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按内容
按标题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专题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杨本芬:“故事不经讲述就是不存在的”
“故事不经讲述就是不存在的”。那些全然无名的芸芸众生,他们在洪流中挣扎,无声无息地生与死,如果没人用笔去留住这些命运中沉浮的身影,他们就彻底湮没了。
弋舟:我希望自己的小说是“体面”的
“我希望自己的小说是‘体面’的。这个‘体面’,一定不仅仅指向某种娇柔的风雅,更多的,是对艺术本身的敬重,是对文明的服从。”
当董若雨遇到卡夫卡,以及如何复刻一场明朝的梦
“在一部明朝的小说里,在董若雨这里,我们是怎样不断的遇到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等二十一世纪的大师。《西游补》现代,绝对的现代。而不再有神通的悟空,如何走出层层茧裹他的梦,走出他的一颗心呢?”
新诗如何“破圈搭桥”,提升传播力?
“跨界对于所有传统界别来说,都有些势不可挡的意思。对于我们传统的诗歌出版、期刊和作协组织来说,关注新媒介与新的表达方式,可能是跨界、转型和‘破圈’的关键。”
阎纲:激活生命
“大家都认可我的路那我就继续走下去,以火样莲样的精神激活生命净化心灵。”
万玛才旦:讲了一半的故事,更有深意
对话万玛才旦,如聆听一首智慧而沉静的长诗,他的声音低沉,语调和缓,虽然“故事只讲了一半”,却足以驱散浮躁与焦虑,带来抚慰与坚定。
《意象的帝国》:掀开诗意的面纱
“正是诗歌永远神秘这一固见,导致鲜有人去总结现代诗的技术和方法,我以为,是时候可以打破了,这本书就是我作出的祛魅努力。”
王春林: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我不仅对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拥有极大的热情,而且还认为它有着不容轻易否认的思想艺术价值。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我才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期追踪中国当代作家的重要作品。”
唐春安:科幻文学与科学假说
“与自然或宇宙相关、具有宏大叙事可能性、可以展示跌宕起伏重大地质事件的科学假说,应该最值得科幻作者书写。具有重大挑战性或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假说,最值得借助科幻文学作品传播。”
沈大成×指间沙:小说家应该配一根吸管
“明白的道理早就存在,仍然需要一个使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介质出现,于是你就通过它真的明白了。”
付秀莹:小说家一定要热爱人间烟火
“小说不像诗歌,它身上沾染着强烈的人间烟火气。所以小说家一定要热爱人间烟火,才能写出烟火人生。”
陈崇正:“移动的肖像”及“被省略的人”
作为一个有着理论建构和形象塑造两种能力的作家,他发现了“移动的肖像”及“被省略的人”,他为之命名,并正在以自己塑造的小说形象来丰富这两个命名。
程永新:我们得跟上文学内部的更替
“现在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说到底其实也是一种传统,始终跟随时代的步伐,始终关注我们的文学、文坛发生的种种变化,我们都要在办刊时体现出来,我们要尽可能推出各个领域、各个类型当中的优秀文学作品。”
黄德海:“好的文学批评是一次协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次协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寻找的是作品中那个作者似意识到而未完全意识到的隐秘世界。评论者与作者一起,弄清楚了某个陌生的领域,从而照亮社会或人心中某一处未被道及的地方——新的世界徐徐展开。”
冯骥才:一位理想主义者的人生跋涉
从书房到田野,从古村、古镇、古城到山川、大地,冯骥才的生命是如此充实,甚至有些繁忙,回望过去,他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金理访谈:这些文字是我切迫而不能已的表达吗?
“如我这样的文学研究者,需要反身自省:文学的版图,早就不是传统文学机制所认定的那几块;在对当下文学做任何整体性的判断之前,我们先要看到更多、听到更多,抵达真实的文学现场。”
孙甘露 黄平:“小说家有点儿像个间谍”
“有时候小说家也是双重身份的人。普鲁斯特也说过,写作的自我不是生活中的那个自我,两个人既有重叠的部分,但同时又不一样。我觉得小说家有点像间谍,他也是一个双重身份的人,有一个双重视角。”
周瑄璞:不是我在创作,而是文学塑造了我
“我常常觉得,不是我选择了文学,不是我在创作,而是文学选择了我,塑造了我。这是我的幸运。”
新作谈 | 路内《关于告别的一切》:我们无法道尽一切
“我想,所谓一切,也只是一个虚指,它似乎意味着,我们无法道尽一切。”
新作谈 | 杨典:恋人是一枚不可理喻的反逻辑晶体
“恋人在我们心里横行,完全就是一个哲学状态,而不是身份。谁在爱,尤其是在爱中失败与遗憾,谁就会是恋人。”
林白:《北流》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
“《北流》这个容器可以随意放大和收缩,可以无穷无尽地注下去,无穷无尽地疏下去。”
诗人心里住着适量的天真、自然和爱
7位诗人生活环境迥异,诗作风貌不一,或平实日常,或活泼诙谐,或偏重哲思,或大胆先锋,多角度地展示了青年诗人对生活和诗歌写作的认知和实践,显现出多样化的精神气质。
楼宇烈:中国的人文信仰是有根的
在新作《中国的人文信仰》中,楼宇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
一篇成功的作品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金理:文学需要同代人的嘤鸣激荡之声
“文学尽管是‘个人的事业’,但同样需要同代人的嘤鸣激荡之声,相互应答、分享、承担和创造。在比较理想的文学时代里,作家和评论家应该建立起一种同时代的合作关系,互相砥砺、互为激发、共同成长。”
陈楸帆谈人工智能与科幻写作
“到了智能时代,机器与算法远比我们人类要更了解自己,包括如何产生幸福感,不光是神经递质与感官层面的刺激,也包括通过语义分析揭示无法被意识到的潜在情感结构。但是这样被计算出来的幸福感是否真实,或只是一种幻觉。”
林少华:有灵性的文学翻译翩翩起舞
“文学翻译是艺术,是语言艺术,有灵性的文学翻译翩翩起舞。而对于艺术来说,所谓正确、精确并不总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重构审美信息。”
韩少功:人生就是反复修改的过程
韩少功的《修改过程》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也写出了一代人的喧嚣与静寂、落差和起伏。
喻向午、尹学芸:情感是小说的魂魄
“文学的作用之一就是捕捉人性的温暖与光。‘发现’是一个有意思的事,人对世界知之甚少,对同类其实也一样。”
周晓枫:我不追求讨好所有人的写作风格
“不管对别人来说,散文是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对我来说,几乎是具体的怀抱:辽阔而深邃,复杂又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