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两位文坛百岁老人的友情
来源:文艺报 | 慕津锋  2022年06月29日07:37
关键词:马识途 王火

王火百岁生日之际,马识途(右)和王火合影 马万梅 摄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2022年7月,四川知名作家王火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岁寿辰。

6月开始,已经108岁的作家马识途便一直惦记着要给自己的老友王火过百岁生日。马老很想亲自去王火家中祝贺,但考虑到王老住在没有电梯的二楼,逐级爬楼对马老来说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经过孩子们的沟通,马老决定提前邀请王火到家中来一起为他祝寿。

6月22日下午,在女儿的陪伴下,王火如约来到马老位于成都西郊的家中。一进门,两位许久未见的老友紧紧相拥。为了这次见面,王老女儿特意为老人们准备了统一的红色短袖衬衣。按照马老和王火的意愿,这次生日聚会只准备了一壶茶、一盘西瓜、一个蛋糕,他们笑称:“这是我们的下午茶时光。”

为了给老友祝寿,马老特意书写了一幅“寿”字,并赋诗一首:

恭祝至交百寿翁,根深叶茂不老松。

百尺竿头进一步,攀登艺苑更高峰。

此外,他还为王老写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

君子之交何妨淡似水,文缘之谊早已重如山。

两位老友虽同居成都,但因疫情原因,加之这两年王老身体不是太好,他们已有一年半未见。一见面,他们有许多话要说,但毕竟都已是百岁老人,听力早已大不如前,但这丝毫没有阻碍他们的交流。他们要来一块小白板和一支笔,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上去。一个刚写完,另一个便拿过去看,而后另一个写,一个再拿过来读。

时间在两位老人一笔一画中静静走过。对于这次见面,寿星翁王火老人很感慨,同时他也讲出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愿望:“我们很久没见了,但我们的友情一直都很深厚。我马上步入百岁了,马老已经108岁了,我们的友情继续延续。看到他身体健康,我很高兴,我也要保重身体,希望能陪马老过109岁生日,我们再坐下来好好聊天。”

在吃生日蛋糕前,王老戴上大家准备好的生日帽,马老也站起身来握着王火的手,两位老人开心地为大家共同切分蛋糕。

王老与马老不仅有着近40年的友情,而且他们各自也都有着非凡的文学成就。马老20世纪60年代便创作出红色经典小说《清江壮歌》,80年代更是创作出《夜谭十记》《京华夜谭》《雷神传奇》《在地下》《沧桑十年》等一大批作品,其中电影《让子弹飞》便改编自他的《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王老20世纪90年代凭借《战争和人》(三部曲)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此外他还著有《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霹雳三年》《浓雾中的火光》等作品。正因如此,他们也被称为当代四川文坛的“二老”。

其实两位老人相识并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马老在鄂川滇从事革命工作;王老在上海表面上从事新闻事业,实则暗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马老在四川担任领导,从事行政工作,王老则是辗转上海、北京、山东从事出版、教育事业。直到1983年,王老调到成都参与组建四川文艺出版社后,他们才有机会认识,慢慢成为知己。

每一年他们见面次数并不多,但是一见,谈起往事就非常亲。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毕竟岁数不饶人,而且王老的爱人凌起凤老师身体一直不好,王老实在无法分身。二老之间有时也只能打打电话,互相问候问候。

2011年凌起凤老师去世之后,王老谁也没有告诉,连马老也没有说,王老害怕给这位当时已经98岁高龄的老大哥带去不必要的困扰,毕竟“死”这个字谁都不是那么愿意听到,更何况是近百岁的老人。马老终于还是从成都的报纸上看到了凌起凤女士去世的消息,他第一时间给王火去了电话。电话通了,马老也不知该说什么,只能是说:“节哀!节哀!多保重身体!”因为马老能体会到现在任何的语言对王火都没有意义,只能给他时间,让时间将这种离别之情冲淡一些,相濡以沫一生的爱人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这种伤感和思念马老在1941年之际曾深深地体会过。

当年,马老的爱人刘惠馨烈士因为叛徒的出卖,在湖北恩施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8个月后被杀害,那时马老和刘惠馨烈士的小女儿刚刚出世,就随母亲进了监狱,刘惠馨烈士英勇就义以后,他们的女儿就一直下落不明。作为一个年轻的丈夫和父亲,幸福的生活刚刚起步就戛然而止,妻子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女儿不知生死。若死,孩子葬在了哪里?若生,又流落到哪里?收留她的人家会不会对她好?这一切的一切,在马老一个人的时候,都在撕裂着他的心。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女儿的挂念,那种滋味并不亚于王老对凌起凤女士的思念。

两位老人是这样懂得对方的心,所以马老没有再对王火说什么,只希望他能静静度过这一段最难的时光,毕竟前面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为了他所爱的人,也要坚持。马老相信王老会走出伤感的世界,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向生活前行。

2011年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马老希望王火与自己一起到北京走走,散散心,看看老朋友,不要老是在成都的家中,这样对他的精神和身体都不好。王老本来哪里也不想去,可老大哥心意很好,不好拒绝。而且马老跟他说了一个他无法拒绝的理由:“咱们一起去趟北京吧,去看看祝华,他的身体很不好,可能也熬不过多久了,这次不去北京,我们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他了。”王老想了想,最终还是随马老一起进京。

