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访宋镇豪:问学甲骨四十载 丹心风骨著春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甘一凡  2022年02月08日09:07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惜,更好传承发展。请您谈谈对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的理解和认识。

宋镇豪: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中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在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与研究120周年贺信中再次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惜、更好传承发展。”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并指示:“五千年文明的深度挖掘很有意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应继续努力研究。”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回顾40多年来我执着于通过三千年前甲骨文金文等古典文字文献资料和地下考古发现的已知,崇文鉴史,探索阐释上古社会的未知,“拉长”中国古史,增强历史信度,感受自然很深,激励油然而生。

发轫甲骨“绝学” 延伸古史轴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从事甲骨学研究40余年,想必学术经历和工作内容非常丰富,您能具体地谈一谈吗?

宋镇豪:我是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考后第一届研究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师从历史研究所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1981年毕业后我进入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要从事甲骨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和中国上古史研究,开启了甲骨古文字学与中国上古史研究。

我进历史研究所不久,即有《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两个国家项目启动,我承担了后一项中的《夏商社会生活史》的著述,这是一个在当时有待开拓且许多方面过去尚无人问津的新领域。我依据文献、甲骨文金文史料和考古数据,系统阐述了夏商时期环境生态、邑聚居宅、人口结构、社会管理、婚丧礼俗、亲族组织、经济状况、道路交通、饮食服饰、疾病医疗、宗教信仰等,提出夏商社会生活具有八个方面的外在表象和内在特质,即:自然生态对夏商人文环境的制约、族氏聚居生活方式对社会行为观念的维持、王权体制对社会意志的控制、等级礼制对社会分层结构的规范、经济消长对社会存在系统的影响、文字语料体系对文明根脉传承的长引远注、文化信仰对社会俗尚的演绎、崇祖意识对社会心理的聚合。这本书1994年出版后,获得历史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优秀成果奖,后又增订为上下两册。

1995年我参与了《中国真迹大观》(全27册)和《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的编纂,这也是我研究视野的另一个天地。《中国真迹大观》收录来自全国55家收藏单位的自晋唐至现代500多位书家的书法墨迹名品2800余件,包括敦煌写本、章草、狂草、大篆、小篆、隶书、行草、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我负责释文,书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同朋社合作出版。《中国法书全集》凡18卷,我担任首卷《先秦秦汉》的主编,萃集和介绍了甲骨文朱书墨书、金文墨书、陶文朱书、玉版盟书、简牍帛书、墙壁题记等先秦秦汉时期软笔书法作品115批288帧,均为彩色图版,兼及同时期其他硬笔(刀笔)书法作品。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汉字书体从产生、逐步演化到趋于定型的重要时期,该书成为中国法书编纂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1999年甲骨文发现百年之际,我承担了《甲骨学一百年》一书中“甲骨文的考释及其理论化”“甲骨占卜与卜法制度”“卜辞文例文法”几章的撰写;又主编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著录16个国家3000多位学者有关甲骨文和甲骨学方面的论著目达13000多种,被誉为“极具学术价值的工具书”;还与出版方合作主编《甲骨文献集成》共40帙,由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该书结集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迄至1999年一个世纪中公布发表的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日、美、加拿大、英、法、德、瑞典、瑞士、俄、澳、韩等国家或地区数千位学者的各种语种的甲骨学研究论著计2470种,存真版本或文章原貌,是当代大型甲骨文献集成性汇编,甲骨文发现百年来中外探究成果的汇集,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比较齐整的学术资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商代”是这个未失落的古文明的早期阶段,属于中国上古史的重要一环,中国历史漫长的画卷是在商代的永久记忆和影响中前赴后继地拉开。

商代处于距今3500年至3000年的历史时段,据《古本竹书纪年》说,商代“用岁四百九十六年”。由于文献记载的不足及真伪莫定等种种原因,商代历史在断代史的著述方面相当滞后,长期属于空白。孔子早有商史“文献不足徵”之叹,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尽管被视为信史,然而只有2868字,怎么能讲清近500年的商代史。可喜的是,随着中国考古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甲骨文研究的推进,重建中国古史信度的条件逐渐具备。

