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采风作品—— 吴光亚:一场注定的相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吴光亚  2021年05月08日14:58

青海作家吴光亚在盐田采访

尽管我已经在察尔汗盐湖工作并生活了三十余载,尽管我以为自己非常清晰了解察尔汗作为物理存在和其全部意义,尽管我以为自己迄今为止以及在可预见未来的生命都将和它无间融入。我似乎还未能真正“理解”自己非常个人化的与察尔汗有关的全部选择。

怀特海阐释的“理解”,意味着某种洞察或穿透,生命试图洞察或穿透包围着它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原始冲动或生命力在意识层次的表达。汪丁丁对此的释读是“生命的原始冲动在于它试图渗透到它自身之外,由此获得更广泛的生命表达,也就是对有限性的超越。”我非常自我的以为,怀特海和汪丁丁的话语是专门为我所说,只有在这一点上清楚之后,我仿佛可以准确“理解”自己非常个人化的选择,这大概是自己在以这种形式试图将个人意识渗透到自身之外,从而获得一种合理的生命表达。

当我在经历一场内心深处的挣扎之时,现实中的一场风、一场雪,把五月格尔木春的脚步逼回了深冬。生活于此人们除了穿着上的变化外,依然坚定奔波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上的繁忙与外界的冷寂形成巨大反差。去市区60公里外的察尔汗盐湖,被一袭雪意笼罩着,塔釜林立间依然机器轰鸣,丝毫未妨碍生产线上的“安稳长满优”。运转中的设备中间或出现一两个巡检的身影,保障生产线正常运作的眼睛在数百米外的主操室,时刻关注着工艺参数的变化,对讲机中时时传来各种生产指令。他们和我一样就是坚守在察尔汗这片热土上的盐湖人!

至今仍然清晰若干年前,看到察尔汗的第一眼是在到来后第一个清晨里,它没有传说中的绚烂,也没有传说中的孤独,在我幼小的眼睛里,它和我一样只是一个乖巧的等待着被人发现被人重视,并深深怀着“灰姑娘”情结的灰头土脸的小孩子。之所以与盐湖有这样奇怪而莫名其妙的彼此认可,可能是因为我们同样被人忽视了太久。其后,我开始了与盐湖的亲密接触,它给我带来了想像之外的干燥。儿时流鼻血的毛病再次顽固出现,它就像一泓含羞泉,总在人不经意间的碰触之下,悄然出现,血犹如涓涓细流,滑过干裂的唇,便会感觉到一丝带着粗犷野性的血腥味。伸手漠然地一拭,然后漠然看着它,直到它在阳光下开始由鲜红转为暗红然后是黑色。纵然如此,我没有发自内心的厌恶,我由衷地觉得,这是盐湖在善意的提醒,不要忽视它的存在,它已经时时刻刻充斥在我生命里。等待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也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过程。 千禧之年,我的步履追随父辈的足迹坚定前行。我开始了一个新历程,成长为一名盐湖的开发者。对于盐湖我已有着爱人般的熟悉,我清楚的知道它的所有秘密,知晓它的品性,了解它的脾气,还有它的顽劣。我知道它期待着每一个与它共同成长的伙伴重归它坚强孔武的臂膀……旷原飓风肆虐的吼叫,建设者充满希望的沸腾,机器充斥征服欲望的喧嚣……盐湖,不再寂静,不再等待,她正在喧嚣中成熟,正在喧嚣中绚烂绽放……我走近她,聆听她,抚摸她……我渴望,我们能够再续儿时那亲密无间的交流。走近后,我领教过她给予的暴虐,领略过她异样的温顺,触摸过她“丰满”的躯体……共同经历等待,共同努力蓄积,共同绚丽绽放……这便是——我和我的盐湖。

