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幻创作的类型融合与美学突破
来源:文艺报 | 孙佳山 马密坤  2021年06月28日07:46

无论是针对《流浪地球》或是《疯狂的外星人》影片本身的讨论,还是对中国整体电影的思考,“电影工业化”都是被频繁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实际上普通观众或者批评界对什么是电影工业化是不了解的。此时,卡梅隆的《阿丽塔:战斗天使》与前两部国产科幻错峰相遇,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认清中国电影工作制作水平距离电影工业化还有多远。

电影工业初级阶段的技术与世界观

从电影工业里面的CG技术角度来看,同期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比《流浪地球》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疯狂的外星人》中,猴子欢欢和外星人奇卡都是CG制作的,如果说欢欢至少还有实物可供参考,而外星人则是不存在的,是完全被创造出来的一个形象。在此之前,中国电影的CG技术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高度,它不仅是音画同步的问题,细微的面部表情以及最为复杂的毛发部分也做得非常细腻逼真。这么说起来可能有点残酷,中国电影工业制作水平已经追上了美国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水平,在此基础之上还有所提升。虽然电影的特效部分是由国外四家顶级特效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但对于中国电影的实践而言仍非常重要。

很多人说《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准,但就CG技术来说,它距离《疯狂的外星人》还有一定的差距。就像郭帆导演自己指出的,因为没有好莱坞的特效技术,很多镜头不得不靠人工完成:例如在空间站的一个镜头,吴京面前有100多块屏幕,按好莱坞的制作完全可以使用特效,但拍摄时只好用100多块真屏幕,后端连接100多个笔记本电脑控制,全人工操作。 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阿丽塔》可以说是目前CG技术的巅峰之作。据报道,阿丽塔平均每一帧需要100小时来渲染,总计用了4.32亿个小时的渲染时间,是阿凡达的三倍。拍摄中一共动用了30000台电脑,这些电脑的运转甚至影响了整个惠灵顿的气温。对于《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来说,《阿丽塔》来的或许正是时候,它作为参照物,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正视差距。

此外,在处理好莱坞相关的科幻电影经验上,《疯狂的外星人》没有一味地简单模仿,而是消化了很多好莱坞成熟的经典科幻电影,配合宁浩式的黑色幽默和嘲讽,提出了一套建立在中国本土的价值观。电影更像是一个软科幻作品,科幻只是一个背景,它真正要处理的是一套文明系统。

在这两年热议的“文明论”的解释框架下,文明是有等级的。在《疯狂的外星人》里面,有一个“外星人>西方人>中国人>猴”这样的垂直式的文明等级,而宁浩则对这一套等级秩序提出了质疑和嘲讽。在科幻电影里,当地球接触外星文明时,我们总是会说新进的外星文明,但在《疯狂的外星人》里,我们看到宁浩无不讽刺地表达了不要以为你戴上更高文明的发带就不是猴子了。再有当欢欢被当做外星人领进了外国领事馆,外国的官员和精英特工则被耍成了猴,这些都被纳入到了一个更为深广的关于文明论的讨论场域。

在处理不同文明等级关系时,除了批判和嘲讽,宁浩也认识到了里面的荒诞性,所以最后呈现的是一个荒诞结局:外星人泡透了,断片了,然后乐呵呵地回去了。同样是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疯狂的外星人》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乡村教师》的内核,由小人物拯救地球这种荒诞性来质疑现有的文明等级关系,这是一种创新性表达。

特效升级,我国文化工业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春节档的一大特点,是春节档已经成为我国顶级特效实战检验的试金石。《刺杀小说家》在2019年春节档《疯狂的外星人》的生物表演类特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除了既有现实世界的悬疑推理,又有虚拟世界的奇幻情节之外;其更为可圈可点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由数字虚拟角色背后的数字虚拟拍摄、制作完成。在视觉特效层面,与2019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相比,《刺杀小说家》不仅难度大大翻倍,基本上由我国本土的视觉特效公司完成,这也是中国电影在视觉特效领域的一个不小的进步。

除了在拍摄、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虚拟技术之外,《刺杀小说家》按照当代世界电影产业前沿的生产、制作逻辑,通过搭建虚拟拍摄、预拍摄等系统,梳理出了相对完整的行业流程。这在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都具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既可以让投资方和市场充分看到我国本土幻想类型电影的广阔前景,也在文化工业意义上不断升级我国传统的电影制作体系。虽然在技术上距离好莱坞所代表的世界最先进水平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但面对已经到来的甚至整部影片的全片都可实现数字虚拟拍摄、制作的时代浪潮的强力冲击,我国电影行业至少开始做出了迎难而上的积极准备。

除了《刺杀小说家》之外,《侍神令》特效段落的全片占比,也是动画电影之外最高的国产片,同样显示出了极高的文化工业水准。《唐人街探案3》则全程使用ALEXA IMAX摄影机拍摄,成为全球第4部全片使用该设备摄制的商业类型电影。

从中国本土出发,走向世界表达

在最近的一系列采访里,科幻作家刘慈欣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有世界上最强的未来感,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中国电影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未来感,如何从中国本土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未来感。

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在今天起到的作用,跟18至19世纪现实主义浪潮下的旅行文学的功能是相近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新鲜感和震惊感。但是到了今天,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能给人们带来震惊的体验了。现在能起到这个作用的只有科幻。同样地,从学术角度讲,整个地球已经没有资本主义的新边疆了,所以太空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新边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如何建立区别于美国的未来感?就是不能按照好莱坞式的那套观念来做科幻。我觉得《流浪地球》里面真正有价值的内核是愚公移山和赵氏孤儿里面的舍生取义。

愚公移山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舍生取义就是大家争着抢着去送死,电影里并不是只有苏拉威西这一处想点燃木星,新加坡和雅加达也想去点燃但都没够着。饱和式救援以及最后来“撞针”的那些人,也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的。愚公移山、舍生取义我觉得这八个字是能够代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感的。

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在20年左右的摸索之后,也在快速地新陈代谢和更新换代,新一代电影人已经成长起来了,已经事实性地超脱出了第五代和第六代那个范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电影产业格局,开始实现了市场化内部的代际沿革。

2005年,刘德华推出了“亚洲新星导计划”的青年导演扶植计划,而宁浩就是他看中的7位年轻导演之一。刘德华投资300万资助宁浩拍摄,于是有了后来的《疯狂的石头》。十多年后,宁浩已经成为圈内知名导演,他像当年提携他、投资他的刘德华一样,已经开始用自己的资金和资源为新生代导演提供帮助,在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就有后来拍摄了《绣春刀2》的路阳和《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宁浩对《流浪地球》也有诸多帮助,实际上《流浪地球》的版权也是宁浩出让给郭帆的。而且宁浩不仅参与客串,还在剧组经费紧张的时候,把《疯狂的外星人》剧组的太空服道具借给《流浪地球》剧组。这种代际的精神传承和青年导演崭露头角、一片成名的可喜现象,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也是不能再积极的正面信号了。

国内有一种误解,认为好莱坞、韩流在海外传播甚广,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好莱坞肯定不会取得那么大的全球支配性影响。这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没有国家力量的强势介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

此前在北美地区上映的华语片,表现最好的就是《长城》,最终票房是4000多万美元。其在北美的上映规模是3326家场馆,而《流浪地球》仅有65家场馆。《长城》海外票房取得如此成绩,不仅因为该片属于中美合拍,而且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长城》在北美的发行方是大名鼎鼎的环球公司。《长城》的资本运作逻辑和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它的海外宣发是推动中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