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伟大的天才 平凡的人生
爱默生(1803-1882)集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于一身,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默生传:激情似火的思想家》作者在撰写该书的过程中,不仅深入研究了爱默生已出版的著作和尚未发表的手稿、讲稿、日记和书信等,而且大量阅读了爱默生曾经读过的书籍,所以能够以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在聚焦爱默生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同时,紧扣这位天才的个人生活体验,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鲜活而真切的爱默生。
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大量辛勤的汗水和无数个向上攀爬的夜晚。《爱默生传》详细记述了爱默生这位伟人的“塑造过程”。他14岁便入学哈佛,“习惯了早上4点30分或5点起床”,其“课外阅读量至少是所学课程阅读量的三倍”。勤奋不仅仅伴随他的大学生活,也是陪伴他一生的常态。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阅读者,阅读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学科,跨越的时代近两千年。他40年如一日,一直保持着做笔记的习惯,记录的“个人笔记和索引(包括索引的索引)最终达到了令人吃惊的230多卷”。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还是一位精力旺盛的演说家,发表的公开演讲有1500场之多。
《爱默生传》还将笔触探到了爱默生个人生活的各个角落,详细记录了他的一生,尤其是心路历程。作为儿子、兄弟、恋人、丈夫和朋友的爱默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吃苦耐劳、感情细腻、待人真诚的人。在哈佛求学期间,爱默生生活困顿,别的男孩大学一年的花费一般是600美元左右,而爱默生大学四年的花销加起来还不到300美元,曾一度“给校长当差以换取学费”。
爱默生对母亲、姑妈、兄弟们和儿女们的爱深沉而厚重。早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兄弟们相互鼓励,互相支持,除一个智障的弟弟外,其他四人都相继考上了哈佛。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爱默生在后来手头宽裕时常常接济几位哥弟,有时甚至是倾囊相助。爱默生青少年时期深受姑妈影响。有着“死亡天使”之称的姑妈虽性格怪异,但才华横溢,一直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常常同他们讨论人生,而她这种无私的爱也得到了厚重的回报。
在爱默生的眼里,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虽然青年时期就历经丧夫失子之痛,但依然坚强地把其他几个孩子抚养成人。之后,她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和爱默生夫妇生活在一起,得到夫妇二人悉心照料。爱默生深爱着自己的儿女们,常常带他们散步,散步时还会给他们背诵诗歌,教他们认识植物和昆虫……女儿曾经回忆道:“我们都记得父亲领我们爬到路对面那座小山的山顶,然后再和我们一起从山的背面冲下去的情景……每当我们和他一起往山下跑的时候,就有一种既害怕又兴奋的感觉。总觉得无法控制双脚的节奏,但每次总能转危为安,那飞奔的速度给我们一种荣耀的感觉。”
爱默生与第一任妻子艾伦的爱情真诚而热烈,二人郎才女貌,生活幸福而精彩。然而,幸福如此短暂,婚后一年多,艾伦便因病撒手人寰。有情男儿深陷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在之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步行来到艾伦的坟前,甚至一度打开她的棺椁,“他想要亲眼看个究竟,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并不相信妻子已经真的离开了人世”。
爱默生跌宕起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磨难:8岁丧父,28岁丧妻,31岁弟弟爱德华病逝,33岁弟弟查尔斯病故,39岁儿子瓦尔多夭折……每次亲人的离世,都让他感到像被箭射伤了一样。爱德华病逝后,爱默生在日记中写道:“他此生的一大堆希望就此陨落了,我看到我自己的一部分希望也落空了。”对查尔斯的离开,书中描述道:“那个有趣的弟弟,那个穿着天鹅绒斗篷围着桌子跳舞、比任何人都能让爱默生开怀大笑的人,就这样走了。”儿子瓦尔多离世后,妻子莉迪安写道:“每一件和儿子有关的纪念品都勾起他对儿子无尽的思念,我无法向你描述这样的情景。这不是一个伟大的希望落空了,而是一种至深的爱被剥夺了……”
对待朋友,爱默生也是坦诚之至,慷慨大方。散文家卡莱尔、诗人惠特曼、作家梭罗、教育家奥尔科特等都是他的至交,他们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慷慨资助。他位于康科德的家更是朋友们聚会的场所,“经常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吃饭,”妻子莉迪安在准备饭菜时,往往从“打20多颗鸡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