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建构中国网络文学多维评价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 禹建湘  2022年02月13日08:01

经历了30年的不断进化与更迭,中国网络文学仍保持稳步发展态势。截至2021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1亿,网民使用率达45.6%。网络文学作品多、受众广,要使其传播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离不开评价行为对其进行规范。然而,单以紧盯文本的陈旧认知格局或用较为老套的批评模式来追问“网络文学”本身,难免会造成相关理论的贫瘠和偏倚。若以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为逻辑起点,进而综合地评估和讨论问题,便可洞中肯綮、对症下药。从方法论角度讲,体系要求把评价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和改造”,也就是把“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看成一个更大整体来考察对象”。引而申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我们关注文本的“现世性”(worldliness),即文学本体与其创造活动隶属于社会生活的方式。厘析网络文学在审美的、历史的、外部的、文化的、技术的、商业的维度下所凸显的不同面貌,以及在特定情境之中的价值与局限,并为营造健康生态格局、引导网络文学实践发挥有效影响,是评价体系作用于网络文学的理想效力。

01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衍变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写作主体、写作方式、写作类型、传播机制、阅读机制发生了改变,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网络文学的评价主体不断拓展、评价观念不断更新、评价对象不断挪移,使得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呈现出与传统文学批评的差异性。

1.网络文学评价主体拓展。网络文学的评价主体发生了多元分立,多股力量遐迩一体、共同建构开放的评价格局,破了传统文学纯一不杂的批评现场。首先,自发的读者评价成为网络文学评价重要力量。读者通过月票、推荐票、打赏等来催更,推出盟主,用自己的即时行为影响网络文学创作。网络文学读者“打破了第四面墙”,成为网络文学在消费和接受过程中可能“生产性激活”的手段和机制。读者的自发性评价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生产性激活”的作用,它影响着作者的写作心态,甚至直接影响情节的设定,为网络文学的无限生机提供了内在保证。其次,自觉的学者评价把网络文学纳入文学殿堂。学界对网络文学经历了无意注意—观望、不屑—沉默、失语—热情、靠近—平和对待的认知转变过程。学者评价的介入,对网络文学本体定位、审美特征、评价体系、经典化可能等问题进行了阐释,也对其大众文化心理、商业运作机制、快感生产机制等展开了探讨。再次,政府部门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政府对网络文学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监管;二是通过各类作品扶持、活动举办、文学评奖等介入网络文学评价,正面引导网络文学的创作。最后,市场成为网络文学评价的最大推手。布迪厄曾指出:“它(指市场,笔者注)的制裁或限制要么通过销售量、票房收入等直接作用于文学活动,要么通过报纸、出版、插图及文学产业的一切形式提供的新职位直接作用于文学活动”。文学网站成为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中介,它通过榜单、推介、热度、流量等方式进行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的分配,其价值判断以隐匿的方式编织在代码之中。在付费阅读模式下,读者通过购买的方式用个人经济资本为作品(作家)兑换象征资本,并最终体现在网站榜单上。在免费模式下,封闭的网络文学场转变为更大的互联网文艺场,通过算法推荐、广告营收、版权运营等方式,注意力和创造力转化为经济资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读者的认同和喜爱成为评判作品价值的重要依据。作品点击量和收藏量、打赏数、月票数,还有作家作品上榜、获奖、表彰、媒体关注度、新闻出镜率等情况,都反映了一个作品的价值认同度。

2.网络文学评价观念更新。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使得评价观念也变得多元驳杂,价值取向体现出多重性,其中娱乐价值成为重要关注点。首先,文学的自怡性得到肯定。网络文学离社会宏大主旨较远,写作是一种疏泄、逃避、补偿、想象行为。穿越、玄幻等类型创作可以让读者暂时逃离现实,在另一个空间中轻松实现各种理想,如“屌丝”可以通过重生成为“高帅富”,各种“金手指”设定可以让主角轻松走上人生巅峰。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自嗨”特征,网络文学评价只有在肯定这种自怡狂欢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其次,文学价值的多重性得到体现。传统的文学评价更侧重于探究审美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在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中,价值标准则更为“复杂”和“多元”,有对其娱乐价值的讨论,有对其商业价值和潜能的评估,也有对其社会历史价值的要求。文学价值的多重性评价观念,则给网络文学的发展营造了更为宽容的环境。最后,娱乐化的“爽文”得到重视。网络文学的娱乐性与20世纪末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消费文化精神契合,它的创作借助媒介技术卸下了沉重的社会责任,而更为纯粹和轻松。网络文学以其狂放的想象、精彩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以及对快节奏、高压力现代社会生活中大众的痛点、泪点的揭示与爽点的迎合,让读者得到精神的愉悦。网络文学评价观念的最大转变是重视这种娱乐价值,把“爽文”放置在文学经典场域来考量。科林伍德曾指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在艺术名义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娱乐。”网络文学规模化、类型化的“爽文”生产被宽容对待,这是网络文学得以进入主流的重要原因。

