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建强人才队伍 为文化强国提供支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孙海悦  2022年05月25日09:19
关键词:出版业

中宣部近日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全面安排,“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意见》对于建强人才队伍有哪些推动作用?行业各领域有哪些经验做法?未来如何更好地建强人才队伍?业界人士给出了思考与建议。

重要举措

推动人才队伍量质双升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实施意见》提出“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基本要求的重要举措,也将成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出版深度融合的根本保障。

“《实施意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部署,必将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认为,人才资源是出版业的核心资源,出版强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出版人才队伍。建强队伍既包括数量的“大”,更指出版人才质量的“强”,也就是要有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融合业务精通、创新能力突出,能够引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

当前,出版业正处在寻求突破的关键期,转型升级面临更高要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谈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量的提升,更是质的升华。新时代急需复合型、创新型和全能型出版人才,《实施意见》有利于发展新时代出版学和出版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战略性出版人才的知识体系,重塑新技术背景下的出版流程。

“《实施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是新时代出版业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部署的‘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对培养出版融合发展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内驱力、推动人才工作全面进步和整体跃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陈丹表示。

创新探索

全方位孵化复合型人才

围绕“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实施意见》提出,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发挥企业人才建设主体作用。对此,业界有着持续的探索与实践。

孙寿山介绍了中国音数协部分会员单位的做法,一些出版单位为特殊技术和运营人才制定特殊工资薪酬制度,一些单位建立公司制运作体系,一些单位建立出版融合发展创新引导资金,还有一些单位建立内部数字出版人才岗位和职称考核制度,这些都对建强人才队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围绕“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谈道,目前,全国有33所高校有出版硕士的授予权。现有的出版硕士培养方案,强调出版硕士既要懂传统出版也要懂数字出版,要能适应出版转型的现实需要。

“《实施意见》为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张志强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出版深度融合相关课程,主要围绕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打造重点领域内容精品等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各硕士办学点可以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入教学;在办学模式上,要继续加强与出版单位合作,可以在出版硕士专业实习时,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为重点领域;在行业导师聘任上,可以优先聘任具有出版深度融合经验的行业导师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与出版单位联合设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实习基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等。

“新时代出版学和出版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和领导出版领域研究、政策评估、政策倡导和国际出版与交流等工作。”张久珍介绍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做法:完善学科建制,建设学术共同体,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进行跨学科协作,建设出版学科的“新文科”实验室,协助行业政策制定;立足中国特色出版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总结,出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应用研究成果,增强国际学术及政策领域话语权;建立产学研联盟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会议;建设“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出版研究智库,为应对各种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建言献策;打造出版行业高端人才精品培育体系,为国内出版集团继续教育提供支撑。

各方合力

多维合理形成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长远,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建设更好开展,业界人士给出了建议。

周蔚华认为,《实施意见》对于高校作用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对“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出部署,这就是要在建立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加强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在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方面按照“新文科”要求,加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加强政、产、学、研、技综合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传统的编辑学为中心转向编辑、经营、技术、管理等多维并重;同时注意各个人才培养主体的不同定位,发挥政府的规划性与引导性,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补充性、公益性,出版企业的主体性、应用性,高校的专业性、前沿性等各方面优势,合理形成出版深度融合培养体系。

孙寿山分析了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出版融合业务相关的岗位设置和能力要求缺乏规范,没有适用的岗位能力提升和继续教育培训手段,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职称评价体系不完善。为此,他建议各类出版单位因地制宜、因事施策,研究制定与出版融合业务相关的岗位设置和能力要求规范,建立考评结合的人才评聘保障体系;各出版企业主体应创新出版融合发展人才考核激励机制,“给人给事给待遇”,形成“融合有我”“我要融合”的工作氛围;在现有工资薪酬体系下,健全成果分配机制,针对各类各层次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和交流提拔任用等。

针对行业人才水平标准不统一、行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出版领域研究范式和方法不健全等情况,张久珍建议,全面推行技能等级认定,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从产业需求入手,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出版学科、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更新出版领域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形成“文化+技术”的新出版学科。

“出版融合发展向纵深迈进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摇篮,应该有所作为。”陈丹表示,相关高校应聚焦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要高度重视出版学科体系构建、高校出版智库建设,还应发力新兴岗位人才标准研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出版人才队伍与出版事业同向同行、与文化强国同脉共振、与新时代同步同频、与业态发展有机衔接,努力打造一支领时代之先、可堪大任的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