世纪之交,甲骨学百年之际,1999年10月20日,《商代史》的著述在我主持下提上了日程,2001年6月纳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01BZS004),2007年终于成稿。2012年11卷本《商代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齐,总字数688万字。

《商代史》以重建商代史为目标,拨开“伪史”系统的混沌迷蒙,注重研究领域的开拓,较传统断代史著有取舍古今的“建设性”突破。传统断代史的编纂体例,或以本纪、世家、列传、表志为著述架构,或按朝代的编年先后,序次兴衰存亡,或以考订典章制度损益因革的“典制体”,或以所谓“实录”“学案”“长编”“纲目”“纪事本末”等为编纂义例,或以政治、经济、文化三板块为撰述模式。《商代史》旨在用深刻的历史感知和现代认知尺度,依据考古发掘成果和出土甲骨文献等第一手史料,会通简帛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天文学、古代科学技术史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手段,打破传统史著撰述模式,集结众家学术研究成果,在学科最前沿的起点与高层位上,架构起既合乎商代历史又展示现代史识的著述体系,是一部具有原创性和集大成的多卷本断代史著。

这部原创性史著,填补了商断代史著的空白,增强了商史信度,多层面多视角勾勒复杂纷纭、生动具象的商史内涵,重建起商史场景,“拉长”了中国古史轴线,揭开了许多商代社会的隐秘与中华思想文化的未知本源。2013年《商代史》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4年在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联合岳麓书院主办的“致敬国学——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中,《商代史》荣获国学(史部)优秀成果奖。

甲骨文整理著录与大数据科技手段的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甲骨文整理著录与科技手段的应用及其对甲骨文研究有哪些助益?

宋镇豪:10多年前,我的精力聚焦在甲骨文的保护性整理研究与著录方面,基于传承甲骨“绝学”“出学术精品,育高端人才”的思路,在课题实施中,我十分注重甲骨学学科建设与中青年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2008年我申报的被批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的《甲骨文合集三编》编著工作启动,辑集《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漏收以及后出散见各处的甲骨文,补收补拓部分公私诸家所藏甲骨文,汇整有关甲骨缀合资料,总计著录甲骨文3万多片,尽力为学界提供一部集大成性的甲骨著录集。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启动,由我主持的“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的整理与研究”被批准进入。历史研究所藏有相当数量的甲骨文拓本,为当年《合集》和《合补》漏收漏选,有的都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或更早时期的拓本,而其甲骨实物往往早已不明去向,有的虽知下落,原骨却已破碎,片形远非早期拓本完整。有的甲骨拓本集属于海内外唯一性的珍本或孤本,有重要文物价值和古文献史料价值。但因这批甲骨拓本集尘封已久,纸张断烂零落,需要进行抢救性修复和专业性整理研究。我们基于甲骨文献遗产的保护整理、科学研究、学术史追踪、文化传播及历史教育的目的,扩大甲骨墨拓珍本孤本整理与研究的视野,站在学术研究前沿,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也展示我们的新知新获,努力钩沉每宗甲骨文的来龙去脉及其中隐藏的学术史往事。

我们还加强与海内外甲骨收藏单位的交流合作。甲骨文实物整理,我们遵循“保护第一,整理第二”的原则,清除污垢虫蠹及过去残留的植物胶对甲骨的腐蚀,多角度高清晰拍摄,毡墨传拓,摹本制作,残片缀合,文例释读,以彩照(包括甲骨正、反、侧边)、拓本、摹本、释文为一体予以公布,使甲骨文的著录面目一新。

迄今10多年间,我们编纂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已经出版了13种甲骨文著录书,如:

1.《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上下册,线装书局,2009年12月)。为上海收藏家朱孔阳所藏戬寿堂甲骨原拓639片。上海朱本属于戬寿堂甲骨尚未残损时的早期旧拓,拓工精良,片形完好。又收入《甲骨文集锦》拓片、摹本二卷,上卷为《殷虚文字拾补》,收入135片;下卷名为《殷虚文字之余》,收入158片,合计293片;也是戬寿堂同批之物,其中有与《戬寿堂》失联的甲骨正反版及骨臼的拓片。

