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采风作品—— 刘克中:山东重工,领跑工业兴国的奔跑时代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克中  2021年05月24日12:21

2020年,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是大考场,考验的不仅是国家政党的执政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考的也是国家产业链面对严峻形势的应对能力和发展蓄力。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考场上,中国无疑考出了令全球瞩目的骄人成绩。

大缸径发动机订单暴增,燃料电池“卡脖子”技术加速突破,山东装备制造品牌叫响“一带一路”……2021年第一季度,山东重工集团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1640亿元,利润总额77亿元,工业增加值230亿元,环比去年高位增长的四季度,分别增长23.5%、98.9%、29.9%,山东重工集团在去年逆势而上的基础上,新年度业绩再次飘红,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说,山东重工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突破的要求,新科技全面赋能,新业态加速落地,高端产品快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既实现了“十四五”高质量开局,也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科技转型趟出了新路径,用一流的业绩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出了一份厚重的贺礼。

这个春日,笔者作为中国作家协会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活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活动的一员来到山东重工集团。带着仰视的目光注视着山东重工集团这座看起来不起眼,却统领6000亿资产工业航母的集团公司大楼,我循着时光的隧道逆流而上解码这家中国重工装备企业巨头崛起的奥秘。

茫茫戈壁、巍巍昆仑、冰雪江河、欧亚旷野、非洲荒原、巨轮大港……一路奔跑的重卡、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集装箱卡汇成钢铁巨流,奔腾向前……

一、破茧成蝶,解锁喉之痛

说到山东重工,就不得不说潍柴动力的破茧化蝶之旅。

时光追溯到1998年。潍柴动力集团这个从入不敷出到2018年收入2354亿元、利润139亿元;从濒临破产到中国领先、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和装备制造集团的万人国企,以壮士断腕的担当与勇气率先推进改革,以超前战略眼光开放合作,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了21年高质量发展的“潍柴速度”“潍柴奇迹”。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业技术研发方面流传着一句话:研不如买,买不如租,租不如借。”可潍柴动力集团却流传董事长谭旭光的一段话,“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我们必须放弃一切幻想,加快自主开放合作研发进程,用‘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像‘疯子’一样,夜以继日攻克科技难题,突破一批别人拿不走的核心技术。”这段话,是一直激励潍柴动力集团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拼搏奋进的动力之源。

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动力在潍柴诞生。为了推动“蓝擎”尽快批量生产,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在行业内率先开展“三高”试验。“三高”试验是指在高温、高寒和高原区域的“三高”试验,这样的试验不仅检验着发动机的性能,更检验着团队的意志。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三高”试验队,一次又一次在最艰难的极限环境下采集数据、捕捉问题、排除故障,寻找动力总成的最佳平衡点。他们像“疯子”一样追求极致,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而不懈努力。

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空气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地表温度高达82摄氏度,热浪袭来,令人喘不过气来。为了获取在极限高温环境下的发动机试验数据,“三高”试验队在这里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凌晨四五点钟的黑龙江黑河,洒水成冰,“三高”试验队却坚持在这个时间段做试验,因为这是检验发动机低温性能的最佳时间。为了获取更精准的数据,他们主动将发动机高原试验从海拔4100米提高到5200米。2011年10月14日,团队中的三位战友丰东旭、于超、赵蒙生,在进行高原试验途中,把青春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面对牺牲,“三高”试验队没有停止脚步,他们擦干脸上的泪水,强忍着失去战友的悲痛,继续前行。“三高”试验开展以来,100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其中,累计开展2100多天的特殊环境试验,行驶里程达200多万公里,先后完成260个发动机品种、几十万组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标定工作,申报各项技术专利90多项,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涵盖机型最多、试验环境最苛刻的发动机运行数据库,为中国内燃机行业打破国际垄断、超越世界一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主电控系统是发动机的“大脑”,业内人将其称为“中国芯”,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垄断,是国家亟须突破的一大难题。早一分钟突破,就能够早一点为民族动力装上“中国芯”。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无基础、无技术、无人才。到底有多艰难?只有亲历者才最清楚。技术展会上,向业内专家咨询,被简单应付;没有任何经验参考,只能翻看英文手册……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被推翻重来,年轻的队员们争分夺秒、大胆探索,从最基础的代码编写到软硬件的集成,再到最终整车系统验证,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世界一流的电控开发方法和工艺流程。2012年,中国首款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批量上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潍柴发动机拥有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芯”。

