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乔姆斯基的革命性理论
《乔姆斯基精粹》一书的选文体现了一个重要事实——诺姆•乔姆斯基是一位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多面学者。但首要的,值得我们充分认识的,就是乔姆斯基在语言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作为生成语法理论的奠基人,他于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引发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界的“乔姆斯基革命”——语言学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发展成为一门可以与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交叉的重要理论科学。
本书精选了乔姆斯基在不同时期的八篇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文章,内容分别涵盖生成语法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性质以及生物语言学属性,这几篇选文的时间跨度近五十年。纵深地、多层面地呈现了该理论从默默无闻,到欣欣向荣,最终迈向辉煌的发展史。在这几十年里,生成语法理论经历了五大发展阶段,见证了数次来自理论内部和外部的分裂与混乱,但危机蕴含着转机,乔姆斯基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积极地面对和解决各种理论难题。正如他曾坦言,自己是摸石头过河,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回头去寻求新的方案。他也一直坚信,反例并不能推倒一个理论,只有新的理论才能取代旧的学说。这种科学理念始终贯穿了他的学术实践,也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突破的学术精神,为生成语法理论注入了强大生命力。
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与进化,如今的生成语法理论已经与其最初的版本相去甚远,但乔姆斯基最开始提出的几个重要课题却未曾改变,包括:①语言知识包括哪些内容;②语言知识是如何获得的;③语言知识是如何使用的,等等(详见本书《展望未来:心智研究的前景》)。乔姆斯基将第一个问题称为“柏拉图问题”(Plato’sproblem),将第二个问题称为“洪堡问题”(Humboldt’sproblem),将第三个问题称为“笛卡尔问题”(Descartes’problem)。
乔姆斯基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生成语法理论的哲学基础,即“心智主义”(mental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该语言哲学观较早见于乔姆斯基1959年发表的一篇针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重要著作《言语行为》的评论文章(详见本书《评B.F.斯金纳著〈言语行为〉》)。在这篇长达两万字的长文中,乔姆斯基通过大量例证,批驳了斯金纳将人类语言纳入行为主义心理学框架,并利用刺激、反应、强化等概念来加以描述和解释的理论主张。在此基础上,乔姆斯基进一步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语言的儿童根据自己对句子和不是句子的那些表达的观察,就能为自己构建语法。研究实际观察到的说话人的能力,即如何区分句子和非句子、发现歧义等,显然让我们得出结论认为这种语法是及其复杂和抽象的,而且儿童已经能出色地进行理论构建。况且,这项任务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做到,而且很大程度上不凭借智力上的高低。(P.498)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与人脑结构功能相关,是基因遗传的产物,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乔姆斯基将人类的这一属性称为“语言机制”(facultyoflanguage)。必须承认,与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相比,以上观点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方面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儿童在出生后的短短两三年里,在相对贫乏的语言输入条件下,熟练掌握了自己的母语。更有趣的是,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基本遵循相对固定的习得规律,会犯彼此相类似的语言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不会在成人有意纠错下得以改正。就这一点而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似乎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乔姆斯基所持有的“心智主义”和“理性主义”有力地挑战了20世纪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和“经验主义”,那么乔姆斯基在他所秉承的哲学基础上所建立的生成语法理论则成功取代了以“行为主义”和“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理论,结束了后者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语言学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乔姆斯基在宾州大学读书时,师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泽里格•哈里斯,但是他在用结构主义理论研究希伯来语时,对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怀疑。在他看来,一个好的语言学理论应该能够实现三个目标层次,即“观察充分性”(observationaladequacy)、“描述充分性”(descriptiveadequacy)以及“解释充分性”(explanatoryadequacy)(见本书《〈最简方案〉导论》)。在他看来,结构主义语言学顶多做到了前两个层次,还远远没有达到第三个层次。因此,他决定退出结构主义阵营,自立门户,建立了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强调:
我们有必要把语言能力(competence,即说话人-听话人对自己语言的知识)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即在具体情景中对语言的实际使用)从根本上区分开来……在自然话语的录音中,会有许多说错了重来的情况,还有不符合语法规则以及中途改变主意等情况……一种语言的语法旨在描写理想的说话人-听话人内在的语言能力。(详见本书《方法论初阶》,P.503-504)
乔姆斯基认为,结构主义语法仅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分类和描述(“语言运用”),这与主流的科学研究方法背道而驰。现代科学研究很多都是先提出假设,然后再经过验证,不断完善,最终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旨在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机制。生成语法理论遵循这一研究范式,利用内省法识别人脑中的内在语法知识(“语言能力”),建立语法规则来解释人们无以名状的所谓语感。
既然语言具有生物属性,语言机能就是人脑器官,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说哪种语言,他们内在的语法系统却应该是相同的,乔姆斯基将之称为“普遍语法”(见本书《语言与自由》)。至于语言之间的不同,乔姆斯基则将它们归纳为“参数”。世界语言共有的普遍原则与体现语言差异的参数共同组成了“原则参数理论”(详见本书《展望未来:心智研究的前景》)。在这一理论视角下,人类语言没有所谓先进或原始、高级或低级之分。如果利用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来解释,就是所有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内在语法系统都为初始状态(L0),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获得不同的语言输入,就逐渐习得了不同的母语(L1,L2,L3,L4……)。正如著名的“交换机隐喻”(switchmetaphor)所传达,所有语言的初始状态都被设为默认值,而个体语法则是从默认值切换到了不同档位而已。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语言都是先天(nature)与环境(nurture)共同作用的产物。
近年来,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学科定位做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生物语言学(biolin⁃guistics)的观点(详见本书《语言与大脑》)。在他看来,人类的语言如此精巧,体现了大自然的完美设计,那么一个真正好的理论就应该能够揭示这种“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接近完美无缺的产品”。如今尽管已超九秩高龄,乔姆斯基却不曾慢下脚步,仍在孜孜不倦地写作与演讲。虽然他的生物语言学观仍有待未来神经科学和基因工程发展而获得验证,但乔姆斯基理论的革命性、远见性却不容我们置疑。
- 王力:力创中国语言学的辉煌[2021-12-29]
- 王力《谈标点格式》与孙氏兄弟[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