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立场推进外国文学研究 ——访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国清
近年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自觉意识, 学者们不断回顾和反思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成就和问题, 在肯定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必要性的同时,强调外国文学研究立足当下中国需求,体现鲜明的中国立场,要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出发来探讨和研究外国文学。
在学者看来,外国文学研究应进一步调整思路和方法,立足于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凸显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服务于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围绕外国文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国清。
站在中国立场上审视外国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外国文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成为外国理论和外国话语的注释者,用中国经验证明西方理论的正确或深刻,而应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对西方理论进行反思,立足于中国需求,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对此,请谈一谈您的观点。
刘国清:对西方各种理论既要重视,又不要唯西方理论是瞻。任何理论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因而对西方理论不应也不必盲信盲从。要敢于对西方理论进行反思,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对西方理论盛行拿来主义与照搬主义,对西方理论普遍缺少反思,批判就更少。有些西方理论是有明显缺欠的,比如当今文论界一大显学的生态批评就存在着学理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界定。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界定存在学理问题,生态批评理论中的生态三维构建就是存疑的。遗憾的是,外国文学研究者普遍对此无感,对存在学理问题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照用不误,甚至还大用特用。难能可贵的是,我国学者鲁枢元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进行了富有学理性的界定。尽管他没有明确批评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在学理上的严重缺欠,但他的生态三分法不仅是对西方学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重构与超越,也暗含对西方生态批评学理欠缺的批判。
我国学者不仅应该敢于反思更正西方理论之不足与缺欠,还应勇于创建理论。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很高的创新意义,引发了中国的外国文学伦理批评热潮。不过,立足中国需求,体现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还极为鲜见。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资源博大精深,中国的学者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构筑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建立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在外国文学研究过程中,中国的学者必须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审视外国文学,这包括我们的政治立场,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发出真正的中国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的比较视域中彼此观照
中国社会科学网:外国文学研究是基于自身文化立场所进行的跨文化文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倡导对话性,将外国文学与中国实际相联系,在不同文化的比较视域中彼此观照,互识互补。对此,请您谈一谈您的观点。
刘国清:世界因不同而多姿,文化因相异而多彩。单极世界和单一文化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快乐,和而不同的世界与文化更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为民族与文化的差异性,才需要民族之间与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见互补有助于彼此发展。外国文学研究同样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比较视域中彼此观照,互识互补。研究外国文学不仅是为了解外国的风情物貌与异域的各色人等,还是为了在不同文化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包括在文学创作上的交流与借鉴。
外国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异质性的民族与文化,其实就是研究者站在自身文化立场上与外国文学中他国之人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沟通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国文学研究具有跨文化性,因而应倡导民族间的沟通,文化上的交流与对话。在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惠及双方,也从未间断过。毋庸讳言,没有民族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就没有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理,没有文学上的交流,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不会如此迅猛,而且也少了世界各国之间彼此了解对方民族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当然,外国文学研究离不开研究者自身的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与文化立场。外国文学研究者不可抛却自身的文化立场研究外国文学,因为从研究者自身的文化立场出发研究外国文学正是外国文学研究者之所长,也是他国文学界希望见到的别样的声音,因为真正的学术交流是希望见到既有真知卓识,又有别于己的创见,毕竟交流珍视的是异质之物而非同质之物。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家。外国文学研究者是有国家、文化和民族归属的。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自然需要有国家、文化和民族意识。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是在自己的国度研究外国文学,应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研究外国文学不仅需要从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出发探查其中有益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还应与中国实际相联系,不断挖掘出新的意义,做到推陈出新,在外国文学研究中与时俱进。
充分发掘利用本民族理论和文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充分发掘利用本民族理论和文化资源,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是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您认为,应该如何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特色理论和话语体系?
刘国清: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几乎是西方理论一统天下。这种严重理论失语症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还有认识不足和实践不足的原因。我在《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曾谈及,在此不赘述。
文学研究既有文内研究,也有文外研究,还有文内文外的结合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亦然。西方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和话语体系构建,我们在这方面有历史欠账,而且自鸦片战争以来理论建设更是少得可怜,但不等于我们难有作为。恰恰相反,在崇尚多元化的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既有挑战,也有难得的机遇。除了前面提到的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要有中国的文化立场(即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立场),中国的政治立场(即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的价值观立场(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中国价值观立场),还要有中国的理论立场,即以中国的理论研究外国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亟须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特色理论和话语体系首先要有资源。中国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尤其是古代文学理论,历史典籍,神话传说,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等都是可兹挖掘的理论资源。既要从这些资源中探查理论,也要从这些资源中创生出理论,这些理论不仅要用于中国文学研究,还要用于外国文学研究,要大力提倡和鼓励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外国文学。
长期以来,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疏于理论建设,究其因:一是理论构建不易;二是理论相对充足,当然主要是西方理论充足;三是怯于理论建设,在理论创建上缺少自信;四是缺少理论创新氛围,缺少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最后一点尤其需要高度关注。虽然学界一再呼吁重视创新,但不仅以刊物级别和出版社级别代论文级别和出版物级别一直普遍存在,而且以数量多寡衡量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提职晋级与保职保级,学界存在为稻粱谋胜过学品追求的现象。理论建构需要精心、尽心与静心,而且历时久长,受俗世所辖,入此道者寥寥,恒者更是难得。有鉴于此,需要对有能力又有志于理论创建的研究者采取特殊的考评机制,还要建立相应的研究团队和机构,要有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同时,对于理论创新成果根据创新程度或以一代十,甚至以一代百,营造出不以追求著作等身为荣,而以创新为傲的氛围。
通过充分发掘利用本民族理论和文化资源,构建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非常重要,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必须推向世界,必须步入到外国文学研究的世界舞台中。先是用西方能理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参与外国文学研究,逐渐建立自成体系的外国文学研究理论和话语系统,最终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理论和话语极为重要的一极。
- 人大社举办“中国视角”系列图书座谈会[2022-04-13]
- 跨越·比较·汇通:浙大线上举办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高端论坛[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