“得液压件者得天下”,在工程机械领域内有这样一句话。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高端液压件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供货商的一次打压或限购,就会使国内企业陷入半停产状态。如此脆弱的产业链,让中国动力人扼腕叹息。2012年,潍柴并购了全球高端液压技术领导者——林德液压。为推动技术落地,潍柴组建液压团队赴德国交流,青年液压工程师杨国玺就是其中一员。初到德国,迎接他们的却是冷漠的敷衍。原来,附近的一家工厂被日本企业收购,两年后日本人带走了全部技术并将当地工厂关闭。中国团队成员没有因对方排斥而止步,通过不断沟通,不断提高中国业务量。与此同时,潍柴宣布将在德国建立林德液压新工厂,德方被潍柴发展产业和合作共赢的诚意感动,改变态度,双方开始了真正的技术合作。为实现林德液压产品在国内的快速配套,杨国玺带领中国团队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整理出了上百种模型,建立起三维模型库,使得原本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匹配工作缩短到了两个小时。这个模型库不仅在中国团队中推广,德国团队也能共享资源。2017年,为打造工程机械“黄金产业链”,潍柴启动液压动力总成项目,杨国玺立下“军令状”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样机验证。很多人都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杨国玺和团队成员们“拼了”!在国产化过程中,潍柴液压团队面对着国产供应商能力不足、国外设备限售、同行恶意竞争等各种难题。越是难过的坎儿,越能激发斗志。为尽快实现产品配套应用,团队成员上工地、下矿井,调试设备、收集数据,全力满足中国市场产品需求。为了让高端液压在中国落地,他们拼尽全力。针对国内履带式挖掘机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团队成员在开发林德液压系统时,对德国的传统产品作了一些调整,特别在20吨级履带式挖掘机主阀铸造工艺上改动较大,受到了德方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潍柴将自主铸造生产的主阀样件送到德国做耐久冲击试验。按照当前的行业国际标准,该类主阀耐久冲击试验的最高冲击次数是280万次,而潍柴生产的主阀样件成功经受住了300万次考验,且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就在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杨国玺却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年仅32岁。他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了奋斗的青春。在杨国玺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高端液压领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之利器。让“中国智造”走到世界动力科技舞台中央。

二、捏沙成丘,聚巨石成峰

在国家装备制造的版图上,山东无疑是产业重镇。曾几何时,全国产量超过50%份额的卡车、推土机、装载机、重型柴油机等都是在山东地面上出产的。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是大量优势企业归属权不断外流的尴尬:福田汽车的主人是北京;青岛汽车厂的主人是一汽;承载山东轿车梦想的山东大宇主人变成了上海人;山东临工的主人是欧洲人;山工机械的主人是美国人;大名鼎鼎的山推差点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眼前的税收充盈了财政,但是却失去了长远的资本利得,如果不对山东所属的机械工业进行整合,山东所谓装备制造大省充其量不过上劳工供应大省而已。

山东重工集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成立的。

人们谈起捏沙成丘,聚石成峰的力量之源,总是被误解的根源在于那只手姓谭。很有意思的是,当时,在山东重工成立过程中,有三个姓谭的人物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国资委主任谭成义、潍柴控股董事长谭旭光和山东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总裁谭秀卿。如果我们认真看一下山东重工集团的营业执照,对这句话的解读就会有新的理解。根据山东省政府的部署,山东重工集团的营业范围不但有柴油机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还有卡车、客车、乘用车、摩托车整车制造,甚至还包括造船!变则行业五指握拳,重拳出击国际市场,不变则一盘散沙,任凭国内外资本长袖善舞,蚕食市场和资源。

2009年6月18日,潍柴控股集团、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和山东汽车集团等企业全部国有企业组建的山东重工集团成立。一个千亿级别的重型机械设备公司的平台正式搭建,潍柴控股、山推股份、山汽集团、山重机建、山推机械、山重租赁、山重财务七大公司重装登场,踏上了出击国际市场的宏伟征途。

三年之后,潍柴集团在济南正式宣布,实现对全球最大豪华游艇制造公司意大利法拉帝有限公司的股权控股,同年9月潍柴集团再次出手,参股全球第二大叉车制造商凯傲集团,收购旗下林德公司,取得液压系统技术,在重工液压系统方面为中国装备制造节约了20年的技术提升时间。此后山东重工在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的带领下一路开挂,山东重工集团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双轮驱动,聚焦企业急需、行业高端、技术瓶颈,战略重组多家全球领先的高技术企业,包括法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博杜安发动机公司、顶级豪华游艇制造商意大利法拉帝集团、全球第二大工业叉车提供商德国凯傲集团、高端液压提供商德国林德液压公司、自动化物流系统提供商美国德马泰克公司、可替代燃料动力系统提供商美国PSI公司、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提供商英国锡里斯动力公司、氢燃料电池提供商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大功率变频和电源设备技术领导者德国欧德思公司和车辆驱动系统提供商奥地利威迪斯公司等,全面完成全球市场战略布局,海外并购整合企业全面实现盈利,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0%。在印度、泰国、缅甸、埃塞俄比亚、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叫响中国制造金字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在听取山东重工潍柴集团汇报后做出重要指示:“潍柴十年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沉甸甸的!”“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

