找亡父的故事,鲁尔福徐徐展现了拉美这片人鬼莫辨的土地。小说不仅立意深刻,在艺术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认作“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博尔赫斯盛赞《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
1956年,鲁尔福回到首都开始写商业电影脚本,此后不久《金鸡》完成。《金鸡》于1964年拍成电影,由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联手改编。“鲁尔福三部曲”中的《金鸡》一书是鲁尔福基金会为纪念其百年诞辰而出版的最完善版本,包括《金鸡》、一封作于1947年写给爱人克拉拉的信、12部短篇和一首诗作《秘方》,15篇作品贯穿和渗透了鲁尔福的创作全过程。
1962年以后,鲁尔福几乎不再发表新作,他一直在墨西哥国立印第安研究所工作,直至1986年1月7日逝世。按照他的遗嘱,“葬礼要像我的一生那样简朴。”然而墨西哥文化界还是在国家艺术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鲁尔福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时空观念”,试图模糊真实与想象的界限,让情节的延伸不受时间和空间、主观与客观的限制,使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判断力和想象力。同时,人物的生死开始变得模糊,苍茫大地上鬼魂昼行,常常出现“死人说话”的现象。实际上,这来源于拉美大地独特的传说与信仰。阿兹特克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得不到宽恕,便难入天堂,只好在人世间游荡,成为冤魂。墨西哥人对死亡的看法也有别于其他民族,他们不惧怕死人,每年都有亡灵节,让死人回到活着的亲人中来。
鲁尔福善于以诗意而细腻的笔调展现残酷﹑绝望﹑孤独的美洲大地,同时通过独白、对话、追叙、意识流、暗示和隐喻,使小说犹如一块块看起来互不相关、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的画面镶拼而成的画卷。在干燥、炙热的白土平原上,烈日将大地晒出沟壑。一座座被遗忘的破落小镇,青壮人口弃它而去,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妇女、小孩和老人,在孤独中等待老去和死亡。“在那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连狗都死光了,这寂静都没有狗叫声相伴了。人去了那里,待到习惯了那里的大风,就只能听到这在万物的孤独中包含着的寂静了。”在这里,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希望。对此,富恩特斯认为,“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将近百年过去,鲁尔福笔下的“卢维纳”并没有随着“现代化”消失,而是越来越多了。鲁尔福展现的不仅仅是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乡土世界,更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在满是尘土、热浪和孤绝的文字里,呈现从贫瘠土壤中盛放的原始、丰饶而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