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魂》:思考当好父母的智慧
3月4日晚,笔者有幸观看了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周大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安魂》。观后令人的心情犹如大海的波涛,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电影表现了主人公唐大道对逝去的儿子愧疚思念、救赎灵魂的主题。这对天下千千万万个父母,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曾几何时,不知有多少为人父母者陷入到“父欲爱而子不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彻心扉、无尽悲伤的追悔之中。这倒不是说中国教育史上这句经典名言有什么错误,而是一些父母把它理解错了,理解偏了,理解成在教育孩子上可以“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有生命会说话的机器人,而不是把孩子看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思维、有感情、鲜活的个体独立生命。
“爸爸爱的不是我,是你心目中的儿子。”剧中儿子在病痛时对爸爸说的这句台词让人心酸流泪,引起思考。影片中的父亲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化标准塑造孩子,要求孩子,甚至连孩子的恋爱对象、婚事,他也要干预阻拦。父母干预孩子的婚恋,说穿了就是没有看上对方,包括对方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物质条件。比如没看上对方的学历、工作、财富、地位,或是没看上对方的长相、素养、能力,或是认为对方的家庭与自家门不当户不对,有损自己的声誉和形象。说到底,这都是父母虚荣心甚至是自私心理在作怪,具体表现就是不相信不尊重孩子。须知,同孩子相亲相爱、生活一辈子的是伴侣,而不是父母亲。
推而广之,在工作、读书等方面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只能对孩子摆事实作比较,进行开导,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剧中主人公唐大道因为固执偏见,使儿子一直生活在心情不愉快的阴影之中。儿子谈了女朋友,做父亲的却不同意,女朋友要求去医院看望有病的男朋友,硬是被他这个当父亲的冷酷地拒绝了。儿子终因思想苦闷,情志郁结,病发离世。对唐大道夫妻来说,失去儿子无异于晴天霹雳,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儿子死后,大道苦苦思念儿子,开始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行自我反思。如果他当初没有对儿子的婚姻粗暴干涉,或许儿子会更快乐一些,发病会晚一些,生命会延续得长一些。可惜的是,世间的悲剧一旦发生了,就再也回不到原来。尽管唐大道恨不能让时光倒流,渴望与儿子对话,以安抚儿子的灵魂。但父子阴阳两隔,他只好通过与一个长相酷似儿子的青年的对话,向儿子倾诉自己此时此刻真切伤痛的心声,安抚儿子远在天堂的灵魂。对话过程中,他明知被骗,甚至被骗了50万元钱,却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表现了他的伤心欲绝和救赎忏悔的真诚。他想通过救赎自己的灵魂,安抚孩子的灵魂,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获得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观看这部电影,尽管给人以悲伤,但对天下所有父母来说,也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人冷静思考当好父母的高深智慧。电影启示我们:父母之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孩子以自由,顺势引导,而不能用暴力或者精神暴力、冷暴力等控制乃至戕害孩子的心灵。
同样,教育也是每个人更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对父母,也对更多的人具有警示启发作用。可以说,这部以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痛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蕴涵着深沉厚重情感的优秀影片,值得更多的人观之思之。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影片中的唐大道最终明白了,由于他的任性和偏激,酿成了或者至少是加速了儿子逝去的悲剧,令他追悔莫及。勿使类似剧情在我们生活中重演,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够幸福健康地成长。我想,这也许是原著作者周大新写作这本书的一个初衷。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
- 周大新:没有文学,我会活得更苦[2022-03-23]
- 中日联手打造温情之作[2022-02-28]
- 《安魂》出十周年纪念版 同名电影即将公映[2022-02-25]
- 周大新《安魂》改编电影即将上映[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