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采风作品—— 林迎:张锐宗,改革潮头破浪行 ——记全国劳模、永光刀剪集团董事长
来源:南方日报 | 林迎 2021年05月14日11:45
阳江市作协主席林迎(左)带领全市作家代表到永光刀剪集团采风,采访董事长张锐宗(中)。 阳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应中国作协开展的“中国一日,工业兴国”文学主题活动之邀请,2021年5月5日清晨,我走进了心仪已久的永光刀剪集团。宽敞的阳西永光大道北面,一幢带有“中国剪刀中心”标志的大楼耸立在人们的视野里。楼下正南边,几棵葱绿的椰树正迎着微风轻轻摇曳,为这幢现代化大楼平添了几分南国风情与气息。应和着南海浪潮此起彼伏的涛声,让人们不禁对这家全国著名的刀剪龙头企业产生种种奇妙的想象。
此刻在大门口迎接我的,是公司负责办公室工作的小卢经理。“对不起,张总出差在外,估计今天下午才能回来,他让我先陪你走走,好让你对公司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尽管稍觉遗憾,但热情的小卢却让我感到温暖。他耐心地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创建和发展情况,还请来主管业务的林总工程师,带着我走进一个个宽敞的车间、井然有序的生产线。短暂的观察和采访,让我驻足沉思:“永光”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功崛起?她是怎样成为阳江乃至中国刀剪行业的一面旗帜的?渐渐地,我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锦旗证书
散发出岁月的芬芳
小卢把我引进一间宽敞而透亮的荣誉室。展示厅的正南侧,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锦旗、牌匾和证书。
2001年,永光刀剪集团被授予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称号;2012年,被授予“中国剪刀中心”称号;永光牌刀剪,同时被授予“中国刀剪十大知名品牌”……还有2019年9月,永光刀剪集团董事长张锐宗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
一面面锦旗、一个个证书,无声地述说着永光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历经的艰辛与辉煌。小卢还深情地对我说,永光集团从创建到发展,始终离不开他的带头人张锐宗董事长!
我相信这是真的。此刻,让我们沿着张锐宗先生及其先辈的足迹,重访那段不平凡的路……
传承刀艺
开拓创新发展路子
上世纪20年代末,阳江有一个很出名的打刀师傅叫何全利。出生在织篢镇旱田村的张世伦,跟着何全利当徒弟。张世伦是个学艺的有心人,当时何全利只生产菜刀,张世伦却另辟蹊径专门打造小刀。他制作的小刀可以用来剃头、刮胡子、破竹、削木筷。刮胡子时刀锋过处,人没感觉毛已剃掉,只听见“吱吱”的响声,因此当地人称他的小刀为“响刀”,又称“世伦小刀”。
将“世伦小刀”发展到新境界的是张世伦的儿子张逢新。在1945年“六六事变”中,日军把战火烧到织篢,年方11岁的张逢新因战乱只好辍学,跟着父亲奔波生计。到16岁,他已能自行制作“响刀”,他制作的“响刀”锋利无比,比父亲的更胜一筹。不到20岁,张逢新的名字已传遍了整个织篢。
历经1954年的工商业改造,1956年成立工业合作社,到了1981年,织篢五金厂与县二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联营,改称为“阳江工贸联营织篢五金厂”。这二三十年来,张逢新为剪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远近闻名的“刀剪张”。
耳濡目染,张锐宗自小与“刀剪”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任阳江工贸联营织篢五金厂副厂长时,他虽然只有27岁,却已成为父亲张逢新最得力的助手。综观永光集团发展之历史,与香港商人劳志明的合作,无疑是公司产品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节点。
1984年他们得到一个信息:香港永光刀剪公司董事长劳志明来阳江考察,谋求合作伙伴。张逢新热情地邀请劳先生来织篢考察,但人家询问了一下五金厂的情况后,就摇摇头说档次不够,一句话把张逢新父子给回绝了。面对这样的结果张锐宗没有气馁,第二年他终于在广交会上再次碰上了劳志明。这次会谈,张锐宗十分恳切地讲述了本厂的生产潜力和合作诚意,请求劳先生到织篢看了再说。经过再次细心考察,一种信任感在劳志明内心里升起。不久,织篢五金厂接到了香港永光刀剪公司的第一张订单。随后劳志明投下重资,帮助织篢五金厂一跃成为实力雄厚的生产厂家,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产值40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年轻而务实的张锐宗,在五金事业的发展中显示出自己的远见和才干。1994年,阳西张氏永光刀剪有限公司开始筹建,张锐宗出任董事长、总经理。
