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櫽括”何以见功力?
有些文学名著或戏剧名著,为了便于在读者群中普及,有人便将其改写、缩短,于是缩写本应运而生。缩写作品中也有出名的,比如英国作家兰姆姐弟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缩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我在20世纪60年代初读到的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缩写本,也是不错的一部。
我国文学史上早有缩写名作的先例,当时称之为“櫽括”。櫽括的原意是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这里指的是就原有的文章、著作进行剪裁、改写。
北宋苏东坡曾经缩写过晋代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身处晋宋更迭的动荡年代,政治腐败且社会矛盾尖锐。他年轻时怀有远大的抱负,29岁就出任江州祭酒。但他对官场的黑暗十分不满,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不久就辞官了,后来做过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41岁时,他在亲友劝告下再次出仕,任彭泽令。这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里,县吏要他束带前去迎接,他回答“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还乡,这次在任仅80余天。此后,陶渊明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表示对朝廷的彻底失望、决心退隐的心志。
《归去来兮辞》是一首辞赋,正文开头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开头两句如当头棒喝,引出全篇。作者满心悲愤,用词却含蓄隐秀,以“田园将芜”作为归隐的原因,以自己误入迷途而自责,实质是指政坛的黑暗卑鄙和战乱的频繁。
接着,陶渊明写他辞官回乡的情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他在还乡途中轻松愉快和归心似箭的心情,以及见到自己故宅时的欣喜神态;又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描述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接着引出人生感慨:“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说明他决心息交绝游,最后又托出自己随顺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整首辞赋淡定质朴,感情自然流露,没有半点斧凿的痕迹。且充满诗意,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欧阳修曾推崇其为晋代文学中最好的作品。
这样的佳作是否难以缩写?苏东坡将《归去来兮辞》缩写成词作《哨遍·为米折腰》。除了序,词文共200余字。苏东坡作词时谪居黄州,他开辟东坡为寓所,修建了“雪堂”。许多人认为他的“雪堂”如此简陋,与其身份、名望太不相符,他的朋友董毅夫却很赞赏,而且准备与“雪堂”为邻。苏东坡甚喜,乘兴对《归去来兮辞》加以櫽括,贻赠董君。
櫽括必须有高度概括、凝练的能力,对文学的根底和驾驭文字的功力要求都很高,须用较少的文字包容原作的含意,而且还要传达出原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东坡的櫽括作品应该说是上乘之作。“哨遍”一作“哨徧”,是词牌名。他开头用“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八个字概括了陶渊明原作“序”的内容,也省俭地勾画出了陶渊明耿直、喜酒的性格;“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等几句,则把原作中描写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也概括得极其恰当,其中还巧妙地引用了某些原句,又有所变化。最后的“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更是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显露无遗。无怪乎南宋著名词人张炎说:《哨遍》一曲,櫽括《归去来兮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无独有偶,北宋黄庭坚也曾缩写过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他是用瑞鹤仙(词牌)填写的:“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他把400余字的原文,缩写为仅有百余字的词作。原文中多用设问句,如“作亭者谁”“名之者谁”等,黄庭坚为了省俭语句,大多改用了判断句“……也”,只在末句保留“太守为谁”的问句,因为此处特别重要,增添了结尾的力度。另外,原作中用了21个“也”字,改作《瑞鹤仙·环滁皆山也》顺其自然也用了12个“也”字,并干脆以“也”作为韵脚,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篇缩写名篇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