时光回溯,一甲子前这里只是一片待发现的苦寒之地。那时的察尔汗仅仅是一个流传于牧民口中的地方,犹如耶路撒冷之与流散世界各地的希伯来人一样,是一个久远却始终笼着一袭薄纱下令人期待的方外之地。若不是当年斯文•赫定和普热瓦利斯基笔下记录了这个传说中的盐泽之地,若不是齐天然带领筑路大军修建格柳公路取道这里,可能察尔汗出现在人们眼中的时间还会推后。郑绵平院士,年近九旬,是盐湖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回忆说,当年我们在柳大纲、袁见齐等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挺进那片土地,我才22岁刚刚大学毕业,风华正茂。我们从繁华的东南沿海一路向西,踏进这片无人区,度过了风沙始终相伴的数月科研考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我在不经意间一尝中发现了光卤石。说起一甲子前的往事时,郑绵平院士眼中仍然有光,那份惊喜没有被时光消磨,仍保留着最初的本真。孰不知当年郑绵平那一尝,才有后来共和国的钾肥钾盐行业。

早期生产装置

早期盐湖工人人工装矿

紧随找钾人足迹走进察尔汗的是立誓填补国家钾肥空白的19位英雄。1958年两台汽车的轰鸣打破亘古宁静的古盐湖。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们在这里扎下第一顶马脊帐篷,支起第一口铁锅,挥动铁锹、洋镐撬开“死亡海”坚硬的盐壳,用时三天三夜生产10公斤钾肥。正是这不起眼的10公斤钾肥终止了我们没有钾肥的历史,也奠定了后来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长足发展。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长路当歌,仍然健在的郭吉仓至今还珍藏着1958年组织上奖励给他的黄书包,尽管颜色斑驳,尽管破损不堪,却见证着老人久远的荣光。那书包上字迹被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辩“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是那个年代精神生动的诠释!某种程度上,褪色的是书包,从未褪色的是为钾肥事业奋斗的精神。为盐湖事奋斗了毕生后的郭吉仓,他把自己五个子女留在盐湖继续他的使命。与郭吉仓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张连吉和谢永胜老人,张连吉是逃荒来到察尔汗的,精神大好的他说六十年前的事,山东泰安的方言在他的口中变得非常富有感染力,我看到这一幕一下就哭了,想家啊!哭完了拎起铁锨就去干活。他常常会被人问起为什么没离开,他的回答异常朴实,国家需要钾肥,我们要吃饭呀!他经常感叹,苦日子过去了,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一天的产量比上我们几年的产量!谢永胜老人的际遇令人钦佩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情同此心,老人的身体已经与这片苦寒之地间建立了生命联结,若是离开这片土地,身体的记忆就会用疼痛告诫他,赶紧回到察尔汗!是以老人至今仍然生活在察尔汗湖区,他既痛且幸,彼此煎熬,彼此不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产车间场景

1985年,对于盐湖人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年产20万吨钾肥一期工程被列入“七五”规划,并于当年正式上马。此刻盐湖的掌门人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李义杰,他被作家李南山称为“西部企业家”。正是在他的力推之下,经过漫长积累的盐湖开启了快进键。一时间沉寂的察尔汗盐湖沸腾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施工队伍开进了这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人们希冀着从这里获取更多的钾肥,支持祖国大江南北的农业生产,从此让我们农业生产挺起挺直腰杆。四年的建设,这期间涌现了太多值得大家记住的先进模范,比如在沙尘暴中坚守自己的轮式挖掘机的刘圣荣,沉默寡言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盐湖人应有的坚持;劳动模范采矿工人刘宗元,他在耄耋之年忘却了亲人,却仍清晰记得当年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场景;战斗英雄王西臣自战场归来,便一头扎进察尔汗,在祖国需要他的另一个战场上重新建功立业;以一副瘦弱躯体支撑起一颗强大内心的全国劳动模范刘月娥,在施工工地焊花飞溅中完成了从身体到灵魂的升华;孙绍德在祖国核工业摇篮——二二一厂工作二十年后,投身到祖国的钾肥事业中,在两个领域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夏同昶被察尔汗这无比辉煌的事业所“诱惑”,从青海大通矿务局开拓队来到察尔汗,全身心扑在盐湖上,搞盐田池板强度和盐田工艺试验,成了知名度很高的盐田工艺专家,整个察尔汗都有他的足印。十年辛苦,他的生命,他的价值,不可分割地全部融入盐湖事业中。为了能够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夏同昶曾经驻守在达布逊,还经历了一次只身深入湖水突遇湖水上涨的险情,那一夜是他凭借对湖水流向和阻力的变化判断大致方向,一步一步挪,整整一夜才挪回岸边,黎明时刻爬出盐碛,总算从卤水中捡回生命……在这些点滴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一种洞彻心扉的东西,那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更是一种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志气和胆识。

