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年文学的出版版图
在整个文学图书出版市场,青年文学(这里的“文学”指传统的严肃文学或者纯文学)肯定不是份额最大的部分,但发现和扶持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从来就是文学图书出版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出于文学公益心,还是行业惯例,青年文学出版板块一直不大不小地存在着。
2021年,传统的文艺类出版社和新兴的图书策划机构、工作室在青年文学出版方面确有不俗的表现——像孙频《以鸟兽之名》、李静睿《慎余堂》、陈思安《体内火焰》、朱宜《我是月亮》、三三《俄罗斯套娃》、王苏辛《马灵芝的前世今生》、黎幺《〈山魈考〉残编》、路魆《角色X》、王陌书《幽灵备忘录》、辽京《晚婚》、王威廉《夜未来》、郭爽《月球》、吕晓宇《利马之梦》、杨啸《重走》、周恺《少年、胭脂和灵怪》、文珍《找钥匙》、杨好《男孩们》、李唐《菜市场的老虎》、项静《清歌》、周婉京《新贵》、孙一圣《夜游神》《团圆总在离散前》、郑在欢《今夜通宵杀敌》、杜梨《孤山骑士》、东来《奇迹之年》、宋阿曼《啊朋友再见》、丁颜《烟雾镇》、索南才让《荒原上》、孟小书《业余玩家》、刘汀《所有的风都向她们吹》、庞羽《白猫一闪》《野猪先生》等等。这个不完全书单综合考量了文学界和大众传媒的“注意到”,(最直观的“注意到”就是朋友圈转发的各种推介)且以“80后”作家,尤其是“85后”作家为主,没有包括诗集和传统意义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也没有包括不考虑市场和读者的形形色色的青年文学出版。
分析上面的青年文学出版版图,参与其中的有传统出版社,比如译林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等等,但更多的是如后浪、文景、单读、99读书人、楚尘文化等小而专业的图书策划机构和工作室,后者最终的出版完成是要和正式出版社合作。除了新经典、读客、博集天卷、果麦、磨铁等致力畅销书的几家,绝大多数图书策划机构只能走小而专业的道路,在一线和成熟作家的市场争夺上明显处于劣势,故而往往会选择年轻作家和新文学生长点作为市场开发的方向。一定意义上,近年正是这些图书策划机构和工作室的介入,推动了当下的青年文学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这个书单也许作为青年文学写作和出版繁荣的证据比较勉强,甚至恰恰反而见出当下青年文学和出版的隐忧和危机。首先,虽然有后浪的说部、单读(部分延续理想国的青年文学出版板块)、中信社的春潮、译林社的现场文丛、江苏文艺社的新青年和北京十月文艺社的未来文学家等青年文学丛书和书系,但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社的文学新星丛书、长江文艺社的跨世纪文丛等相比,无论是出版规模还是作家组成都不可同日而语。其次,青年文学出版也不像九十年代新生代作家和新世纪之初“80后”作家出场那样自觉地介入到文学现场,生产文学潮流和发微文学审美。再有,客观上当下年轻作家似乎普遍晚熟,像90年代江苏文艺社那样给30岁才出头的苏童、格非等作家出多卷本文集的盛景不再。其实,也许不是出版社不为,是很难遴选到类似当时苏童、格非等相当的作家和成熟文本。还能观察到更多,这份书单除了李静睿的《慎余堂》、杜梨的《孤山骑士》和周婉京的《新贵》、黎幺《〈山魈考〉残编》、杨好的《男孩们》等可数的几部长篇小说,其余的都是中短篇小说集,且一般是一段时间的存量卸载,缺少内在结构意义上一致性的主题。由此可见青年写作者的文学雄心、耐力和能量普遍不够,日常的阅读和写作变得随意、暂时和权宜,满足于细小的发表、出版、获奖、排榜、选刊(选本)和资助等文学利益。
也许还应该注意到,推动青年文学出版的编辑不少是文学青年或者青年写作者。当然需要依靠他们的眼光和情怀支援青年文学出版,但一个时代文学新青年的发现和新审美的发明仅仅靠这些有理想和情怀的文学编辑是难以完成的,比如在文学批评学院化和学术制度化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家介入青年文学出版的传统日渐式微,其结果是能够熟练运作和操纵大众传媒的出版人和作家往往成为新作家和新审美的定义者,进而文学批评家也只是给大众传媒背书。
- 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2-03-24]
- 假劣多维权难 出版商“四面楚歌”[2022-03-17]
- 复旦学子:当代青年文学为什么不令人满意?[2022-03-07]
- 2022出版集团做什么怎么做[2022-03-03]
- 2021年中国出版微观察[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