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的先生
近日整理内务,无意中发现了几本大学时的笔记本,几次搬家,竟没有丢失。随即翻阅,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学生时代复又重现。特别是授课老师的名字,从泛黄的纸页中跳出来,罗列一下竟是一份亮丽的名单。我不禁有了想要摘录的念头,一是重温教诲、再致尊敬;二是展示当年北大精英的文化学养,分享于大家。回想起来,老师们当时上课常会脱开讲稿,即兴自由发挥,这种发挥往往会闪烁出灵感的火花,成为授课的精华。要说明的是,因为笔速追不上老师的语速,摘录的内容会有些跳跃,语句也会与老师们的实际讲述有一些出入,但基本意思不错还是可以肯定的。摘录后的唯一感叹是:他们的确都是可以称之为先生的。
王力讲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得很早,据记载在商代就形成了。
1.年岁。年,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有十二个月,通常一年有三百五十四天。岁,一岁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四分之一只是一个大概数目,太阳一周天就是岁。中国古代有年有岁,就是阴历和阳历,所以阳历我们中国也是有的。年是三百五十四天,与岁差得很多,所以用“闰余成岁”的方法,即用闰月来解决这个问题。
2.月。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古人说这是“日月相会”,或叫“合朔”,周期合朔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这就是一个月,两个月就是五十九天,分为大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这样就好算了,往往是大小月循环交替。
3.晦、朔、望、朏、弦。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晦朔相连只差一天。古人很重视朔,因为朔要不知道,以后的天就不好算了。望 ,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大约是每月的十五 ,但也不一定,有时是十六。朏,指每月的初三,是月亮出来的天。弦表示日月形成九十度角,有上弦和下弦之分,上弦是每月初七或初八,下弦是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
古人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算时间,春夏秋冬不同,昼夜的分割也不同;并用干支纪日,最初只记日,大约到了汉代才开始记年。一年分为四时,既四季。夏朝以正月为始,商朝以十二月为始,周朝以十一月为始。古人凭天文定节气,“昼测日影,夜考中星”。
王力先生是学界泰斗,因年事已高,当时在总校已不再上课,但得知分校的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艰苦,于是破例为我们上了一堂古汉语中的古代历法课,以示鼓励。这一辈的先生我们只接触过这一位,也只听过这一课,确乎有些可怜,但换一个角度去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额外的幸运?
冯钟芸先生关于杜甫研究
杜甫诗《凤凰台》,前半部写了山川的高峻,后半部写了自己的忠心,把凤鸟看成是国家复兴的征兆,他愿抛心沥血饲养凤鸟,以求“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这本是一首寓言诗,借以表达为国堪忧的心情。尽管诗人有这样的牺牲精神,然而明王和凤鸟都是渺茫的,杜甫仍不改忠心,仍要以国家为重,不再甘愿隐遁。他选择了寄居田园、继续密切关心国家事政的生活态度,这就与那些身在江湖心在魏阙,故作清高的名仕有着本质的区别。杜甫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状态贯穿了他秦州时期的全部生活。他对唐王朝的局面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诗也向着沈郁顿挫的风格上发展,使之渐渐涂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而之前他的诗是炙烈的,是由下向上地反映社会问题,以引起上层的注意。之后这类诗虽然相应减少,但仍然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生活,而且更加注重通过分析比较来总结教训,以寻求解决的答案。他站在一个进步统治阶级开明政治的立场来批判现实,在诗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揭露了唐朝的贫富对立状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时期的前期民主精神多一些,后期则偏重于总结历史经验,主观情绪暴露得更多一些。
冯钟芸先生是冯友兰的侄女,任继愈的夫人,北大资深教授。她治学严谨,上课时不苟言笑。然而在我们的毕业照中,她却面带微笑,和蔼亲切。做过她学生的袁行霈在回忆冯先生时曾说她“毫无教授的架子,我们对她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似乎有所体会。对冯先生来说,上课是治学,而照相则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