2.《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线装书局,2009年12月)。著录安阳“四堂书屋”张世放先生所藏甲骨凡385片。

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著录甲骨凡2023片,原为郭沫若、胡厚宣、容庚、顾铁符等二十八家的旧藏品。这些甲骨多数是殷墟早期发现品,部分属于20世纪20年代及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殷墟盗掘出土后散落民间者。彩版首开甲骨正、反、侧边照片兼具的著录样式,侧边照片便于更好地观察钻凿形态与边侧文字,以及甲骨边缘锯截错磨整治等人工干预痕迹,其上下左右碴口的厚薄断口状,可提供甲骨拼缀的验证。

4.《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著录甲骨凡202片,为1911年之前俄罗斯著名古文书学家黎哈契夫(Н.П.Лихачев)托一位中国官员(可能是端方)购得,二战前归圣彼得堡(冬宫)保管。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胡厚宣教授与2000年以后俄罗斯科学院刘克甫(М.В.Крюков)教授也曾部分整理,但均受条件所限,未能毕其功。《合集》仅仅收了79片摹本,且摹写有讹误。本书是首次以彩照(包括甲骨正、反、侧边)、拓本、摹本、释文为一体予以公布。

5.《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上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著录甲骨凡2211片,蚌笄头刻辞1枚。主要为“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雪堂)的旧藏品,个别为日人岩间德也藏品,属于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合集》仅仅收了587片,绝大部分没有公布过。我们也是按照彩照(正、反、侧边)、拓本、摹本、释文与著录表前后一系的范式加以编集。发现30多个新字、新字形,以及一批珍贵史料。

6.《殷墟甲骨拾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搜汇安阳藏家的殷墟出土甲骨凡647片,采取甲骨彩照、拓本、摹本、释文四位一体的著录体例进行编著。有不少珍品,如第646人头骨刻辞,殷墟出土人头骨刻辞过去总共发现15片,此增至16片。第647牛距骨绿松石镶嵌记事刻辞“甲申王赐小臣奉,王曰:用。隹王用膞(跗)”,牛距骨刻辞在过去只出土过一例,现藏台湾史语所,此为新一例。还发现一批新字。

7.《笏之甲骨拓本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著录原笏之高鸿缙辑集甲骨拓本凡1867片。原骨不少已流落日本,其中的一批被河井荃庐(1871—1945)收藏,二战中甲骨遭到战火焚烧,损毁严重。这批甲骨后来入藏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年)有著录。此是未损前的早期拓本,保留了原先形态,片形、字迹、墨色等明显好于《东大》,弥足珍贵。

8.《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凡210片。原骨少部分为端方旧藏,大部分购自孙作云(90片)及重庆白隆平(67片),还有一部分为卫聚贤、罗伯昭捐赠。

9.《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本书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徐宗元尊六室269片甲骨的再编纂。

10.《符凯栋所藏殷墟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著录两家藏品118片。其中一版涉及殷商时期天文历法制度,有“小五月”的记载。甲骨文中是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实行一套适合农业定居生活的乙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平年十二月,闰年十三月,有大小月之分,如单月称“小月”(山东博物馆藏8.110.17)、“小三月”(《东北师大》13)、“小五月”(《合集》21637)、“小生七月”(《合集》7791),与今称偶月为小月恰相反。此版又增加一新例,难能可贵。

11.《绘园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本书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收藏的绘园叙甫何遂甲骨拓本集的整理编纂,收甲骨102片。

12.《殷虚书契四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0月)。著录原罗福颐先生及几位友人购藏的131片甲骨文,因罗振玉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故称之为《四编》。

13.《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文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甲骨166片。原系刘铁云旧藏,为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现为海内外二十余家单位收藏,甲骨墨拓时间当早于甲骨流散世界各地之前,保留了许多原初形态。