最近我又读了马老的《风雨人生》和王火老师的《过客蓦然回首》这两部书。其中《风雨人生》之《江汉风云——初受考验》一文中讲到1938年春,年轻的马识途在武汉接受当时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瑛同志交给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武汉汽车司机工人中,培养和发展一个可靠的党员。政治上要绝对可靠,驾驶技术要十分精良。要给周恩来副主席开小车,任务紧迫,你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此项任务。”接到任务后,年轻的马识途感到十分光荣,因为这样一个重要任务居然给了他这个新党员,但他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经过他一个月艰辛的工作,终于找到了一个胜任这项任务的人选,这个人叫祝华。后来祝华一直跟随周副主席,从司机做到副官,抗战时更是负责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抗战胜利后,祝华成为上海马斯南路107号周恩来公馆的办事处长。祝华在政治上的绝对可靠,对党的忠诚,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马识途在把祝华发展起来之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联系了。

8年后的1946年2月26日,祝华在与中共地下党员陈展一同随美军军调处执行部的C-54运输机从重庆白市驿飞往上海,在飞机上他遇见了一位还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系的年轻人,那位年轻人就是王火。王火在57年后回忆起那个片段时,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祝华的样子——“穿着一身西装白净的中年人”,在飞机上陈展向王火介绍了祝华,祝华对这位学新闻的年轻人印象很好,以后他们常来往,成为了好朋友。

马识途——祝华——王火,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

在1983年以前,马老和王老并不相识,可历史却让他们在1946年有了这样的联系。如果没有马老当年一个月的艰辛工作,可能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就没有祝华这个人;没有祝华,那他与王火的交往也就无从谈起。这样说来,马老和王火老师的联系,应该从1946年开始,这样算来,二老的交往史那就是76年。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放在哪个时期都是非常罕见的。

随着交往加深,马老与王老都将对方视为自己心中的知己。每当对方有了喜事,自己是一定要到现场庆贺。

2017年8月4日,“《王火文集》首发暨赠书仪式”在成都购书中心隆重举行。已经103岁的马老不顾酷暑和家人劝阻,执意前往参加,要亲自为老友王火送上祝福。马老说:“几十年的交情,一定要参加。”

在首发式上,马老上台讲述了他与王火夫妇的深厚友情:“王火同志及他爱人同我相交了几十年。君子之交淡如水。王火同志常常关心我的健康,常来家里看望我,他们说话很少但是情真意切,我是深有感受的。我和王火同志的感情心心相印,是知心朋友。王火同志对我的创作一直比较关心。王火曾说,90岁以上的作家还在创作的,在文学界实属罕见。所以我这些年仍然在从事创作,这正是朋友们给我激励的信心。近年我又提起纸笔,写了几本书来。”

在发言的最后,马老朗诵了一首自己以前写给王火夫妇的七律诗,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来表达他与王火之间的情谊:“淡水之交数十春,潭深千尺比汪伦。同舟共渡风雨夜,相见无言胜有声。”

2018年6月24日上午,马老18卷703万字《马识途文集》新书首发式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王老虽身体不适,却依旧前往。在致辞中,王老充满敬意地讲到:“我太高兴了!这次专程来祝贺他。马老人届高龄,完全可以弃笔休养了,但还在奋笔写下去。据我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能在104岁这么大年纪还在保持如此旺盛创作力的作家,马老是世界之最。我认为,这是他出乎对文学的一腔眷爱,别无所图;这是对于祖国、人民的两肩责任,不愿冷漠……我比马老小十岁,我与他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时半年都见不到一次,但是一见,谈起往事就非常亲。我刚病了一场才好,现在手还有点抖,但我还是为马老写了一副对联:‘赤胆忠心老革命,灿烂辉煌大作家。’”

2022年1月5日(农历腊月初三),马老步入“茶寿”之年(108岁)。按照惯例,王老会到马老家中与他一起共度生日,但因当天身体不适,王老实在无法前往。第二天身体刚好转些,王老便急着催促女儿赶紧为马老送上他早就准备好的一幅祝寿的书法对联。收到王老的礼物后,马老非常高兴,他将自己手书的福、寿二字及新作《调寄沁园春·第十次全国作代会开幕致贺》《自寿》《检点》《致友人》《杂感》等一并带给王火。

收到马老送来的福、寿二字,王老很高兴,他拿起两字让家人赶紧为他拍照留念。当读完马老新作后,王老立即赋诗一首祝福马老:

秘密革命曾毁家,传奇经历慨而慷。

“无悔斋”里天地广,“悠着点儿”乃空话。

政绩文才有定评,全集辉煌书法强。

百零九岁仍笔耕,世界罕见是巨匠。

读完后,王老很快便将此诗写到纸上,让家人拍照微信发给马老。由于王老的视力已经很弱,他写的一些字马老有些难以辨认。当得知这一情况后,王老幽默地笑着说:“好字出了格,神仙认不得。”为了让马老看清此诗,王老认认真真地重新誊抄了一份“正式版”发给马老看。

两位走过百年岁月的老人,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即使已入高龄,他们依旧每天都在写,都在读,都在看,也都在思考,他们依旧为中国的文学事业散发着自己的那份光与热。有这样的老人实在是中国文坛的幸事、喜事和好事!

随着岁月流逝,马老与王老的友情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