2002年,对于“永光人”来说是难忘的日子。以张锐宗为首,组建了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下属5家子公司,永光集团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标准厂房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有管理人员和职工1500人。从2012年起,永光集团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生产的剪刀品种1000多种,剪刀年销售量达1000多万打,成为阳江市出口创汇的大户和著名企业。
匠心独运
贸易市场打开新路
践行“工匠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创建优质品牌,这是张锐宗孜孜以求的发展理念。从2002年起,他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技改。在铸造车间,林总工程师指着“永光”自己设计制造的一个磨剪机,让我开了眼界。为了技改挖潜,张锐宗大胆引进了当时国际先进的德国刀剪设备及工艺,学习设计出“自己的磨剪机”。当时,进口一台德国先进磨剪机需120多万元,为节省生产成本,张锐宗率领技术骨干,用了整整6个月时间最后才攻下了技术关。
由于是自己设计,磨剪机的成本减至20万元。从2002年到2016年,先后研制出磨剪机90多台,为企业解决了因扩大生产而需要的设备和资金问题。
“从实践成果来看,技改已经成为公司提高生产力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啊!”我向林总谈了自己的看法。
“是的,张总一直强调提高科技含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方面他舍得花钱,每年都按企业销售18%安排资金作为科研经费,先后购买引进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的刀剪设备和工艺技术。经过10多年的拼搏,永光集团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已达到国内的领先水平。”
顺着指引,我穿过生产线来到名优产品“双刀沙律剪”面前。车床的师傅满怀喜悦地为我介绍了该剪刀的制作与发明:“在张总的指导下,新千年刚开始时,公司自主成功设计了‘双刀沙律剪’。该剪刀外观新颖,功能多样,2002年首批2万把剪刀在美国召开网上发布会销售时,7分钟内被抢购一空,创造了剪刀销售的奇迹。该款剪刀现已在美国、德国等多个发达国家中获得专利!”
永光集团成立10多年来,生产的刀剪品种从原来的40个上升到200多个,获13项高品质多用途剪刀系列外观设计国家专利。有多个品种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还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近年来,张锐宗领导公司,始终把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和成果创新作为发展目标切实抓好。辗转在开料车间、车磨车间和焊接车间,顺着指引我看到有不少车床都用上了机器人,这些“神奇助手”使技术效能大大改观。在模具注塑车间,林总跟我述说了由张锐宗倡导,与德商精诚合作并取得“双赢”效应的“双立人剪刀”。
来到机械研发基地,研发组长指着六七台机器向我介绍:为了创能增效,由“张锐宗劳模工作室”策划,组成六七人的研发小组,购进原产品,导入先进工艺创造出新模式。这样下来,一台本来要数百万元的车磨设备,仅用四五十万元就解决了。随着节约增效,公司把更多的资金用在刀刃上。2018年以来,公司用于引进自动焊接、数控磨刀机、德国西厨刀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设备的资金,就达5000万元。
真诚立信
爱心雨露惠及他人
诚信是一家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在工商界,张锐宗董事长以诚待人是出了名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与香港商人劳志明先生的真诚合作体现了这一点。
“能跟一个伙伴结识30多年而一直保持良好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们现在还继续合作?”我忍不住问林总工程师。
“继续合作。从1985年开始,到2012年劳老先生去世以后,我们都一直友好合作着!”
