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作家的胆识与担当 ——评徐锦庚长篇报告文学《涧溪春晓》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 | 张宏图 张立国 2021年05月21日22:18
内容提要:本文从强烈的批判性、精彩的戏剧冲突结构、难得的乡村工作教科书三个方面,对《涧溪春晓》一书展开深入分析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强烈的评判,来自作者的学识、史识与胆识,来自类似赵树理的创作理念。精彩的戏剧冲突结构,是由三四十个激烈性、日常性、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小故事构成的。称其为难得的乡村工作教科书,是因为作品充分展示了高淑贞这位迎难而上、见招拆招、公平公正、勇于担当的乡村工作者的智慧和行政技巧。文章最后提出了几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乡村脱贫后的“二律背反”问题、报告文学的文化底蕴问题及报告文学的语言问题。
关键词:《涧溪春晓》 徐锦庚 高淑贞 胆识 担当
《涧溪春晓》,多么富有诗意的书名。在报告文学领域使用如此雅致而富有诗意的书名并不多见。
“三涧溪,山东章丘的村庄。一听名字,就很有诗意。”①“诗意的村名,画般的村貌,这个中国北方的村庄,表面看去,小桥流水,波澜不惊。”②作者开宗明义,这美、这雅、这诗意,来自“成风化人、由乱到治”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如果从文化风景研究考虑风景的美学价值,风景与政治、风景与种族、风景与地方、风景与国家意义、风景与农业、风景与现代科技……此题可能更有深意。
一
全书指名道姓(尽管作者在“尾声”中声明: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批评的负面事情所涉单位人物不下35个。对于这些中间人物、负面人物不仅有简单的外貌描写,而且还揭出幕后的权势。这是近20多年来,报告文学作品中所少见的。作品回归了报告文学初始的批判性、战斗性。
读此作,很容易让人想到高晓声的创作、赵树理的创作和“写中间人物论”。写负面人物,写中间人物,这样才容易出戏,才会产生生动的戏剧效果。历史告诉我们,在和平年代,矛盾斗争主要是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公与私的斗争,而这些矛盾冲突更集中表现在中间人物,落后自私人物身上,而在这种日常、平凡、繁琐的斗争中,也才能更准确地塑造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二
报告文学是文学,文学是需要讲求结构的,由于报告文学受文体所限,它不能使用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所以报告文学更注重结构、细节和语言等,以追求其文学性和审美效果。
《涧溪春晓》展示的,既是村官高淑贞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村庄的治理故事。一般来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当情节“溢出”性格范畴时,我们称之为“以情节取胜的报告文学”。而当性格“溢出”情节时,我们称之为“人物传记式报告文学”。面对众多荣誉加身的优秀人物高淑贞,多数作者会沿着抓住她的性格特征,把握她的命运,通过她的命运起伏,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讲好中国故事。而徐锦庚一反常态,别出心裁,用戏剧冲突结构全文,“村庄并不宁静。几乎每天,都有矛盾冲突,都有暗流涌动”③。三四十个矛盾冲突的小故事,以其冲突的激烈性、日常性、戏剧性,强烈地吸引着读者,使人读之欲罢不能,盼着一口气读完。例如释印把、夺资产、打官司、砸硬壳、移寿坟、查黑井、迁祖坟、关猪场、平医闹……任何一节改编成戏剧都不乏戏剧冲突和戏眼,都能精彩动人。
报告文学的戏剧冲突、戏剧性是真实的生活故事的精准、集中提炼,是故事性的浓缩。通过连绵不断的一个个激烈、生动的戏剧冲突故事,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按常规行事、不按套路出牌的当代“李云龙式”的女村官的生动感人形象。
作为戏剧属性的戏剧性,它具有展示性、冲突性、开放性、多元性,并非只存在于大是大非的斗争中,在疾风暴雨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结束之后,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是正与邪、善与恶、公与私、义与利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便构成我们文学作品中的戏剧冲突,通过对这种戏剧冲突的提炼与表达,来完成作为戏剧属性的戏剧性。对于报告文学而言,它追求的是作为审美属性的戏剧性,也就是把握一种既扣人心弦又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紧张感、意外感、震惊感是其审美特征。
作品中的主人公高淑贞长袖善舞、审时度势、荤的素的、文的武的、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艺全用。她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规范化、模式化的村支书形象。她常常让我们感到压抑、紧张、同情,而她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又让我们感到意外、震惊和钦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高淑贞与文学审美意义的高淑贞,在作者笔下融合统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一个机智勇敢,勇挑重担,勇往直前的“女汉子”形象。
三
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很明确,他在自序中写道:“我写三涧溪,是想顺着高淑贞这条主线,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抽丝剥茧,理清成绩背后的脉络,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为基层治理提供一份鲜活的‘样本’。”④以高淑贞个人经验来补写主流叙事,体现出一种鲜明而独具个性的新农村建设中系统性矛盾的具体解决办法。每个人都可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使命担当,展现家国情怀,高淑贞具有基层干部的共性,也具有高淑贞的独特性。
