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北上纪行》
郭沫若《北上纪行》手稿 周铁衡藏
1948年11月23日夜,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等民主人士由时任中共香港工委副书记连贯陪同,乘坐悬挂着葡萄牙国旗的“华中号”货轮从香港秘密北上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
在航行中,民主人士通过收音机得知辽沈战役胜利的消息,欢欣鼓舞。郭沫若还创办了《波浪壁报》,刊载解放区胜利的消息。他怀着对新中国光辉前程的美好憧憬,创作了一组《北上纪行》诗十首。每首诗中都有一句“我今真解放”,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到达解放区、准备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喜悦之情。
发现手稿照片
2021年3月,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在征集、整理北上民主人士资料的过程中,幸运地得到了郭沫若先生《北上纪行》的手稿照片,并请辽宁省档案馆对照进行了仿真复制。
《北上纪行》手稿的原主人是郭沫若的好友、书画家周铁衡先生。周铁衡之子周维新先生向我们讲述了这组诗手稿背后的故事。
《北上纪行》手稿共4页,每页约一尺见方,由郭沫若用毛笔行草书就,纸面已经泛黄,部分边缘有破损。十首诗记录了郭沫若北上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虽名为记事,实则抒情。落款的时间为“一九四九年元旦后五日书奉”,这是民主人士北上沈阳的时间。
这10首五言诗,在郭沫若的众多诗篇中,并不太被人所关注。作品创作于1948年底至1949年初,1950年3月发表,后又在1950年5月1日的《华北文艺》第4期上重载。1953年3月,作品收入诗集《新华颂》,但在1958年《沫若文集》出版时,又被编入《蜩螳集》中。
与《蜩螳集》中的诗篇相比,这次发现的手稿照片,前有小序,后有补跋,充分地说明了民主人士从香港乘船北上辽宁,准备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历史详情。
其序云: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由香港乘华中轮北上,同行者三十余人,在舟中凡八日。舟上有收音机,得收听新华社捷报。曾组织《破浪壁报》以俾传阅。每日饮酒赋诗,谈笑博弈,洵足乐也。由安东(今丹东)登陆,即来沈阳,匆匆已达一月。偶成诗十首,以纪其事。
其跋云:
石城岛属安东境,华中轮最终停泊处也,其地接近庄河。安东市之西有温泉,地名五龙背,我辈来沈时曾在彼入浴一次。日人经之营之,供有产者娱乐,今则成为荣誉战士疗养圣地矣。
这段跋语实际上是《北上纪行》诗其四“八日波臣乐,难忘数十城。涟漪青胜靛,岛屿列如屏”两联,以及诗其七“翼翼五龙背,溶溶涌沸泉。伤痍愈战士,憔悴润莲田”两联的注脚。这两段序跋和全诗的精神与格调都是完全一致的,真实地还原了民主人士北上的历史情景,充分地表达了郭沫若等民主人士到达解放区后那种欣喜欲狂的激动心情,反映了天翻地覆、换了人间的伟大时代。后来,郭沫若也曾谦逊地把他自己的这些诗称作“不完全的时代记录”(见《沫若文集》第2卷第43页)。
在《北上纪行》诗中,诗人阐释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先是第一首诗用问句“何以答庥民”作结尾,后在第二至第九首诗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我今真解放,赤体入人寰”一句,凸显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民主人士对“五一口号”作出的积极响应,显示了他们家国之爱的历史使命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张勇在《郭沫若旅游情怀散记》一文中表示:《北上纪行》诗10首表达的情感显示了一个“疯狂”诗人精神的回归,一个对自然有天性亲和力歌者的复苏,他带给我们又一次“凤凰涅槃”式生命洗礼的心灵冲击。
《北上纪行》再现了郭沫若自由描写身边景象、无拘无束表达心声的创作心态。十首诗最终落脚于“我今真解放,莫怪太癫狂”一句,表达了作者自由自然天性精神的恢复。诗人在华中轮上“每日饮酒赋诗,谈笑博弈,洵足乐也”,这种心情松弛、精神自由的状态,与战争时期那种焦虑、急迫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北上之行是郭沫若人生旅途中最畅快的一次征程,抛却了由异国他乡回国时割舍不断亲情的煎熬,除去了战争动乱颠沛流离的惶恐,内心充满了迎接人民当家、新中国诞生的兴奋之情,也抒发了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成果的虔诚期盼。
郭沫若与周铁衡
1929年,郭沫若与周铁衡在日本结识,二人都爱好收藏、历史、书画,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结伴去书店查寻有关甲骨文的资料文献,成为终生挚友。他们的交往和友谊,给中国的文化留下了绚丽璀璨的风景。
周铁衡,原名周德舆,别号铁翁、半聋、灌园丁,河北省冀县人,生于1902年,13岁来到东北,16岁从邱烟云学画,20岁至北京,拜齐白石为师。