3.网络文学评价对象挪移。网络文学评价跳出了简单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评析,评价对象不断挪移。首先,从文本到影像。网络文学借助多媒体网络载体,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图、视频等多种手段来呈现文学上的“全方位”审美体验,如穿插于章节之中的角色人物“图像谱”、运用于人物对话中的“表情包”、插入在某一场景描述时的动态视频,以及网络对话小说中的图示性对话叙事模式等。这些使文学文本呈现出声音、图像、影视、漫画的“合成艺术”形式。更为深层的改变是网络文学IP改编,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在进入全版权运营之后,可能会分别经历影视化、动漫化、游戏化、音乐化等各种类型的改编,影像向文本的渗透,不论是一种图像的“霸权”还是文学疆域的拓展,都表明文学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希利斯·米勒认为,传统文学和其他的这些形式(电视、电影、网络、电脑游戏……)通过数字化进行互动后,形成了一种“新形态的‘文学’”,因而需要构架一种适应新形态的文学的理论。网络文学评价不再仅仅以文学文本作为评价对象,而要在其“图像转向”后的综合艺术基础上建构评价体系。其次,从文学到文化。网络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一种文化标本。网络文学借助媒介技术与商业运营而生产与消费,形成了具备独特“文化内核”的类型化样式,如蕴含侠义文化的仙侠小说、体现性别文化的女性写作、展示情爱文化的都市言情等,使得网络文学成为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的试验场。“网络文学的意义与合法性在于它实现了印刷文化压抑的连接性,主要体现为人群的连接、文本的连接与媒体的连接”。尤其是IP改编使文本衍化为电影、游戏、动漫,以及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等,这些“连接”过程本身便是一系列的文化生产活动。在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性评价时,应该关注其文化表达和文化价值。最后,从艺术到产业。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制兴起后,开启了艺术和商业的融合之路,形成了由作者、文学网站等内容提供方、网络平台和移动APP等内容分发渠道商、终端读者组成的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网络文学产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的属性,改变了“审美是超功利”的传统。网络文学既是艺术作品,又是文化产业链上的文化产品,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网络文学的评判就有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维度,批评家在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

02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维度设定

评价体系的核心是维度的设定,这决定了我们“从什么方面开展评价”。布迪厄在文学场理论中指出,作家是被批评家、作序者、商人等造就和发现的。也可以说,文学场中的各“位置”从自身立场和利益出发,根据一定的视角发掘了作家和作品。这些不同的视角就构成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多样化维度。

1. 虚拟真实与现实审美的统一。网络消弭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网络写手在进行电脑或手机操作时,能“真实”地与现实存在或虚拟存在的人物对话与沟通,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既“真实”又“虚无”。可以说,穿越、架空、重生、修真等玄幻类网络作品,不仅来源于网络写手的艺术想象,而且来源于他们的实际经验。网络世界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现实中的人点击一个图标,就能穿越进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描绘的虚拟真实同样有着现实的映射。黑格尔指出,“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它的观念和目的”。玄幻类网络文学并不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天马行空的玄幻小说,既遵循了网络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也观照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奋斗之召唤,反映了网络时代的生存体验和精神症候。如二目的《放开那个女巫》把古代欧洲的巫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相融合,小说在充满玄幻的想象中展现了现代科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关云的穿越小说《贞观大闲人》,讲述主人公李素穿越到贞观年间,在治国与戍边中建功立业,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中的基因绵延。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引导、文学网站支持、作家艺术追求和文学创作规律的合力影响下,近年来网络文学更多转向现实题材,其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凸显,如《荣耀之路》的主人公路远以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娴熟的外交手段,帮助龙建集团解决了与外国工人的劳资矛盾。不管是玄幻类小说还是现实题材小说,网络文学的审美性始终贯穿其中,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审美性始终是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正如列·斯托洛维奇所说:“忽视审美的价值本质,就不能揭示美的标准。”网络文学的美学表达尽管与传统文学存在巨大差异,但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推进、语言技巧运用等遵循了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贞观大闲人》以老练的语言描写西州之战、松州之战,结构严谨,跌宕起伏,历史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充分吸收了传统话本的语言艺术。网络文学既有传承,更有审美新变。如网络小说《至尊医道》等,不仅拓展了文学的题材边界,而且把专业知识嵌入小说中,展示了网络作家熟练的创作技巧,也展示了网络文学强大的黏合力。我们要以一种更包容的态度看待网络文学带来的语言、结构、人物、故事等方面的审美新变。