谭旭光带领的山东重工集团仍然雄心勃勃。当年,山东重工集团收购上汽汇众的重卡业务时,在上海上演了跟中国重汽集团“山东双雄会”。虽然中国重汽拿到了上海众汇,但此时的中国重汽集团,已经感到了山东重工集团的雄心。因为,此时的山东重工收购上海汇众重卡业务,已经绝非“潍柴动力制衡陕汽集团”那么简单了。山东重工集团的旗下,有如此多的整车项目人力资源储备,不单有原湘火炬的上海技术中心的技术骨干,还有谭秀卿和周崇义,这两位曾先后担任过中国重汽技术中心主管和整车项目的副主任。也就是说,山东重工集团发展重卡整车业务水到渠成,绝非是潍柴动力的单方面因素。果然,2019年,中国重汽集团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济南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45%的股份无偿划给山东重工,中国重汽重新回到了省属企业的行列。这年九月,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兼任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由此掀起了中国重汽集团“止血”、“造血”,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世界级工业装备集团的序幕,开启了山东重工集团领跑的奔跑时代。

2019年5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山东重工潍柴集团时,勉励潍柴:“打造面向世界、竞争力强、屹立不倒的质量、品牌和信誉。”“潍柴动力,奔腾不息!”

三、重工航母、博丝路深蓝

全球疫情仍然肆虐的三月。

青岛港巨轮集结,山推百余台全系列成套设备“集结”青岛港,蔚为壮观。这些产品漂洋过海,奔赴“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助力当地基础建设。

“这批成套设备总价值6500余万元,涵盖了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等产品及配件,将为客户提供全套的工程施工设备解决方案。”据山推股份相关业务人员介绍,受疫情影响,企业不断探索新的销售模式,果断调整海外渠道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品线补充、产品提升和质量改进等措施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此次发运为例,山推主动探索班轮新路径,充分利用山东港口优势,采用滚装班轮集中装运设备,直抵目的国港口,实现了从工厂到客户的“门口—门口”直线运输,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有效缓解疫情造成的运力不足困境。

欧洲市场是潍柴雷沃重工重点耕耘的市场。近日,随着423台拖拉机成功签单,潍柴雷沃重工海外营销公司欧洲大区一季度订单超过2100台,超额完成预算目标。

2021年疫情加剧了全球物流的不均衡,欧洲农机企业普遍开工不足,产品交付能力下滑。潍柴雷沃重工抢抓市场机遇,通过统一产品资源、优化渠道网络、出台灵活的价格策略,迎来了满满的收获。

在俄罗斯穆勒姆电站一期项目,凭借卓越的性能表现,潍柴电站整体解决方案赢得了当地客户的信赖,该客户随即启动了二期项目,指定购买潍柴产品和服务。

发力全系列产品优势,潍柴一季度出口业务表现十分亮眼,实现出口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其中,3月份发动机单月出口量突破3000台,出口额4800万美元,单月出口业绩创历史新高。

今年元宵节,在天津港的码头上,300台豪瀚E7牵引车陆续装车发往尼日利亚,这是中国重汽驻尼日利亚的营销团队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努力的结果。

中国重汽是重卡行业出口的标杆,连续16年稳居全行业第一,出口量占据中国重卡出口的半壁江山。克服海外疫情不利影响,中国重汽一季度也交出了一份“逆势增长”成绩单——新增整车出口订单2.03万辆,同比增长98%。

此时的山东重工集团,已经成为以整车整机为龙头、以动力系统为核心,成为全球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工业装备跨国集团。深耕“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全球市场,在印度、泰国、缅甸、埃塞俄比亚、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叫响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山东重工站在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和“十四五”规划的起点上已经定下了更宏伟的愿景: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2025年前实现年收入1000亿美元,2030年前实现年收入1万亿人民币,各主业核心业务进入全球前三,位列世界500强前150位,打造受人尊敬的工业装备跨国集团。

展望未来,山东重工这艘中国工业航母必将乘风破浪,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