周铁衡本以医学为业,后留学日本。回国后,他曾任东北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东北文物管理处顾问,沈阳市百货公司第二商店主任医师,兼任鲁迅美术学院篆刻课教师。周铁衡是民盟盟员,还担任过辽宁省美协副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1948年底,郭沫若随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辗转到达沈阳后,多次到周铁衡家中做客,为其写下了一幅行草书法作品:“貔子窝前舟暂停,阳光璀璨海波平,汪洋万顷青如靛,小屿珊瑚列画屏。”并为其印谱题笺《半聋楼印草第二集》,以诗代序:“萍翁有入室,铁笔神可通。性逸业亦逸,我聋君亦聋。刀圭先后学,金石左右逢。嗜者又奇癖,无乃太相同。”郭沫若还为周铁衡所著的《妇科抉微》题记,又以篆书题于扉页,并用草书做序言。为周铁衡的印谱《后来居印草》书写了题签,考古学著作《清钱轶录》题写了扉页,医学著作《妇科抉微》撰写了序言,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新中国医学事业作出新贡献。
郭沫若与“东北货”
东北地区是解放初期最早成立文物保护部门的地区。1948年4月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了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任、民主人士高崇民担任主任委员,教育委员会主任车向忱担任副主任委员。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把战争期间散失在各个角落的历史和革命文物搜集起来,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接受了来自各方人士捐献的文物,并接管从敌伪手中缴获的文物。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迁到沈阳,接管了设在沈阳故宫内的“国立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了东北文物保管处,聘请周铁衡先生为顾问。
当时,东北文物保管处请郭沫若为东北图书馆、东北博物馆题写匾额,并为图书馆题诗赠联。联云:“宋人方守株待兔,大道以多歧亡羊。”由于当时郭沫若没有随身携带印章,只好请周铁衡为他篆刻引首印“推翻历史五千年”和款印“丁父”“郭沫若”。刻好后,由沈阳故宫庶务股股长刘发同志送到郭沫若下榻的铁路宾馆。
民国时期,溥仪在出宫之际携带了大量宫中藏画、古董。这批书画、古董被溥仪带到了东北,后来又通过不同途径流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因此俗称这批文物为“东北货”。
抗战胜利后,郑洞国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他在长春期间收购了一些从伪皇宫“小白楼”中散逸出来的历代书画。郑洞国起义后,将所购藏的“东北货”全部上交给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后经政治部主任周桓同意,将这批“东北货”全部拨给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保管。
郭沫若一生爱好历史,听说这个消息后,特意到东北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参观了这批“东北货”,并慨叹这批文物的颠沛流离。1949年2月5日,民主人士离开沈阳奔赴北平前夕,周铁衡陪着郭沫若来到位于沈阳城中的震古斋古玩店“淘宝”。郭沫若淘到了一个有三条龙花纹图案的笔洗,曰之“三龙笔洗”,与他之前购买的有三只凤凰花纹图案的水瓶珠联璧合,恰成一对。郭沫若大喜,称之为“龙凤喜瓶”,并作诗咏之:“三龙水洗三凤瓶,龙凤齐飞入旧京。四海山呼三万岁,新春瑞庆属编氓。”
2月23日,民主人士在林伯渠、高崇民的陪同下,乘坐火车离开沈阳。在车厢里,郭沫若凝视着窗外,回想起三个月来的经历,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赋诗一首:“多少人民血,换来此矜荣。思之泪欲堕,欢笑不成声。”这首诗,代表了此时此刻民主人士的共同心声。
时光荏苒,转眼70多年过去了。郭沫若先生当年的手稿已经泛黄,甚至破损,但是,那一行行整齐的笔迹却依然秀美可观,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民主人士北上到达解放区后的激动心情和一颗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永远是鲜活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 20世纪20年代中期郭沫若的社会转向研究[2022-01-29]
- 重读《女神》:另一种“两性结合”[2022-01-13]
- 郭沫若喜受“一字”[2021-12-09]
- 张伯江:论《女神》的诗体创新[2021-12-01]
- 以雕塑礼敬先辈 用精神鼓舞当代[2021-11-03]
- 四任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周扬、曹禺、周巍峙塑像在中国文艺家之家揭幕[202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