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采风作品—— 周崇贤:百年老字号里的“年轻人”
2021年“五一”节,佛山的天空阳光灿烂,广东石湾酒厂集团总部大门内,三枚巨型“火箭”高高矗立,在明丽的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站在门口抬头仰望,“火箭”身披“手绘壁画风衣”,看上去非常大气漂亮,这会是什么东西呢?心里正想着呢,迎出门来的酒厂员工方娜丹说,那不是火箭,而是酒厂装米的仓库,大家习惯上叫它“米罐”。
此时,一辆体型巨大的货柜车刚开过来,温顺地趴在“米罐”面前。方娜丹说:“你看那台货柜车,里边装的都是大米。大米运回来后,就储存在米罐里。”顺着她的眼神,我看见几个工人正在长长的货柜车前忙碌着,好像准备卸货。
“你猜这三个米罐能装多少米?”一边的工艺品控部部长郑扬韵笑着插话。
我顺口说:“这么高这么大,至少装一千斤。”
我的话惹得郑扬韵扑哧一声笑起来,说:“不是一千斤,是一千吨。”
“一千吨?”我瞪大眼睛,
“一个米罐一千吨。”郑扬韵补充说,“三个米罐,可以装三千吨大米。”
我吓一大跳,天哪!装这么多啊?不由得再次抬头仰望,眼前的这三枚“火箭”,在我眼里一下子又高大了许多,仿佛已经高耸入云。
“五一”节到石湾酒厂采访,是因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个活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今年中国作家协会特别策划开展“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中国工业建设成就为主题,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时间节点,选派100名作家到工业企业点深入采访采风,统一书写“五一”劳动节这天的所见所闻,用文学的样式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工业建设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反映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国工人阶级的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和时代精神,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且又是中国制造重镇,佛山在这次活动中自然不能缺席。接到采访任务后,我在脑海里,迅速把佛山的知名企业过了一遍,最后选定石湾酒厂作为深入采风点,原因很简单,从清朝道光(1830年)创立陈太吉酒店起,石湾酒厂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如假包换的佛山本地百年老字号。而在这家老字号里,几十年工龄的员工比比皆是,很多人打年轻时进厂,无惧青丝染白发,几十年如一日,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就像是跟工厂结了婚。
我打算深入车间探访这群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相对于已近两百岁的石湾酒厂而言,不管他们年纪多大资格多老,也都还是一群“年轻人”。
1、“嫁”给酒厂的伍艳霞
“我进厂那阵,还是个后生女,连男朋友都没有,所以说我的工龄比婚龄还长。这辈子真的像是嫁给了酒厂。”
伍艳霞是石湾酒厂二车间(包装车间)的总质检,她的岗位是酒厂的最后一关,小小一瓶酒,从里到外,所有的项目都得全面检查到合格,之后才能盖章出厂推向市场。
1971年出生的伍艳霞,是石湾本地姑娘,1988年进入石湾酒厂,算起来,至今已是30多年的工龄。回想当年,快人快语的她哈哈笑,说年轻时真没想过,会在一个工厂里干一辈子,毕竟佛山大把工厂,务工机会很多,换个工作跳个槽,并不是什么难事。
“我记得那时候,酒厂是没有围墙的,一条朱紫街,从工厂中间穿过,周围的街坊每天都会经过朱紫街去菜市场买菜。”而小街两边就是石湾酒厂的车间。记忆中的朱紫街,每天人来人往,那真是相当的热闹,每每经过的时候,总会感到酒香弥漫。对朱紫街两边的酒厂车间,伍艳霞打小就充满好奇,差不多每一次经过她都会想,那些酒,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石湾陶瓷甲天下。那时候的石湾,陶瓷厂比较多,而酒厂独此一家,所以特别令人向往。“个个都想进酒厂,但很多人没机会。”伍艳霞说,“我算是幸运的,初中毕业后,刚好遇到酒厂招人,很顺利就进厂当了工人。”而她的大姐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在陶瓷厂谋了一份工,成天跟粉尘打交道,对妹妹这份干净体面的工作,真的是羡慕得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刚进厂那阵,工作环境也很简陋,跟现在根本没得比。那时的厂区,陈了几幢旧楼,好多厂房都是盖着塑胶瓦的棚子。现在的厂区古色古香,每天上班,根本没觉得自己是在工厂里打工,完全就是身在文化苑里的感觉。”伍艳霞说,当年的工厂,自动化程度不高,连酒瓶盖子都得靠人工压上去。套帽工序倒是流水线,但速度很慢,远不像现在这么快,以现在的速度,刚进厂的新手肯定跟不上。“但我没问题,毕竟干了几十年,什么工序都干过。”