2. 爽文制造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网络文学是艺术、媒介与商业合谋的产物,尤其是付费阅读的制度设计以及网络文学IP产业链的开发,使网络文学由作品转化到产品,商品的属性更为明显。爽文制造是网络文学商业属性的最明显表征,奇幻修真、异世大陆、西方奇幻、现代修真、架空历史、王朝争霸、都市生活、古典仙侠、东方玄幻、魔法校园、都市异能、异术超能、科幻世界、战争幻想、机器时代、星际战争、虚拟网游、三国梦想等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作品,借助“金手指”进行“打怪升级”,“爽点”构成了小说铺陈情节的不二法宝,并且已经呈现多样化、层次化、纵深化发展的趋势。但网络文学不能沉溺于爽文制造中无法自拔,爽文制造是一把双刃剑,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不可否认,一些点击量高、被追捧的爽文,是因为满足了一些读者庸俗的阅读趣味而被推崇。由此,在网络文学的评价中,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守护网络文学的质量底线。事实上,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已关注到这一点,在爽文制造的同时,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荣耀之路》中的路远在解决劳资矛盾时,虽然知道外国工人的骚乱是某些势力煽动的阴谋,但他依然以一种悲悯之心关心和照顾外国工人的生活,最后感动并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小说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主线,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结构中,讲述了一个充满情怀的国企改革故事。《极限拯救》是一个军旅题材,把近年中国海外撤侨的故事浓缩于一个主人公身上,这使得小说的主人公有着非凡的能力,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悬念频出,战斗场面令人目不暇接,让读者大呼过瘾。但小说依然把个人与祖国联系在一起,个人的爱国情怀溢于言表。《放开那个女巫》中的罗兰王子在严酷的中世纪善待安娜、夜莺、闪电、温蒂、娜娜瓦等女巫们,他以穿越者的身份利用科学把女巫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为民众奉献自己的才华,并赢得了民众的喜爱。小说以女巫的救赎完成了对人性的关怀,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我们评价网络文学时,要洞察到蕴含在爽点背后的人文精神。

3. 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统一。“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学艺术如果不能从本民族的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一味追求“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这种传承,一方面体现在文学艺术形式和内容要素上的承继,如网络文学的争权、寻宝、成长的叙事母题和“才子佳人”的想象等都来源于一脉相承的通俗文学传统,故事中的历史背景、英雄神仙、奇门异术、民俗人文等,也大多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则体现在精神内核的传承上,网络文学应渗透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信奉,注重“仁”“孝”“礼”“信”“义”等人格修养的彰显,以及“天下为公”的大义与“天人合一”自然观等的传承。网络文学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将通过海外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代表文化上的封闭自足和艺术形式与观念上的墨守成规。相反,应该坚持并鼓励艺术上的创新,激活和重塑文化,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文学产生于科技与娱乐并行的时代,新的科技带来了新的思维与想象,网络文学的题材领域无疑被拓宽了。而读者对“爽文”的快感阅读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网络文学“爽点”制造是适应时代的迭代性表现手法,无论是幻想类题材还是现实主义题材,网络文学都要体现出时代的烙印。网络文学的创作手法变革、叙事模式创新、传播和运营模式的开拓、读者接受趣味与习惯的变化等,都是网络文学发生深刻变革的写照。当前,即使是玄幻类小说,也不再以奇特与天马行空为追求目标,而是花更多精力来刻画人物、塑造情节、锤炼语言,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将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统一纳入网络文学评价维度,有助于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承担起增强文化自信的责任,从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03

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

文学的价值“是主体的合目的性与客体的合规律性统一的结果”。虽然网络文学的价值取决于其本身的质量,但文学评价却能确证其价值。在网络文学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具有主导性地位,决定着评价的导向性和文学价值的导向性,网络文学评价在海量的文学作品中挑选和塑造经典,并将其推介给读者。文学评价通过特定的价值标准、分析方法和评价实践,能敏锐地发现作品的前瞻性创造,在评价活动中修正和创新文学理论,更新文学艺术理念。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着重解决如下三个关键问题。