当下的乡村治理,已不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村民自治是以非正式制度为主的乡村治理,主要体现为房屋宅基地的财产权利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构成了乡村治理工作的新难题。另外,乡村社会工作具有乡土性和本土性的传承性,容易产生专业性悬空和职业性排斥两大积弊,不向前迈进,维护传统保持稳定尚易,若一前进,现代化与现代观念便与乡土传承性产生激烈矛盾冲突,无农村工作经验,无定力是难以有新成就的。
而高淑贞的政治舞台是娘家、婆家的村庄,人际关系、乡村文化传承、历史沿革她已烂熟于心,她心里明镜似的,谁也别想跳出如来佛的手心。“治村理事,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高淑贞就是一路斗争过来的,她总是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遇到困难不躲,遇到障碍不绕,敢碰硬,不退缩,头拱地,往前冲。”⑤她的出彩之处在于不仅敢于斗争,更在于善于斗争,对于“身已在楼房,头脑还在平房”的小农意识,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目光短浅;懒惰成性、坐等帮扶;铺张浪费、薄养厚葬;封建迷信、求神拜佛;唯利是图、趋利忘义;只想索取、不思奉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等,高淑贞迎着困难上,拿捏火候、把握时机、见招拆招,四两拨千斤,德威兼施、恩威并重、以正压邪,不顾个人利益,公平公正,勇于承担。特别是几次用家产、信誉抵押贷款,让铲车堵煤矿大门,去太平间抬尸体等,确实具有震撼力。而且这些具体可操作性的典型事例,应该是乡村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不可或缺的学习范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乡村工作的智慧和行政技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教科书的特征。
四
读此作,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作者选择的不是我们通常关注的脱贫典型,脱贫的事迹。而是选择了一个由穷致富,再由富返贫,又从乱到治,重新脱贫致富的村庄,这一选题是一种深刻性、长远性的选择,是“后脱贫时代”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现代农村面临的一种趋向。
农村脱贫致富,重在解决经济问题,但基层领导者必须心中明白,为脱贫而脱贫,为功利而功利是不行的,不但走不远,而且潜藏着返贫的危险,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让乡亲们明白法治、道德和规则是追求利益的基础。只有基础坚实,才能更上一层楼,一旦基础松动,大厦就会有倾覆的危险。作者深刻指出的是“二律背反”问题,发展和秩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张力,经济发展对秩序的要求极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旧的秩序必然崩溃,新的秩序依赖于发展而建立,越是快速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改变越频繁、越剧烈,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越多,所以高淑贞始终在做成风化人的工作,以求基石永固。这样的报告文学选题,在目前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中还不多见,这一选题是有警世意义的,是有方向性指向的。
其次,是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问题。有的报告文学作者为追求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纵深感,拼命从网上下载人们似曾相识的资料,七拼八凑、生拼硬接,更有甚者生造些佶屈聱牙、生僻难懂、违背语法的词汇以显高古。报告文学的文化历史底蕴就是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它是作品内在的需求,是其文章结构的自然构成,绝不能为史料而史料。史料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确实具有知识性和新奇性,但它必须是作品的自然生成,而不能贴膏药,好好的一部作品贴上一贴膏药是很难看的。而徐锦庚在介绍三涧溪村的同时,自然延伸到章丘的历史文化,在介绍高淑贞策划编写的三涧小学乡土教材时巧妙地写出历史文化,在一个个“斗争”故事中穿插“摔老盆”“前照后靠”,吕剧《王汉喜借年》、李清照等传统文化,这种水到渠成、无雕琢匠气的写法,是精于构思的,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就是语言问题。报告文学是文学,文学是靠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的。说一千道一万,真正的文学功底还是在语言上。徐锦庚历来的作品语言皆为典雅、简明、顺达、流畅,我们谓之曰富有古典神韵的语言。“这里丘壑连绵,古树成林,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水源充沛,气候适宜,水生动物丰富,自然环境优越。”⑥这便是徐锦庚的语言风格,然而此作在其以往的语言习惯中加入了一些方言土语,“从来没有哪个书记敢咋几”⑦“小姑,我透了,你透吗?”⑧“一直在挂挂着你”⑨“这群私孩子”⑩……电影电视剧中某些领导人的方言曾引起广泛争论,但报告文学要求真实性,在特定场合、特定事件中,主要人物不使用方言土语就会失真,就与文体要求不符。怎样把握?我们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处理好普通话的主体性与方言、民族语言的多样性的关系,要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更好地推动普通话的发展。报告文学在叙述性语言、介绍性语言、描写性语言中必须用普通话,而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人物对话中应妥善保留一些方言土语,在维护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同时,也为语言资源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我认为徐锦庚的做法是正确的,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徐锦庚:《涧溪春晓》,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自序第1、1、1、11、6页。
⑥⑦⑧⑨⑩徐锦庚:《涧溪春晓》,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9、23、28、38页。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