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采风作品—— 陈松平:丹心寄北流 ——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护水那些人那些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松平 2021年05月21日14:48
01
山雨初霁,青山叠翠。
曙光微露之际,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的采样员秦赫、陶晶祥已经出发,他们沿着崎岖的山道,驱车辗转于丹江口水库各主要支流入库口,在不同的入库河流监测断面和水库库湾,认真采取水体样本。
像这样的采样监测断面,一共有32个,遍布于丹江口水库1022平方公里庞大水面的周边。一个2人监测小组,通常要3天才能全部跑一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监测
除了采样监测,还有自动监测。
采样人员一路奔波的同时,设在南水北调中线“总阀门”陶岔渠首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已向水源公司水质监测中心传回了当天的第一次自动监测数据:5月4日上午6时,河南南阳陶岔站, PH值:8.12,含氧量:9.87毫克/升,氨氮:0.025毫克/升……
这样的自动监测,每天6次,从不间断。
“从我们建成至今收集到的水质数据来看,丹江口水库调出的水常年都保持在I类。”水质分析员米常青,2017年毕业后就在水源公司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室工作。
“这些‘宝贝疙瘩’厉害着咧,水库水里含有些什么物质,只需一滴,半小时见分晓。” 米长青介绍,相比以前人工分析,需要通过取样、沉淀、萃取、烘干等一系列繁琐又耗时的工作,才能得到结果,现在通过自动监测简直是“秒杀”。
在这个实验室里,水质任何细微变化都尽在掌握,为了丹江口水库清水长流,米常青和他的同事们,“锱铢必较”地关注着每一滴水。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通水6年多来,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水质始终稳定在Ⅱ类以上。
净水深流,汩汩向北,离不开中线水源公司这群水质监测前沿的护水人,也得益于中线水源公司倾力建成的水质监测保障体系。
7个自动监测站、32个监测断面、1个固定实验室,搭配移动监测车、船和信息化系统……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一套集日常监测、高效应急于一体的水库水质监测系统建成并投运,可实现对水质变化及时掌握、快速反应,如同一张看不见形态的触网,严密检测着水库水体的变化。
春夏之交,水质容易变化,时常出现藻类增多的情况;在水库中也可能会出现因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这些非常态的水质异常情况,都逃不过水库水质监测系统的“眼睛”,中线水源公司的水库水质异常应急监测预案会立即启动,开展应急监测,密切监视水质变化情况,并及时向上级单位和地方环保部门汇报。
站在坝顶,碧波荡漾,极目水源舒。“丹江口水库范围广阔,数以万计的居民曾临水而居,库周百姓对于水源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中线水源公司库区管理部主任李全宏介绍,供水以来,中线水源公司已组织开展库区巡查60余次,一方面通过巡库向库周百姓宣传,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水库消落地的管理,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手段对消落带利用、库岸安全稳定和水域漂浮物等可能影响水源水质的相关情况进行重点巡查,编制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管理机构沟通,尽全力保护库区安全和供水安全。
如今,中线水源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陶岔渠首断面每日常规水质9参数人工监测、7个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常规水质10至15个参数趋势监测,库中16个断面每月水质31参数人工监测、16个入库支流断面每月水质24参数人工监测、每年109项全指标人工监测为主干,信息系统为支撑的水质监测体系。如同“千里眼”,悉数捕获核心水源地水质的细微变动,及时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上报结果。
“站网建成后,实现了中线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自动监测和信息及时传输,大幅提高了水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高效、科学的水质决策支撑信息。”中线水源公司供水管理部主任王立表示,通过密集的排查机制与自动监测系统,中线水源公司竭力为核心水源地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护,将水污染隐患消除到最低,护佑一库清水永续北上。
02
一夜风雨洗礼后,云白天蓝。
巍峨的丹江口大坝舒展双臂,将滔滔汉水揽于胸前,化作一面平湖,将清冽的甘泉源源送往北方。
中国作协2021中国一日活动走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早上8时,丹江口大坝坝顶走来一群身着统一制服,英姿飒爽的“娘子军”。
一番攀谈,方知她们是中线水源公司的大坝安全监测员。让我颇为不解的是,除了携带的检查工具,她们还人手一件厚厚的外套,这可与即将入夏的节令格格不入。
安全员陈惠敏告诉我:“大坝安全检查除了坝面巡检外,还要每天早晚两次进入坝体内部检查。巡查廊道位于大坝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有隔热保温的作用,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越靠近底部,温度越低,最低可达14度左右,特别阴冷,必须得披上厚外套。”
