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1年07月27日15:59

日常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哲学主导着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这是充满着轻质化、碎片化属性的时代语境决定的。洪治纲的《论新世纪小说的轻逸化审美追求》正好抓住了小说创作潮流中的这一现象,不仅从小说的叙事形式,也从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塑造方面分析了作家们以轻击重的写作方式。受到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影响,新的传播形式以强大辐射力开启了对经典文学的重造,李静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活与主体塑造》关注 B 站弹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情况,分析了当下年轻群体的电子社群接受模式,论题较为新颖,方法也比较前沿。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的论文主题涉及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及文学史现象、文学史研究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吴周文的《杨朔文学史形象考辨》一文,对杨朔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形象变迁及接受反应进行了细致考究,将其个体放入“十七年”文学整体中观照,对其“被”政治化与“去”政治化中的偏激予以理性评判。闫海田的文章则对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内地文学的关联性及其入史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他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香港—内地文学交流活动的勾连,获得重新思考当下香港文学研究格局的新理路,对现有香港文学研究有新的启示。邵部的《再造浩然的文学实验》一文将晚年浩然与扶持农村业余作者的“文艺绿化工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文章有效呈现了晚年浩然的没落心态及有别于前的文学史形象。

“贾平凹研究”中,季进对《暂坐》的解读充满机警,从体裁内容、艺术手法、寓言特质三个维度的解析,逻辑分明,看似轻盈,实则满现功力,逐层分析中文本与理论的结合恰到好处。周景雷对贾平凹《老生》的重读细腻入微,将其在与《山海经》的对读中重新发现这部作品的寓言特质与文化意味,读出了新意。

本期“陈彦《喜剧》研究专辑”对陈彦的长篇新作展开了深入剖析。王金胜的文章对陈彦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政治意味进行了整体关照,具有宏阔的视野,从陈彦由戏剧到小说独所开创的叙事形态中,发现中国经验书写的可能性及其重要价值,借由本雅明和威廉斯理论对文本进行的阐释显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杨辉的文章以浦安迪的“寓意小说”理论作为对《喜剧》的阐释路径,进而从“道”“艺”“人”三个层次逐层深入,该文的解读颇为切合陈彦小说创作心理与表达意图,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陈培浩的文章虽然谈的是《喜剧》,实则也是对现实主义在当代命运的一种理解。文章以“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现实主义理论来理解和阐释《喜剧》的创作,围绕小说主要人物贺加贝的塑造进行深入剖析,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

此外,本期还有诸多对于最新文本、作家作品的研究论文及学术专著的书评,也各有特色,值得开卷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