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之滨的文学之旅 ——2021年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侧记
6月26日至30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承办,云南作协协办的“中华民族一家亲”2021年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在云南大理举办。此次培训包括多场文学讲座、先进人物报告会以及现场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给予学员们以文学的滋养与启示。
培训期间,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以及云南作协秘书长胡性能等围绕红色文学经典、文学如何表现时代和小说创作技巧等作专题讲座。贺绍俊在题为《主旋律创作是一门学问》的讲座中,就主旋律文学创作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主旋律创作首先要处理好核心价值与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处理好短期的现实要求与长远的精神要求的关系;第二,因为主旋律创作在思想主题上有所规定,作家们主动将重点放在形式和技术上,因此要提防以形式掩盖了思想上的苍白;第三,主旋律创作不能失去作家的主体性,作者要设法把作品主题纳入到自己的文学系统里,彰显自己的主体性;第四,主旋律创作既要紧贴大地,也要保持距离。有时不妨后退两步,这样才能对现实看得更全面。最后贺绍俊提到,要从主旋律的模式化思维中走出来,创作者们不妨重新认识赵树理的意义,重启他对主旋律变奏的探索和实践,在赵树理创作中止的地方重新出发。
关仁山在题为《文学的社会广度、人性深度与精神高度》的讲座中谈到,感时忧国,关注民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真实地阐释和表现时代一直是中国作家的追求,因此,生动反映时代的史诗性经典作品才能长久为人关注和阅读。从这个角度,他提出了新时代史诗建构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认知、把握和概括新时代,认知的前提是熟悉,把握则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其次,是要摆脱个人叙事的局限性,让个人记忆个性叙事获得现实广度和历史深度;再次是要认识到新时代的“新”既有时代特殊性,也有人类精神中的共性和普遍性;四是书写新时代要把握艺术规律,注重艺术表达,更要敢于触碰焦点问题,直面现实人生;五是要以博大胸怀去感知新时代,在平淡生活中发现和赋予时代新鲜深刻的东西。
胡性能讲授了“现代小说的呈现”。他说,如果我们把传统小说与当下小说比较,会发现传统小说更多是用来“听”的;而现代小说则更多是用来看的。由“听”到“看”,小说的表达方式已经发生微妙的位移。原本叙事为主的文体,场景的运用已经成为现代小说最常见的方式,视觉的考虑越来越多。受电影和电视的影响,现代小说大多有极强的画面感。虽然也会注意故事呈现过程中“时间轴”的问题,但现代小说在时空的转移上已经变得快速而迅捷。并且更加重视读者的参与和接受,因此在叙事上,现代作家更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拉近和读者的感情距离。
作为“深扎”优秀作家代表,江西赣州市文学院院长卜利民作了题为《四十年只做一件事》的报告,讲述了自己扎根赣南红土地,长期坚持从事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经历。四十余年间,卜利民曾三次重走长征路,并走遍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等22个省市,采访了一千多名红军战士及其亲属,创作了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红军留下的孩子们》《134位开国将军故里扶贫纪实》等作品。
授课现场
培训期间,学员们还收看了“时代楷模”张桂梅的英模事迹报告会录像,不少学员为张校长的事迹所感动落泪。
培训班期间,还举办了一场名家对谈,丽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鲁若迪基与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纳张元两位少数民族作家基于自身创作,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空间展开了探讨。鲁若迪基以自己的诗《1958年》开篇,讲述了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看法。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口传文学得到了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作家也开始拿起笔来撰写自己民族的故事。他很关注近些年的脱贫攻坚文学创作,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深入生活,挖掘和书写本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同时也要向外探测,开拓新的创作领域。纳张元则认为,为民族代言,为民族立传,几乎是每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与生俱来的创作理想和创作使命。我们敬重这种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同时文学创作具有特殊性,好作品也需要充分彰显作家的个性,作家的独特个性是作品腾飞的翅膀。
6月29日,学员们来到有着“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进行现场教学活动,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此关于洱海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分组讨论和交流发言环节,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的学员文琼说,这五天的培训和学习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潸然泪下的感动。这来自于主办方的关心支持和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来自于授课老师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及负责任的解疑释惑;来自于课堂上每一次思想碰撞和精神洗礼;来自于参加培训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间短暂却永恒的缘份和情谊。其他学员们也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丰富,回去之后要认真归纳吸收所学到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资源,并学以致用,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气息和时代风格的作品。
- 地域性的当代多样形态与少数民族作家的现实主义书写[2022-02-16]
-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文学发生的现场[2022-01-14]
- “2021年民族文学周·阿坝”活动举行[2021-12-28]
- 丰富多元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话语样态[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