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遍布江南各地“虎”字地名和各具特色的虎头鞋虎头帽中,有着怎样的往事 江南府志中,曾经“虎出没”
来源:解放日报 | 滕新贤  2022年02月09日08:19

在历史上,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4个虎亚种的国家,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不乏老虎的身影,江南也不例外。

江南人曾“以虎为友”

曾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的老虎,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华南虎,亦称中国虎。虽然它们的体重通常只有东北虎的一半,但论威猛,十足是江南山林中其他猛兽难以匹敌的存在。据史籍记载,如今人口稠密、城镇繁华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地,都曾经是华南虎经常出没的地方。

华南虎家族在历史上的兴盛与江南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华南虎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5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还要有大量可供捕食的野猪、麋鹿等大中型动物。而永嘉南渡之前的江南,不仅地广人稀,山林密布,而且野猪、麋鹿成群,为华南虎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就史料来看,永嘉南渡以前,极少有关于“虎患”的记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江南人口稀少,老虎有足够的捕食领域,人虎相遇概率不高,老虎也根本不需要冒险侵犯人类。永嘉南渡后,大量中原人士来到江南垦山、圩田,“虎患”也时常出现于史籍,但总体上看,宋代以前,由于江南山林尚未被大规模开发,人与虎的冲突并不严重。许多史籍中不乏人虎和睦共处,甚至人类以虎为友的记载。

《松江府志》记载:宋代时,佘山曾有两只老虎。有位行医僧人路过此处,对它们进行驯养,并为它们取名大青、小青。这两只老虎不但性情温顺,从不伤人,还与这位僧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僧人去世后,两虎在僧人墓前悲恸吼叫,绝食而亡。当地居民将它们埋葬在僧人墓旁。次年,两座虎坟上各长出了一棵银杏树。人们为了纪念行善的僧人与重义的老虎,便在他们的坟墓旁建起一座亭子,即如今上海佘山东麓的虎树亭。

“江南武松”竟有妇儿

随着江南农垦区不断扩大,可供老虎栖身的原始森林日益减少,人虎冲突也不可避免地逐渐凸显出来。

南宋以后,老虎伤人事件在江南各地方志中屡见不鲜。不仅安徽有32个地方志中都记录了“虎患”,南京、无锡、苏州、松江、绍兴、宁海、钱塘等地的明清典籍中,也都有很多老虎伤人的记载。明代《松江府志》里就记载了正德年间,松江府有老虎吃人。明代松江华亭人陈继儒所著的《虎荟》中也记述了嘉靖丙午年,杭州各县山区老虎成群,甚至敢于在大白天进出城镇,入户伤人。

有虎患,自然也就少不了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与《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那些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打虎英雄们不同,江南的打虎英雄里既有许多符合世人想象期待的青壮年男子,也有不少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普通妇孺。比如,明人周晖的《金陵琐事》中记载:嘉靖年间的南京虎患严重,有位叫陈忠的好汉只身奔赴钟山,凭借一身好功夫打死2只猛虎,得到了隆重礼遇;徽州地方志里也有村民一人一日连杀5虎的惊人纪录。

在众多关于虎患的记述中,最令人叹服的还是那些奋不顾身、智勇双全的妇女儿童们。有史料记载,明代宁海县曾有一村民砍柴回家,刚到门口,就被一只老虎咬住。危急之下,有女子拆下自家门柱,奋力击打老虎,打得老虎慌忙松口,逃之夭夭。《徽州府志》里徽州女子詹氏的勇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其夫黄某在菜园种菜时突然被老虎咬住,众人吓得不知所措。詹氏听到声音,冲出门去,抓住虎尾就给了老虎一顿暴捶。老虎见势不妙,只得放开黄某,仓皇逃去……

不仅江南女子在打虎中异常英勇,江南儿童们在面对老虎时也不示弱。《南陵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九年,年方十来岁的杨氏兄弟因上山打肥皂荚而遭遇猛虎,哥哥被虎咬成重伤。弟弟见状,连忙机警地匍匐到老虎腋下,并伺机用佩刀斩断了老虎的脚筋。不但救出了哥哥,也使得老虎瘫倒在地,最终被猎户捕杀。浙江定海也有儿童进山拾柴遭遇老虎后不慌不忙,设圈套将老虎捆绑到树上的记载。

“虎啸江南”成为历史

虽然众多江南打虎故事足够精彩,然而客观上说,老虎对江南人造成的祸患远远不及蝗灾、水灾、潮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即便在虎患严重的明清时期,史料中也不乏人虎相遇而相安无事的记载。尽管如此,江南老虎的数量仍不断急剧下降。

一方面,由于江南人口剧增,大部分土地被开垦为农田,原始森林大量减少,导致老虎的捕食领地迅速缩小,不得不与人争地,致使人虎冲突升级。而地方官们为了消灭虎患,又往往下令焚烧山林。这更进一步压缩了老虎的生存空间。通常,每只老虎要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捕食领地才能够生存。如果领地过小,可供捕食的野生动物数量远远不够,老虎根本无法生存。另一方面,火器的普及也将老虎推入了绝境。自明代起,由于火器的普及,以及虎皮、虎骨价值的诱惑,许多人不惜铤而走险,对老虎进行大肆捕杀。

在人们的大肆捕杀下,到清代中期,江南老虎已不多见。1949年时,据动物学家们估算,大约还有4000只野生华南虎分布在多个省份。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国几乎都找不到野生华南虎的踪迹了。如今,野生华南虎已经消失大约26年,只有遍布江南各地的100多个带有“虎”字的地名和各具特色的虎头鞋、虎头帽,提醒着人们虎啸江南的往事,诉说着人们对老虎既爱又怕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