良好的声誉使“永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商界朋友,包括张锐宗后来结识的上海威士服装机械厂总经理吕立毅先生,他们一起创建了广东威士机械有限公司;还有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20家世界著名大公司,都建立了亲密的互利关系。
这种诚信守誉的行为,不仅让目前总公司800多名员工感受到温暖,乐于做永光集团的忠诚员工;还吸引了数十名来自外地的技术人员落户这里。在注塑车间,一位匆匆忙碌着的中年汉子吸引住我。待他稍歇,我上前搭讪:“师傅贵姓,哪里人,先前在哪里工作?”“我是湖北人,叫梁宏平,来这里之前在东莞工作。”“东莞是个发达的地方,外来人口多,工资是不少的,你能舍东莞而来‘永光’,还真不易啊!”“我是冲着‘永光’的信誉而来。我在这里担任车间的业务主管,能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工资也不少,有一万多块。更主要的是,这里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特别好。”
来到被称为技术含量最高的“热处理车间”。一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长者向我走来。他非常客气地作了自我介绍:我是浙江人,姓赵,来自杭州的张小泉刀剪厂,先后在那里担任过工程师、车间主任,从事过生产、质量、销售等多种个行业的管理工作。去年刚退休,便应聘到张总这里再就业了。“‘张小泉’可是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名厂啊,你怎么会想到来这里工作呢?”听了我的话,赵先生莞尔一笑:“其实我跟张总认识已有二三十年了,他的理念和处事风格让我觉得特别投缘。当然,更难得是他为人诚信好客。这不,去年刚调来,他连我的家属都安顿好了。在这里,我愿意把在‘张小泉’数十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拿来和‘永光’分享,为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作点贡献。”
听着赵先生侃侃而谈,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铃……”正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啊,是张锐宗!电话那边,他告诉我:“在外地与客商的洽谈完成了,刚回到厂里,我们可以见面啦!”“哦哦,那好。刚刚听到你的合作者讲到你做事重诚信,你的电话就来了。哈哈,你还真是‘守信’呵!”我开着玩笑,匆匆向着张锐宗办公室里走去。
南海涌潮
扬帆启航破浪奋进
在张锐宗的办公室、书房兼产品陈列室里,一张长长的会议桌横在中间。看得出,张总是习惯于把学习、工作、接待融为一体的。
横视四壁,映入眼帘的是挂满了各级领导或商家友人前来考察交流的照片。
浏览着照片和陈列品,我的注意力被吸引在一幅“授予:张锐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证书里,不由“啧啧”赞了一声。
“那有什么,大家做的工作,由我领取荣誉而已。”张锐宗“嘿嘿”一笑,露出他惯有的低调与谦和的神态。
“不能这么说……你知道吗,2015年你获得的这一荣誉分量有多重,那是当年阳江市唯一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荣誉称号,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阳江五金刀剪界获得的唯一全国劳模。”
“呵呵……算是我赶上机遇。其实,永光刀剪集团之所以一直发展壮大,根本一条是遇上了党的好政策。”
“那当然重要,不过真正一步一步发展起来,还是要依靠团队。而作为领头人,你所起到的作用又是其他人所无法代替的。”
“你讲的当然也有道理。但若论功劳,公司的创始人,即我父亲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我的兄弟、同事,还有广大员工……不过公司能有今天,最主要还是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说到这里,张锐宗跟我说起一件让他特别感动的事。
他始终认为,要想保证“永光”发展的后劲,一刻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早在2018年,他就跟公司班子成员商量,想跟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合作,联合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以推进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2019年3月20日,阳江市委常委、阳西县委书记孙波前来公司调研得悉这一设想后,立即表示大力支持,此后多次帮助协调,甚至率队上广州和袁志敏先生沟通。2019年7月31日,“金发科技—永光刀剪”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如果没有县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该工作站,那是不可想象的。”说此话时,张锐宗眼里洋溢着无比感激之情。
从张锐宗的情绪中走出,我向他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平日里大家就常常议论,‘永光’的张总好人啊,致富不忘回报,一直以来关爱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可否跟我谈谈你这方面的情况?”
尽管张锐宗挺谦和,不愿多谈。但凭着此前的所见所闻,我还是感慨于“永光”近年来为员工、为家乡、为社会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善事。
十几年来,公司投入300多万元改建和扩建办公设施,为职工创设了一个优美宽松的工作环境。有感于厂里一些职工住房困难,张锐宗制定了一项优惠政策,凡员工建房有困难的,都可以从公司里申请一笔资金,待房子建成后,再从工资中按月扣还。而用以支持公益事业的,当然更多。从小卢提供的数字看,自2002年永光集团挂牌成立以来,“永光”为公益事业捐出的资金就达600多万元。去年全民抗击新冠疫情,“永光”为市(县)红十字会、慈善协会捐赠资金物资,为江门以及湖北、湖南等地区捐赠物资,还有“6·30”扶贫助困捐资等,其所捐的款物就超过100万元。
时间过得真快,已是晚上7时多了。我最后向张锐宗提出一个问题:“下一步,就公司的发展你个人有什么设想?”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算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吧。我知道,这朵小浪花所起的作用很有限,但若汇入改革大潮之中就不同了。回想我们永光集团,来源于一个私家小厂,由于党的富民政策,使我们公司由小到大。从近百年前一间小作坊发展成为当前颇具规模的现代企业,确实不易。在此我想套用一句时新的话,就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新时代迎来滚滚浪潮之际,我们决不会放慢前行的脚步,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向前奔涌!”
好家伙,还挺有诗意呵!望着张锐宗质朴而十分自信的面庞,我脑海里不经意间想起宋代潘阆的一句诗:“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就是张锐宗的写照啊!
滔滔南海,潮起潮落。眼前的“永光”“中国剪刀中心”大楼,在我的感受和想象中,渐渐地幻化成一叶小舟,尽管在茫茫大海中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但却已瞄准航程,置身于千帆竞发之中,正在浩瀚无边中奋勇向前、向前、向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