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百万吨钾肥生产装置

钾肥生产装置夜景

现在的钾肥生产现场

而今,盐湖早已在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下,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是国家粮食生产的“压舱石”。用郑绵平院士的话来讲,盐湖人为累计国家贡献了6000多万吨钾肥,替换成进口钾肥相当于为国家节约250多亿美元,不仅如此这些钾肥为国家增产了4.5亿吨粮食,相当于2002年时全国粮食的总产量。尤其在十八大以后,盐湖的钾肥年产量跃至500万吨以上,占据国内钾肥产能的60—70%,对保障我国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实盐湖人从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上升到为国家作贡献的层面,他们只是十四亿中每一个奋战在自己岗位上的普通人,只是在完成一份分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没有赋予这个行为背后更多的解读和意义。

奔向希望的运输工具

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带领他的团队走进了察尔汗,在一个大风肆虐的天气中完成了既定的拍摄任务。他追问向他们分享盐湖故事的谢康民当年为什么会留下,谢康民回答说,当年是响应“立下愚公志,开发大西北”的号召来到这里。他觉得人总是要干些事,事业有了,得把事继续下去,所以慢慢就留了下来。谢康民说那时也有彷徨、苦闷和思考,于是他开始写诗,在节目中他分享了他的诗作《致盐湖》:一种生/对另一种生/可能永远是猜不透的谜/不该如此的沉默/只因胸中太多的苦涩/装模作样地掩饰着/却长出白色的/霉。带着诗情看待眼前这片茫茫之地,谢康民从技术员做起一路走到自己职业生涯巅峰,成为汇信资产管理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在他的主导下正在为基于盐湖资源的循环经济积极寻求新的突破,把人生和心血毫无保留地投入到这片他挚爱的热土上。

与谢康民志同道合的还有湖南娄底的王石军,他是盐湖地质专家,被大家亲切称为“铁人”。1992年夏,王石军参与别勒滩二期工程首采区连续90天的大型钻井采卤工业性试验。高强度的工作让王石军突发急病连续吐血,生命危在旦夕,同事用一辆破旧的解放车把他送到当时的察尔汗总厂职工医院,简陋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有效救治,不得已之下再次驱车两个多小时深夜抵达市区的22医院,输血达1200cc后方度过危险期。正是这段传奇般的际遇让他认识到生活的价值只能由责任来体现,自此他便对工作倾其所有,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技术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是固夜转化技术,此项技术实现了对固体钾矿的开采使用,使得察尔汗钾资源可开采量由1.27亿吨升到5.4亿吨。就连郑绵平院士也对这项技术赞不绝口,认为它打破了学界的传统认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真正值得人们铭记推动盐湖实现连续14年高速发展并为后来盐湖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坚实基础的是安平绥。安平绥的标志是身形高大及一头自然卷的发型,他管理企业的思维如同他的头发般细密入微。我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在老爷子激情澎湃的讲话之下,内心的那份无法抑制的激动以及对未来迫不急待的渴望。在我有限的观察之中,对于企业的理解,并能够将企业驾轻就熟的企业家屈指可数,而安平绥绝对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曾有这样一段往事可为佐证,是时企业刚刚止损步入盈利的正常轨道,有关部门建议盐湖收购一家亏损的煤矿企业,安平绥对此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然而自循环经济成为了盐湖新的发展方向后,需用煤炭或天然气中和卤水中的氯气,此时不得不加价寻找稳定的煤炭供应。于是便有人议论起这件事言下之意说他缺乏远见,老爷子对此却从未解释依旧故我。以我看来彼时钾肥主业刚刚步入正轨,正亟需调集各种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巩固,拒绝是为了不分散精力和资源可更好地扶持主业,此时高价购进是必须满足产业发展的配置,彼时和此时的决策都是基于企业发展之需,而非考虑其他。这种聚焦主业的做法在褚时健那里得到同样的验证,为了把企业带到行业新高,褚时健只关注与卷烟有关的事情,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他都会想方设法获取并调集为我所用!在设身处地为企业发展着想这方面,安平绥和褚时健是殊途同归。