1. 理解网络文学的价值功能。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有了极大改观,首先,超长篇小说出现,动辄几百万字成为网络小说的行规。其次,“日更万字”成为网络写手生存的重要门槛。再次,网络写手通过日常的写作与读者进行沟通成为惯例,写手或求打赏、或发表写作感悟、或向读者通报日常生活、或推荐其他作品,显现出媒介在文学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最后,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催生了诸多新的体裁与题材,玄幻、穿越、架空、都市异能、萌宠文等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一致的特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洞察到网络文学的特殊价值。“评论者要放弃固有的精英话语,进入网络文学的语境中,要学会属于网络文学的‘土著话语’”。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既“好看”,又有针对现实的思考,网络文学评价要适应网络文学发展不断优化,对作品进行有效甄别,阐述作品的新价值及其与传统文学的传承关系。网络文学的真正繁荣是从走上产业化道路开始的,文学网站把文学写作与阅读纳入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寻找最适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寻找最有影响的写手,运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文学的生产和销售,并形成系列产业链,使产业化成为网络文学一种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网络文学呈现出浓郁的“生产”与“消费”特性,但其作为文学的本质没有变,审美性是其基点,技术性与商业性是其两翼。商业化和世俗化曾经催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今天,商业性的网络“爽文”正在抹平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鸿沟。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文学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内在机制,看到其作为新型艺术的复合美,因而网络文学评价的内涵相比传统文学要复杂得多。网络文学带有明显的“秀场狂欢”特征,大众对网络文学的感知除了文字之外往往还混杂着变幻的影像,但网络文学并非游离于文化话语系统之外,网络文学评价必须寻找到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症候,揭示出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契合点,把握网络文学文本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从整个文化系统来理解网络文学的意义,网络文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诗学批评。网络文学数量巨大,一部优秀的作品可能在进入专业评价之前就被湮没了。这表明,网络文学评价的责任比传统批评要大得多,它必须适应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等不同的文化语境,认识到网络文学具有文化的复合价值与时代意义。

2. 推进网络文学经典化。伊格尔顿认为:“所谓的‘文学经典’,以及‘民族文学’的无可怀疑的 ‘伟大传统’,却不得不被认为是一个由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理由而在某一时代形成的构造物”。这表明文学经典具有时代特征,它的产生来自审美自主性,也依赖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环境。欧阳友权提出了网络文学经典的四条标准:原创性、恒久流传、具有多向阐释空间和艺术价值的永恒魅力。可见,经典最重要的是其艺术性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典看似是由读者在时间的历练中完成,但实际上正是批评者反复的选择、阐释、评价,才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对其审美情感产生持续共鸣,这是在政治、舆论、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形成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同样可以产生经典,而且也应该走经典化道路,才能使当下的创作方式、接受方式、文化方式得到保存。如何从海量的文学作品中选出可恒久流传的上乘之作?读者的评论、投票、收藏、点击以及文学网站的各类榜单,成为大众的重要阅读参考,形成了网络文学经典化的第一道门槛;学者、网络批评家对于网络文学的甄选、批评、阐释是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实践尝试,如网络文学史的撰写,“好文集”“典文集”“名家名作导读”等网络文学选本的推出,对典型文学作品的批评推介等;各级官方机构、社会组织的网络文学评选、评奖,如“网络文学百年百部活动”“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优秀现实题材作品评选”“原创IP盛典”“金键盘奖”“天马文学奖”等,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学的认可和引导,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诚然,网络文学高度的类型化、模式化、套路化,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但独具艺术个性的作品同样灿若星河。网络文学无论是题材选取还是主题表达,无论是故事架设还是人物塑造都在不断创新。一种类型写作成熟,很快新类型的突破就产生,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文学的创新精神是其发展的永恒动力。随着网络作家文学史自觉意识的增强,他们有意识地提高网络文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网络文学由畅销经典转向文学经典就成为可能。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过程,离不开评价主体依据各自的评价视角、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来推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网络文学经典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也决定了经典选择的方向和标杆。

3. 创新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网络文学在创作方式、审美范式、读者接受、传播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较大差异性,要求构建具有整体性、专业性、可靠性的评价体系,通过严谨、细致的专业化解读,对其开展评价实践;通过读者、专家、作者以及政府和市场的文学评价,对其革命性和创新性部分予以发掘,给予其合法性地位;同时,也通过文学评论、评奖等活动,政府引导和市场介入对文学变革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予以引导、纠偏、矫正,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正是专家入场和读者在场、政府的引导与市场的调节,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使网络文学逐步取得了合法性地位,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文学理论解决的是文学自身的审美逻辑问题;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现场的研究。”文学理论能够为文学评价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文学批评通过进入文学现场,开展对作家、作品的阐释、分析、评价,从而实现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理论和批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021年8月,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网络文学无疑是当下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它的起源、机制、特征等为文学理论创新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深入文学现场,“在场性”是我们洞悉网络文学的最好方式。只有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清晰地认识到网络文学的观念、价值、形式等深刻的变化,才能全面地了解与网络文学相关的语境、网络文学本身的状态、网络写手的构成与生成机制、网络文学产业化的趋势与利弊、网络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态势与批评方式等问题。网络文学评价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媒介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的介入。创新网络文学评价理论体系,除了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文艺理论遗产和国外文艺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网络文学这个极富当代特色的文艺现象的考察,以学科融合的理论勇气来阐述和评价网络文学,面对文学变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