我问伍艳霞,干了半辈子,有什么事记得很深刻?伍艳霞稍作回想,说,记得最深的,就是做质检的时候,有一个月被退了两瓶酒。原因是酒里面有杂质,被消费者退回来了。这个事,至今令她耿耿于怀。
“我们是做食品的,酒是要进肚子的,所有产品要求百分之百合格。没有次品这一说。”伍艳霞说,不知为什么这那么背,那一个月内,竟然被退回来两瓶酒,这对于她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事情,当时真的想不通,为什么就没检查出来呢?因为这个,那段时间,她的精神压力超级大,差不多每天都在深深的自责中,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差错。
“对我们质检员来说,酒是冰清玉洁的,不能有一点点杂质。因为工作不到位,让带杂质的酒流出市场,是一件严重的的事情。”虽说从干质检起到今天,总共就被退了两瓶酒,但说起这事,伍艳霞仍然无法释怀。“一个合格的质检员,一眼就能看出酒里边有没有杂质。”她说,特别是总质检,简直就是火眼金晴。一件成品,从商标到瓶子,再到封口,再到酒水,一眼扫过去,所有瑕疵,都无路可逃。所以,她一直无法原谅自己那一次工作上的疏漏。
2、铭记感动的吴恩巩
在酿酒车间,我遇见了吴恩巩。吴恩巩也是石湾酒厂的老工人,1970年出生在梅州乡下。乡下娃没条件读书,所以没什么文化。好在有一身力气,有勤劳肯干的品质。1989年,吴恩巩到佛山打工,运气很好,进了石湾酒厂。刚开始在包装车间装卸酒瓶子,后来慢慢把车间里所有的工序都干了一遍。和他一起到佛山打工的老乡,很多人都在不断的换工作,而他,在石湾酒厂一干就是几十年。
生活就是这么玄妙,再平凡的人生也会有高光时刻。1993年,吴恩巩把户口从梅州乡下迁入石湾酒厂,成功实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农转非”。那个年代,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差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农村人的眼里,能把户口迁进城市,那就等于祖坟冒了青烟。而吴恩巩,不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还把农村户口变成了居民户口,这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乡亲们那个羡慕啊,简直就无法形容。那情景,直到现在回忆起来,吴恩巩都还忍不住激动。当时那种走路带风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不用说,那是他这辈子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而人生总是福祸相倚,1995年,哥哥在一场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小侄女。在乡下辛劳了一辈子的老母亲舍不得把孙女送人,咬着牙带着孙女艰难度日。紧急赶回梅州乡下的吴恩巩想把母亲和侄女接到佛山同住,谁知母亲把两个孙女护在怀里,不同意跟他走。他知道,母亲怕拖累他。那个时候,他连女朋友都没有,一个伙子,婚都没结就拖儿带母的,今后还要不要成家?哪个姑娘受得了这个?他知道,母亲不同意跟他走,是怕拖累他!但是,哥哥走了,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必须把生活的重担扛起来。至于找女朋友成家的事,那不是他考虑的重点。
在吴恩巩的坚持下,母亲和两个侄女跟着他到了佛山。石湾酒厂工会知道这个事后,立即送来慰问金、米和油等,从物质到精神上给他最大的鼓励。讲起这些温暖的过往,吴恩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乡下来的母亲,因为工会实实在在的帮助,从此对城市的印象非常好。
也就是吴恩巩拖儿带母的1995年,老乡介绍他认识了一个肇庆姑娘。听说有人给儿子介绍对象,母亲真的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老大不小了,该成家了;忧的是,人家姑娘看他负担这么重,会跟他吗?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带着两个孙女回梅州乡下。
“一个后生仔,都没结婚就带着两个细佬女,哪个姑娘看得上你?!”老实说,母亲的担忧很现实。