全国劳动模范刘万平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聚集在察尔汗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还有一群正在主导企业未来发展的年轻人,比如对采区熟悉身体发肤的全国劳动模范刘万平,十多年如一日坚守的用心工作,每年行程5万公里,把察尔汗地貌和资源状况铭刻在脑中,然后再把这些庞杂地貌和数据分析还原成可看可感的大数据,为盐湖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钾肥的稳产扩能提供可靠依据。热衷于技术创新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小山,始终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在钾肥生产包装工艺及设备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公司产品包装效率提高和成本降耗做出较大贡献。从未更改盐湖事业初心的张娟,是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创新攻克了《用于盐湖水文监测孔的人工防结盐透孔装置》和《一种具有U形主渠堤坝的卤水输送渠道》两项技术,获得国家授予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唐海英是新生代既懂工艺又懂数字化的代表,钾肥生产与数字化藕合后发生的奇妙化验反应,就是在她和大家共同努力下成为现实。陆呈赢在大家眼中绝对是一个热情四溢而且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骨干,他和他的团队斩获2020年全国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工作中成功解决16台国产变频器采用Modbus协议对融到罗克韦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难题……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走过或仍然坚守在这里的人,其实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

盐田美景

盐田美景

无止境地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这就是我理解的生命力。在我们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63年仅仅是其中的一丝细小而微的波纹。然而于矢志开发盐湖、造福国人的盐湖人而言,是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对产业报国道路的艰辛探索,是盐湖从小到大、从土到洋、从弱到强的自立自强,是浸透着无数血泪、可歌可泣且又辉煌灿烂的接续奋进。这期间,一代又一代盐湖人历经坎坷、饱受磨难,抱怀“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而未悔”的决绝,始终对党和人民热爱和忠诚,始终对盐湖事业坚定和信仰,唯有勇往直前,唯有披荆斩棘,苦难之后仍是愈挫愈勇,兑现了对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最坚定的守护者。

纵观盐湖的每一次飞跃,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都紧扣我国工业发展的时代脉搏。短短30余年,就走完了世界钾肥强国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当年荒瘠的盐湖改变了模样,现在的察尔汗渠道纵横、水光潋滟、塔釜林立;诞生在帐篷里的简陋生产作坊,实现了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华丽转变,成为集五大钾肥生产工艺、钾产业最为齐全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以一个企业支撑起了一个行业的发展,被业界誉为中国钾盐工业的“脊梁”和中国钾肥发展样本。再从新中国辉煌发展坐标中观之,盐湖发展史就是共和国发展史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缩影。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生命有了重要性感受。

(作者简介:吴光亚,1977年生于河南上蔡县,好读书,好藏书。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格尔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短篇小说、随笔、散文等散见于《青海湖》《西海都市报》《格尔木日报》《大昆仑》《格尔木》等报刊,出版随笔集《周话》。现就职于盐湖股份公司《盐湖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