如果将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看作一座世纪丰碑,那么,工程安全运行就是最关键的一块基石。没有稳固的地基,其他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丹江口大坝,可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心脏”。通水以来,大坝安全巡查平时每周一次、汛期每天一次,水源公司的“护心”之举从未间断。
162米,是丹江口大坝新老混凝土结合点,也是检验这座世纪工程能否长久安全运行的一道“底线”。
“雨一直连着下了几天,连续几夜都没睡好。记得那天清晨,库水位达161.85,和30多个巡查组的同事一接到通知,立刻集合,对加高工程分8组,冒雨进行拉网式全面排查。”回忆起2017年9月迎战高水位时的场景,水源公司工程部安全专职工程师夏杰仍然记忆犹新。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监测
2017年8月底,汉江流域发生自2011年以来的最大秋汛。8次洪峰过程中有4次超10000立方米每秒的入库洪峰量级。9月23日,水库水位突破162米原坝顶高程,大坝加高部分开始挡水;10月29日,库水位达到前所未有的167米。
洪水来临,大坝安全大于天!中线水源公司与丹江口水库枢纽管理单位汉江集团成立了蓄水工作协调小组,下设技术协调组、调度组、工程检测组等8个工作组,全方位无死角关注着大坝安全。
一项项安全监测办法、一场场技术分析例会,一天两次的大坝安全巡查……洪水肆虐的那2个月,水源公司全员都上足发条,绷紧安全之弦。
源头“护水人”全身心付出,经过历史罕见秋汛的洗礼,尤其是167米实验性蓄水的考验,丹江口大坝怀拥一库碧水,安若泰山,揽水调流,确保甘泓永续。
03
五棵松地铁站,是首都北京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每隔2分钟就有一班地铁呼啸而过,运送着往来的乘客。
汪自鹏每次从这里换乘地铁,心中总会涌动着一种特别温暖的情愫。因为他早就从电视新闻里得知,五棵松站台下方,隐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暗涵,那里正奔涌着来自他家乡丹江口的水,这些“家乡水”由此横跨长安街,进入团城湖,送到千家万户。而他居住的小区,也在南水供水范围内。这让在北京打拼多年、已过不惑的汪自鹏,少了几缕“乡愁”,多了不少自豪。
如今,在北京,每10杯水中有7.5杯是“南水”,至少1200万包括汪自鹏在内的北京市民已喝上长江水。
而如果将这个范围扩大到整个华北大地,这个受益人数就扩大到了6700万。随着受水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这个数字还将继续扩大。
时钟回拨到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随着陶岔渠首大闸缓缓开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蓄势已久的“南水”,终于踏上了“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的圆梦之旅——从丹江口水库出发,顺干渠奔涌、沿渡槽飞架、经隧道穿黄,一路向北,跨越华北平原,如同一条“人间天河”,蜿蜒流过1432公里,沿途润泽豫、冀、京、津。
从此,南北共饮长江水。
通水6年多来,中线水源公司的“护水使者”们,数年如一日,扎根源头,兢兢业业,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实现安稳运营“零”事故,用密不透风的防范预警措施将一切安全风险归“零”,用满腔的赤诚守护“一库清水送京华”的使命,经风雨历练,日久弥新、稳若磐石,护佑一库清水永续北上。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雄姿
江水汤汤,长渠逶迤。
南来之水,润泽北方。
中线水源公司提供数据显示:至2021年5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不间断安全供水2334天,已累计向北方供水377亿立方米。
377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多个杭州西湖。
这相当于2000多个西湖的水量,发挥了多大作用呢?答案是:直接受益人口超过6700万人。
6年多来,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水源源不断北上,惠及中线工程沿途24个大中城市及130多个县区,已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改善了6700万北方老百姓的饮水质量,优化了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与此同时,南水滋润干渴的大地,补充生态用水,使得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湿地再现生机,山水复绿、鱼鸟重现,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也在持续回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共饮长江水,南北若比邻。
今天,泛着阵阵涟漪的一渠清水,映照着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护水人”的碧血丹心,自流奔向北方。
【作者简介:陈松平,男,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人民长江报社副社长。长期从事水利新闻宣传及水利文学创作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长江之子郑守仁》(合著),《中国梦 长江情》,散文集《行者无疆》等;担任“人文长江”丛书副主编,组织编撰出版《历代长江词曲赏析》和《历代长江名胜楹联赏析》。获“荆楚十佳图书”等奖项,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