只是没想到,姑娘不但没有因此嫌弃吴恩巩,反而还看上了他这善良、负责任的品质。能嫁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对女人来说,是多么幸运。1996年,姑娘跟他结婚了。“当时的条件还是蛮艰苦的,一大家子人在外面租房子住。”吴恩巩说,婚后,老婆没有嫌弃他负担重,更没有嫌弃他带着哥哥的两个孩子。
“太可怜了。”老婆搂着孩子心疼地对他说:“这是老天送给我们的女儿。”
人间自有重情人,感动时刻暖心间。吴恩巩和老婆一起努力奋斗,2000年,他们在佛山买了房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居乐业。
“现在,两个侄女和儿子都出来工作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吴恩巩说。
3、90后靓仔吴梓煌
和吴恩巩一个车间的吴梓煌,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用广东话说,就是“靓仔”。1992年出生的他,毕业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他进了石湾酒厂,一直在酿酒车间发酵岗位工作。从校园到社会,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煮饭、发酵、蒸酒……
“我在家里从来没煮过饭,没想到在工作岗位上要学煮饭。”讲起这事,吴梓煌连自己都觉得好笑。
酿酒车间主要有三道工序:煮饭、发酵、蒸酒。这三道工序必须无缝对接有效配合,才能提升出酒率,稳定出酒率。吴梓煌虽然是在生产一线干,但从没忘记自己是一名读过大学的技术员,他想通过技术改良提高出酒率,于是经常主动与发酵岗位上的同事一起讨论技术问题。同事都是10多年工龄的老师傅,他们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米还多,他相信他们有办法。于是,他们经常一边讨论一边付诸实施,反反复复做实验,不断通过技术改良,让出酒率更上一层楼。
“其实我们90后,也不是成天就知道微信抖音刷屏,也不是为工作而工作,或者说为工资而工作。我们也很想通过工作平台,刷刷存在感。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成长。”吴梓煌说,也因此,就算是下班后,他也很关心工作上的事情,会和同事一起讨论技术。“我们90后也希望多出成果,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
在酒厂干了这么多年,让吴梓煌特别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他参与了车间的一项技改工程——煮饭水回收项目。酿酒车间每天煮饭会产生数十吨水,如果不能循环利用,那就只能看着它白白流走。每天几十吨水啊,太可惜了!那么,能不能通过技改,把这些水循环利用起来呢?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车间同事找到工程部,两个部门一起现场勘察,反复论证,最后决定利用煮饭的水喷淋冷却系统。在煮饭工序,会有一些饭粒需要用水冲洗,然后再过滤到池子里用来喂猪,这个工序以前都是用自来水喷淋,产量大时,每天用水量高达60吨,而技改成功后,每天最少能节约40吨水。啧啧,每天节约40吨水,这是个什么概念?!
现在,每天上班,吴梓煌都会习惯性地在循环水项目面前站一会儿,只要往那跟前一站,心里边立即就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4、“很有面子”的黄颖雯
黄颖雯1990年生,也是一名90后,现任石湾酒厂工艺品控部化验室主管。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她,和吴梓煌学的一样,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2013年7月,她入职石湾酒厂,先在包装车间实习,之后调到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做解说员,最后回到品控部做回所学专业。
“石湾酒厂的知名度,在我们佛山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打小就听得多了,只是从来没去过,所以,在进厂之前,我还是蛮期待的。”长相清秀,身材小巧的黄颖雯说,入职之后的一切都是新奇的,虽说只是车间的实习生,但对生产流程和工序她都很上心,倒不是因为责任感,更多的是心里好奇,特别想看看酒是怎么做出来的。
“之前,对石湾酒厂,我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报到那天,从东方广场坐公交车去石湾,感觉好远,好郊区,到了门口,一眼就看到门口那三个大米罐,白乎乎的,好像也没什么特点。至于厂区道路,也都是水泥地,而且坑坑洼洼的。”回想刚入职的情景,黄颖雯禁不住咯咯笑:“不过那时候感觉特别有面子,因为毕业后,亲戚朋友见面时都要问,你在哪里工作啊?我说在石湾酒厂。他们就会很惊喜地说,啊,就是那个石湾玉冰烧吗?我说是啊。然后他们就会很羡慕,说,哎呀,这么好啊!”
