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书写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和厚重深邃
近日,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开放。图为“世界文学客厅”主楼展厅内场景。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文艺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近年来,文学作品的主题出版不断升温,成为引领民众阅读风尚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主题出版深入互动融合,要求文学创作者关注社会发展、回应时代关切,肩负起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和文化力量的职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伟大时代,承担起创作有筋骨的文学精品的重要使命。文学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文学精品?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赵德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要坚持人民性立场,要建立在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与探究上。
透视历史进程中的个人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经山海》入选中宣部公布的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篇现实主义力作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赵德发:我写《经山海》,就是想反映黄海之滨的乡村振兴进程,表现这个进程中的乡镇干部群体。我出生在山东莒南县农村,年轻的时候在家乡当过乡镇干部,了解基层政权的运作方式,亲身体验过乡镇干部的甘苦。后来离开家乡到日照市工作,还是一直密切关注着农村的境况。我经常回老家看看,到各地走一走,获知农村的最新变化,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掌握写作素材。
日照市在黄海之滨,除了农村,还有渔村。渔民靠海为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与农民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后,他们的致富脚步略快一些,但也面临海洋资源枯竭等问题。海边农村,也有较为贫困的地方、需要救助的家庭。农渔并存,是海边农村的突出特点;山海相依,是这里的独有景色,这都让我产生了创作冲动。我曾在海边的一家海水养殖场挂职半年,去过不少渔村采访,还跟随渔民出过海。接触到海边的一些乡镇干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与境遇,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20多年的丰厚积累,让我在2018年春天能够接受《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的约稿,写出一部关于新时代海边乡镇、乡镇干部群体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干部吴小蒿,她从城市来到楷坡镇,与她的同事们投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小说将这个进程的复杂与艰辛、困难与成果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文学即人学,我在创作中置于首位的还是把人写好,塑造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展现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个人命运。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青烟或白雾》……多年来,您陆续创作了一批乡村题材小说,从不同维度展示了中国农村近百年的历史巨变。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如何记录、描绘乡村巨变、书写小康社会,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时代课题。请您从文学创作视角谈一谈您的观点。
赵德发:20年前,我的作品主要是农村题材,长、中、短篇小说都有,表现中国农村的百年巨变,描写让人眼花缭乱的世道人心。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致力于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又把“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只有广大乡村振兴了,才有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据我了解,国家在乡村振兴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大量干部下沉基层,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扎扎实实做事。在我的故乡莒南县相沟镇,镇领导与包村干部向我讲述的种种举措,以及我看到的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都显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扎实推进。我是从小吃红薯长大的,但没想到,近年来家乡把红薯当成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来做,建起一个个红薯合作社,引进优良品种,推进深加工,许多农民因此增收致富。他们还建起一座红薯博物馆,发展红薯旅游业,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薯香小镇”。
这两年,我不只在山东省内到处走,还多次去外地采访,从新疆到甘肃,从辽宁到汕头,真切地感受到了热气腾腾的时代氛围,见识了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最近我在写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写到“过海闯关东”一节,梳理山东老乡闯关东的原因,想到当年许多人说的“死逼梁山闯关东”这句话,不由得潸然泪下。我身为农民之子,怎能不被当今的乡村巨变而深深感动?我作为一名作家,自然会用我手中的笔将这些乡村巨变真情描述出来。然而,作家除了要真情描绘乡村巨变、书写小康社会外,还要感悟历史脚步的沉重,认识人性的复杂,考虑城市化、全球化对农村发展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既要展示乡村振兴的成果,也要叙述其中的艰难,鲜明揭示有待解决的问题,生动展现乡村干部群众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风貌,让人看到丰满的人物、立体的时代。
与写作对象共鸣
《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是新时代作家创作的重要导向。作为一名作家,您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如何做到深入生活,书写新时代?
赵德发: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要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之上,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探究中。一位有志于摹写这个时代的作家,不仅要知道春江之暖,更要知道瀚海之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应该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看看柳青等前辈作家,到农村落户多年,与干部群众风雨同舟,真令人敬佩。进入新时代,乡村发生了种种巨变,“深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要让自己真正融入时代,将自己当作人民中的一员,与他们同悲共喜,建立情感上的共鸣。这样自己的描写才能准确而生动,自己讲述的故事才能接地气、有温度。坚持“人民性”立场,才能在创作中如鱼得水。
作家沉潜于生活之中时,还要保持理性思考。要通过读书学习,加强理论修养,清楚地认知时代本质、科学地预判历史趋势。二十年前,我写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通过阅读中外农村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写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走向消亡的历史现象。我通过小说展现农民对土地态度的变化,第一部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书名中并列的两个词语就代表了旧式农民与新式农民对待土地的不同态度。进入21世纪,土地在一些人眼中,只是一种资本元素了。而在今天,城市化大潮汹涌澎湃,三大产业在乡村交叉并兴,已经不能再用“农民”来称谓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了。尤其是年轻一代,从乡镇干部到普通群众,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言行举行都变化很大,堪称“时代新人”。在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中,对这种趋势有所描述。
我还认为,“深扎”不只要追求深度,还要追求广度。要通过多种方式,经山海、见世面,多了解世间百态、世界万象。经多见广,点面结合,在深广的时空坐标上深究写作对象,这样可能会更好地书写新时代,展现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和厚重深邃。
- 赵德发:作家要葆有敏感和钝感[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