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努力创作红色经典作品 ——重读《小兵张嘎》有感
来源:文艺报 | 刘崇善  2021年05月12日08:36

《小兵张嘎》封面及插图 黄胄、史国良 作

每当提到我国儿童文学红色经典作品,立马就会想到《鸡毛信》《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一批小说、影视、戏剧,以及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各具个性、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成为广大青少年仿效、学习的榜样。这些作品大都创作于上个世纪,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作家们精心创作出来的。作者大多数不是儿童文学作家,但他们奉献的这些作品,为儿童文学创作树立了榜样,并提供了值得借鉴、汲取的创作经验。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重读了部分红色经典作品,这里仅就《小兵张嘎》这部作品联系当前儿童文学创作谈点心得体会。

《小兵张嘎》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以1943年冀中平原白洋淀广大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为背景,讲述了一个13岁男孩张嘎成长为八路军战士的故事。据作者徐光耀介绍,当年,他参加八路军时恰与张嘎同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小战斗百余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对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的成长经历非常熟悉,虽然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对敌斗争的情景,塑造了少年英雄张嘎的形象,使它流传至今成为红色经典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张嘎被亲昵地称为小嘎子,他从小失去父母,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住的村庄叫鬼不灵,八路军的工作人员和伤病员常隐藏在他家。小嘎子听了许多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他被这些英雄故事所感动,也想当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敌人的一次扫荡中,他目睹了奶奶被敌人杀害,而在他家养伤的侦察排长钟亮也被抓走。小嘎子要为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这才决心去投奔八路军。小嘎子的行为绝不是一时冲动,与他平时受的教育和不寻常的经历密切相关,这就为故事发展奠定了真实的基础。

作者着力塑造张嘎这一少年形象,并没有将他写成小大人,因他毕竟是个孩子,从他身上处处突出了孩子的特点。小嘎子敢想敢做、机智勇敢,而又淘气、任性、使小脾气。从张嘎的身上,不仅有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的特点,而且又显露出在部队教育下成长的轨迹。小嘎子参加八路军,动机就是为了报仇,他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与真正的战士相距甚远。小说中,除了老钟叔给他讲了简单的道理以外,主要是区队长钱云清通过小嘎子的日常表现,加以及时的提醒和教育,特别是处理他缴获敌人的枪不愿上缴,以及与胖墩儿打架影响军民关系被“关禁闭”两件事,成为人物转变、成长的关键之所在。

男孩子都喜欢枪,最令小嘎子着迷的也是枪。小说的结构以“枪”为线索贯穿故事的始终,从木头手枪到缴获敌人的真枪“王八盒子”。这是一条符合小嘎子的特点,借以表现他的成长,从而引起小读者关注的兴味线。作品中安排了爱枪、夺枪、护枪、缴枪、藏枪、发枪一连串的情节,刻画了小嘎子对枪的喜爱、渴望和执拗的性格,表现得非常具体、充分。

小嘎子一到部队,就希望发枪给他,区队长明确地说:“你的任务是放哨,不是冲锋。”“别的侦察员为什么都有枪呢?”“他们的枪也不是发的,是他们从敌人手里得的。”小嘎子在战斗中也缴获了一支枪,作品中是这么写的:“从屋里飞出一个战士,啪地就是一枪,那鬼子肚皮贴地,两头儿翘了一翘,骨碌碌滚下台阶去了。刚拔出的手枪,摔出去一丈多远”,“小嘎子飞过去只一抄,就把‘王八盒子’抢在手里了”。 这段描写很好地把握了分寸感,考虑到小嘎子的实际能力,并没有夸大他的作用,更加真实、可信。区队长要小嘎子把枪交出来。“我要硬不缴,你能把我怎么样?”这种态度和语气,出自小嘎子这个人物身上,也十分吻合孩子的特点。小嘎子第二次缴获敌人的枪,他依然不愿上缴,而将之藏于树上,亦是如此。

小嘎子与小胖墩儿的纠葛、冲突和他的报复行为,也都是因枪而起,无论是拌嘴、打架,抑或是堵了胖墩家烟囱,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也是习以为常的事。然而,小嘎子的身份变了,正是出于他战士身份的考虑,因影响了军民关系,才受到“关禁闭”的纪律处分。作品中区队长对小嘎子的教育和培养,体现了革命长辈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和爱护,既从严要求、不徇私情,而又无比热忱、循循善诱,帮助他在革命队伍中茁壮成长。“他是在精心培育着这个孩子,要把他造就成一个真正的人民战士”。

正如徐光耀所说:“无形象串不成故事,好故事又必须有活跳的形象才挑得起来。”《小兵张嘎》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过去了60多年,但这部作品至今仍为孩子们所喜爱,究其原因,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张嘎这个少年形象。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使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崇敬的英雄。

重读《小兵张嘎》这部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儿童文学不乏表现这类题材的作品,尤其是近些年来,也读到当代作家创作的反映抗日战争的儿童小说,但就其数量而言屈指可数,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而经历了过去革命和历史时期的作家,如今或已过世,或也难以继续创作。当代作家必然要承担起来,努力去反映那段历史的作品。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神圣的文学使命。

从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大量收集素材,缜密的调查研究,做好创作的准备,显然比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更加费时、费力。但是,考虑到这类题材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以满足孩子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作家们绝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担负起这样的创作重任。事实上,不少作家也是这么做的。左昡的《纸飞机》描写抗日战争期间人们在日军对重庆大轰炸中的生活与斗争,就是在真实史料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李东华更是历经5年才创作了反映在抗日战争中少年成长的儿童小说《少年的荣耀》。

当前一些作家创作的儿童小说,写得越来越长,似乎不这么写,不足以引起小读者的兴趣。重读了部分红色经典作品,发现它们的篇幅都不太长,流传至今依然为小读者青睐。显然问题不在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关键是儿童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否张弛有度,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塑造得是否成功。任何题材的儿童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

传统的儿童文学红色作品即是这样,都成功地塑造了其中的少年英雄形象。除了《小兵张嘎》中的张嘎,还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鸡毛信》中的海娃、《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等,这些少年英雄人物都栩栩如生,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从他们的身上,人们见到的是同仇敌忾、英勇无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和品质,这些也正是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但愿作家们重视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努力创作新的红色经典作品,在我国英雄的画廊中,涌现出更多新的少年英雄,借此激励广大的少年儿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