看黄颖雯笑得那么真诚,我也跟着笑起来。我知道,在佛山人的心里,石湾玉冰烧,那就是一个百年老字号的美好存在。能进石湾酒厂工作,当然是让人羡慕嫉妒却没有恨的。
哪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想进大企业?石湾酒厂,百年老店,在佛山,那绝对是大企业。也难怪黄颖雯在亲戚朋友的羡慕中感觉得“很有面子”。
然而,出彩的人生光有“面子”是远远不够的,再风光的面子,没有“里子”支撑也不行。在车间实习两个月后,她被调到公司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做解说员,那些解说词,除了在单位背,回家也要背,尽管这样,面对参观者时,还是会有紧张感。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让她这个“理工女”对酒文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各个时期、各种文物背后的故事,撑起了她的“里子”,让她对自己的工作单位有了强大的归属感。
“要说我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书本上的理论在实践中落地了。我刚来时的目标,就是想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黄颖雯说,而今,她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得到更多专业上的认可。比如多考一些专业证书啥的。对这些年的付出和收获,她笑言:“性价比很高。”
5、“大城工匠”吴建新
1971年出生的吴建新是佛山本地人。自从1990年进石湾酒厂工作,到今天,他一直在酿酒车间煮饭,可以说,他这辈子总共就干了一件事,煮饭。因为饭煮得好,2016年,他被佛山市禅城区评为“大城工匠”。
进石湾酒厂那年吴建新才19岁,先从学徒干起,跟着师傅学煮饭和蒸馏,几个月后分到煮饭岗位。吴建新说,那时的石湾酒厂规模很小,除了三四栋几层高的旧楼,其他都是工棚一样的简易厂房。记得第一个月工资差不多三百块,这笔钱对家里真的是很大的支持。“这个收入在当时的佛山,已经是中上水平了。”他说。
在车间煮了几十年的饭,当然会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得刚入行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没掌握好火候,结果煮出了一锅夹生饭。
“那个时候,我心头的第一反应就是:糟了!”煮饭机从机头到机尾,足足两吨饭,却让自己给煮坏了,当真是汗都吓出来了。直到班长赶过来帮着翻煮,他才知道只是其中一锅出了问题,虽说损耗不可避免,但至少不会像两吨那么吓人。
那时候的煮饭机经常会发生故障,所以时不时要停下来维修,挺耽误时间的。有一次,因为维修花了很多时间,临近下班时任务还没完成,心头一急,就往锅里增加米层,想多点产量,结果饭倒是煮熟了,但米粒膨胀把锅盖顶起来,咣当一声掉到地上。一个锅盖足足有100多斤重,居然被小小的饭粒掀掉了,那一次,着实被吓得不轻。
“那时我们煮饭是三班倒,有30多个人。每个人在交班之前都得完成当天的产量,看到同事来接班了,心一急,把米层提高,结果就整出事了。”吴建新感慨说,现在的煮饭机已经是第三代了,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很多,除了不用那么多体力,在煮饭的质量上也稳定了很多,只要责任心强,认真细心监控,就不会出现夹生饭情况。当然,这也是很考经验的,比如,酒厂用的都是“百家米”,什么米要用多少水,什么季节要用什么水,早稻和晚稻在含水量上有什么区别,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广东米和广西米不一样,东北米和南方米也不一样,这个就得靠经验了。”他说,有经验的老师傅,只要手往米堆里一插,捧一把起来摊在手心里扫一眼,这知道米的产地、性情,以及煮的时候该如何拿捏火候。
在吴建新的记忆中,煮饭机从1992年就进入了第二代,其间一直都在进行技术改进,以便让保证质量的可控手段更多,所以,煮了几十年饭,他也提了几十年的改造要求,只要发现问题了,他就会向工程部提要求,希望他们能想办法解决。记得那时的工程部负责人叫王钜洪,经常和他的意见不统一,为了技改这事,有时候他们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争论归争论,技改还是要搞的,没有经验,那就摸着石头过河。有一次,因为他提出的一个技改要求,王钜洪带着工程部那些机修工,反反复复折腾了大半年,虽说他们对这改来改去的做法很有意见,但最后还是搞成功了,可谓皆大欢喜。
到2012年,煮饭机进入第三代。饭煮好后再也不用人工拉饭到发酵池,只需开启电动泵,轰轰轰的就抽过去了。
“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当年根本不可能想得到自动化程度会这么高,更想不到酒厂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吴建新说,他进厂那时,全厂才100多人,发展到现在,除了禅城总部,在三水、阳春、湖南都有生产基地。按集团的规划,未来基地扩建提升后,将形成10万吨豉香型白酒、3万吨清雅型白酒和5万吨露酒的生产产能,年销售总值约30亿元的产业规模,等于再造成一个广东地产白酒的产业规模量。
6、“一脚踢”的梁神云
梁神云是吴建新带出来的徒弟,和师傅比,他现在的岗位要求更高。因为他不单要煮饭,还要把摊凉、拌曲、发酵、蒸馏、出酒等这一系列工序,全都走一遍。用广东话说,就叫“一脚踢”。