这13种甲骨文著录书,刊布甲骨数量合计9629片。此外,还有多种也将在两三年内推出。举如《殷虚卜辞旧拓集》,是本之加拿大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殷虚卜辞》一书著录的甲骨,原书1917年由上海别发洋行石印本出版,收甲骨摹本凡2369片,甲骨实物今藏南京博物院,迄今未见拓本或照片齐整公布,此可弥补过去的缺憾。《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藏清华甲骨文旧拓》,收胡厚宣原藏甲骨拓本1700多片,实物现藏清华大学图书馆。《甲骨文捃》(四册),乃曾毅公择取甲骨墨拓及摹本3667片粘贴而成,原为孟定生、山阳何氏、凡将斋马衡、端方、陈潍生、徐旭生、柳风堂张仁蘸、罗振玉、周肇祥、姚师魏、粹雅堂、叙甫何遂、通古斋黄浚、孔德、胡厚宣、明义士等所藏甲骨,有些见于不同的旧著录书,有些仅见此书,可以据以追踪厘清有关甲骨的来源、流传与收藏事略。

当前,我全力主持两个甲骨文整理研究项目:一个是即将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另一个是2016年底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子课题“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争取2023年结项。我们最终将推出两部融整理研究与资料著录为一体的《山东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与《天津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新资料。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甲骨文学科紧踵科研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推动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2016年我受聘到甲骨文故乡安阳师范学院,协同该校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以数据化信息技术推动甲骨文研究实现新突破,合力构建聚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殷契文渊”数字化平台(http://jgw.aynu.edu.cn/),进行甲骨文数据检索支撑的智能化集成应用技术的利用,旨在使甲骨文研究从“半劳动力”工作臻至“人工智能”时代。这个大数据平台免费开放,是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互联网窗口。

这两年来,我被聘为郑州大学甲骨学学科首席教授,又参与了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逐步展开全国甲骨藏品的全息性整理研究与著录,准备有序推进甲骨文三维建模大数据采集,保护与提取甲骨文物的诸多本源性信息。

甲骨文研究的期望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在第14条提出:“推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请谈谈您对未来甲骨文研究的期望。

宋镇豪:甲骨文是地下出土的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也是汉字和汉语的鼻祖,传承着真正的中国基因。这门所谓“绝学”,是延伸历史轴线,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素材。

甲骨文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五大自源古典文字之一,堪与西亚两河流域发现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泥版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口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古埃及碑铭体圣书文字及后来衍变出的纸草僧侣草体文字、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印度印章文字、美洲玛雅人公元初期发明的玛雅文字等交相辉映。

甲骨文是世界重要文化遗产,2017年11月27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甲骨文的传承和研究有积极意义,对负责甲骨文物的安全、保管和保护的机构,更具有正面的推进与监督作用,能够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关注、重视和倍加珍护。

对于甲骨文研究的未来,我有四点期望:

一是对中华古典文字——甲骨文要有敬畏之心,杜绝伪造乱用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造就良好的教学研氛围。

二是从国家层面启动全国文博科研单位包括民间收藏甲骨文的家底清查与著录,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全面推动甲骨文的全息性整理、研究和著录,推进甲骨文的保护与知识传承。

三是重视文理结合、打破界际,多学科、多部门、开放式协同创新研究。建议从顶层设计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指南,研发甲骨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适当增加有关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的设立,要建立实事求是的符合特殊学科特点的科研考核机制,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学术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评判。

四是要着力培养一批懂得文字学、甲骨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总之,新时代甲骨文等古文字与古史的学术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层面应转变观念,革除陈规旧章,创新科研体制,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文理界际,同向协力,拒绝乱象;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风清气正把握好教、学、研、产四者的力度;在有章可循的学术生态中抓住机遇,继往开来,有所进取,有所作为。

在此,我以甲骨文集句书法一帧“心丹守责,骨坚凿沉”,以作励志,紧踵国家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肩负起学者的使命,毓古通辟,崇文鉴史,怀抱经世致用的理念,重守节操,骨气凿实,沉稳坚饬,鞠躬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