梁神云1981年出生在肇庆封开,近广西梧州,那个地方有个著名景点,叫小桂林。2004年,已打工多年的梁神云进了石湾酒厂,最初做的工作是粉碎、打饼,没什么技术含量,有一把力气就行了。石湾酒厂有一个特点,就是更多地为员工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多学技术,再从这些环节中,发现技术苗子,培养技术骨干,于是,梁神云得以进入酿酒车间开煮饭机,带他的师傅,就是吴建新。梁神云中等个子,身材敦实,一看就像个干体力活的,但他很上进,很有耐心,学东西也很快,于是,没几年时间,他就把酒厂的生产环节都熟悉了一遍。
梁神云的勤奋好学和认真负责,让领导看在眼里并决定重用他,2018年,领导把他调到陈太吉酒庄纯手工酿造区,纯手工酿造近年来石湾酒厂主推的高端酒品牌——陈太吉。据说这个品牌属“限量版”,每天只煮100斤大米,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对工人的工作态度、技术要求都非常高,必须从煮饭到出酒“一脚踢”,所有环节都搞得定。
每天上班,梁神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泡米。泡米要用滚水,这样才能让米充分吸收水分,煮出来的饭才饱满。饭煮出来后,接下来就是摊凉、拌曲、发酵、蒸馏、出酒等工序,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经申请获批准,我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白色的工作帽,得以进入展示区,近距离体验梁神云的工作。在蒸馏出酒处,我看到一股涓涓细流,正从竹筒管道里,叮叮咚咚地流入酒桶。
“这是酒吗?”我好奇地凑近去吸了吸鼻子,感觉没多大酒味,而梁神云告诉我,刚蒸出来的酒,有70多度。
“70多度,那不是酒精了嘛,怎么可能,都没什么酒味。”我说。
梁神云拿起一只水瓢,伸进桶去搅了一家伙,说:“你再闻闻。”
我凑近前去,都没来得吸气,就被一股浓烈的酒味冲得跳了起来。
“好酒!”我本能的赞叹把梁神云逗得笑出声来。
“我这个是纯手工制作,最重要的就是慢工细活。心不细的人做不了这个。”梁神云说,他干的这活,除了要注意很多细节,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一个人在那儿,慢慢的熬。“这个和开煮饭机不一样,那是自动化,大批量生产,而纯手工制作,各个工序的火候,都需要把握精准、拿捏到位。”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体力活工人,成长为高端酒酿造师傅。从梁神云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轨迹。
梁神云没有在佛山买房子,至今还住在出租屋里,逢年过节时回肇庆老家。他说石湾酒厂的工资并不高,但老工人非常多,原因是在这儿干不会担心失业,相当于铁饭碗,非常稳定。他的话让我感慨万千,对普通人来说,我们追求一生的,不就是工作稳定生活稳定么,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其实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甚或一个国家,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环境。
尾声
石湾酒厂工艺品控部部长郑扬韵是湛江徐闻人,2007年大学毕业就进到石湾酒厂工作,为了让我深入了解产业工人每天的工作,她特地带我进入包装车间,隔着密封的玻璃,近距离看车间工人的劳动场景。我看见两个流水线女工手脚麻利地往酒瓶口上套胶帽,那灵巧的双手就像上下翻飞的蝴蝶,已经封盖的酒一瓶一瓶地排着队,就像是在等待她们的检阅。而高速运转的输送带跑得飞快,她们必须及时为每一瓶酒套上胶帽,于是,她们灵巧的双手和飞舞的手指看得我眼花缭乱,有时连心都会悬起来,真怕她们跟不上流水线的速度。
郑扬韵说,负责套胶帽的女工,一位叫夏欢玉,另一位叫周院芳,都是厂里的技术能手,在套胶帽这个工序上,非一般人能比得的。为了让我的体验更真切,经与车间主任洪莉花沟通,同意我经过严格清洁、消毒等程序后,进入包装车间,坐上机台,和夏欢玉、周院芳一起套胶帽。看着不知多少酒瓶光着脑袋从我眼前滑过,而我拿着一筒胶帽,偶尔才能套上一个,真的是急出了一脑门的汗水。很快“败下阵”来的我,看旁边有两个人坐在流水线旁无所事事,就跟玩似的,心想还是他们轻松,谁知一问才知,那是车间的总质检韦忠莲和夏四梅,跟伍艳霞一样,她们能吃这碗饭,靠的是苦练出来的一双“火眼金晴”,别看她们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好像清闲得很,如果有不合格的产品想从她们眼前蒙混过关,门都没有。
……
结束“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对石湾酒厂的采访,走出酒厂大门,我禁不住回头仰望矗立身后的那三个千吨级的“米罐”,此时,我眼里看到的不是米罐,而是中国工业建设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伍艳霞、吴恩巩、吴梓煌、黄颖雯、吴建新、梁神云,还有夏欢玉、周院芳、韦忠莲、夏四梅,郑扬韵……这些百年老字号里的“年轻人”,他们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2021年5月2日
【作者简介:周崇贤,18岁发表处女作。至今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万字。作品多次入选《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迄今出版文学及学术著作3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