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清渠》原著《山神》的艺术特点
2022年7月16日晚,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而创作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贵州题材、英模人物、脱贫致富、乡村背景等主要艺术元素巧妙多元地杂糅一起,一时之间《高山清渠》受到全国观众广泛追捧,成为一部炙手可热的热播剧。从贵州走向全国,这既是一件让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引以为豪的事情,也是文艺界欢欣鼓舞的大事。围绕一个人、一条渠,多少历史风云重新涌现在屏幕上,又重新翻滚着沉淀在人们的心中。
《高山清渠》以英模人物黄大发修渠为故事主线,讲述了身为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的村支书黄大发的传奇经历:黄大发为改变草王坝缺水贫穷的面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前后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硬是带领全村人靠着勤劳和智慧,用锄头、钢钎、铁锤等在当地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水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变了村庄的命运和村民的生活。这条水渠被誉为“生命渠”“天渠”,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大发渠”。此剧根据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山神》改编,总编剧为雷献和,笔者连续追剧了几天之后,发现故事情节、人物经历还是有较大的改变。剧本的思路是以人带史,强化人物活动背景,将时代大事和变迁集中到草王坝村和黄大发之上,形象呈现了黔北农村50多年的历史场景和日常生活,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曲折,矛盾冲突更加强烈、多样。基于此,像黄大发修渠首先要寻求水源一样,笔者再次重读了报告文学《山神》(漓江出版社,2020年版),以原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应该也是十分及时而重要的审美对照。
一、黄大发其人其事的呈现及其故事凝练。黄大发是全国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贵州更是如此。他生活、居住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现改为团结村),现年逾八旬。出生在草王坝的黄大发,自幼父母双亡,靠吃百家饭长大,因为机灵、公道、能干,顺应村民民心,20世纪50年代后期入党,先后被推选为大队长、村支书,一干就是数十年。为了解决当地缺水这个拦路虎,黄大发立志拔穷根,发誓让草王坝通上水,让村民们能种植水稻,吃上白米饭。可是最近的水源螺丝河却在几公里之外,而且中间隔了三重大山,要经过悬崖峭壁。60年代初,他带领村民们靠原始的工具和技术兴修水渠,10多年过去仍没有成功。直到90年代初,当地政府为水渠项目立项并拨来有限的资金,第二次修渠开始,经过黄大发带领全体村民几年的苦干实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95年端午节修通水渠。凭30多年的努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敢于战天斗地的气概,终于办成一件当地史无前例的大事。这样一条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确实是一个奇迹。水渠被誉为“生命渠”,名副其实,给了草王坝人第二次生命。这一事迹经新闻报道之后,文艺界也被广泛动员并进行各种文艺形式的书写,纪实通讯、黔剧、电影、叙事长诗、散文、短诗等形式的作品先后涌现。其中,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显著的,当推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山神》。
何建明为了写作需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深入草王坝村,采访黄大发本人和当地不少村民,以及与修渠相关的各类人物;实地走访水渠,包括水源地等等,终于写出了《山神》这一重要作品,在《中国作家》2018年第1期首发,随后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也收录了此书。
《山神》一共13万余字,除故事性的序之外,一共有七章,分别是“30年不忘初心”“不信命的‘石头娃’”“13年心血化为泡影”“齐心协力,重修‘大发渠’”“要渠,不要命”“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雄心壮志终成真”。作品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删繁就简,将黄大发修渠的缘起、背景、两次修渠经历、修渠场面、人物群像等呈现出来,当然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主人公黄大发而集中。从章节标题来看,也不难看出这一特点。全书有核心情节,真实客观,更有催人泪下的许多细节;有叙述也有议论、抒情,调动了种种艺术手段。记得当初读完全书,我感触很深,也随手写了一些读后札记,因有其他事情耽误而没有完篇。这次《高山清渠》的热播,让我重新找出全书并再次走进了黄大发的传奇故事和内心世界之中。
二、英模形象与贵州故事。在梳理贵州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历史时,我们不难发现以英模人物为对象的文艺作品,比如姜仕坤、黄大发、邓迎香等便是。从英模形象审美呈现来看,《山神》以黄大发为主角,点缀其他也有分量的配角,加入了塑造英模形象的方阵。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不同的英模人物来自不同地域、行业,他们在当地、业内都是闪光的名字,其名字的背后则是不同凡响的英雄事迹。对贵州乡间山野中自然成长出来的黄大发这一英模人物进行书写,就是将英雄模范的形象永远地定格下来,对我们身边的活着的英模进行书写,予以颂扬,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股清流。
为英模立传、塑像,可谓欣逢其时。黄大发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一名资格老的村支书,一辈子为了一个愿望和目的而不懈奋斗,成就了“当代愚公”的业绩和光荣。《山神》作者以亲临其境的口吻来讲述这一故事,既重真实事迹本身,也善于营造历史氛围。作品将人物活动背景置放于黔北山区的深山老林腹地,艺术性地还原了黄大发的生存苦况和日常经验,英模形象与地道的贵州故事两者融为一体,成为反映贵州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除了黄大发之外,书中所涉及黄著文、张发奎、张元华、杨春发,以及像黄大发的妻子徐开美等一大群人物,围绕水渠而生,各司其职各呈其美。在他们身上,同样有担当、有作为,敢牺牲、不怕付出。在这个意义上,书写英模的传奇生活,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书写人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物群像谱系。英模从人民中来,走在前面又退隐到人民之中。黄大发来自草王坝,这是他的根和魂之所在,他带领草王坝村村民们前进,心跳在一起,力量汇聚在一起,亲密无间,历经数十个寒暑而不改其志。为了吃上白米饭而跟上黄大发坚定的步伐,这是一个英模的传奇,也是一个村庄的传奇。
英模形象的背后,还是时代精神的呈现。黄大发是贵州黔北乡间的一名党员,像一面旗帜,带领村民奔向温饱、小康之路。他们与重重大山搏斗,不认命,不服输,为了喝上水、吃上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和付出,可谓矢志为民,百折不挠。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等、不靠,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诠释了自力更生、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记得当时《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黄大发的颁奖辞:“水过不去,用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36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改。”这是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是我们一个政党的初心使命。这种贵州时代精神,蕴含贵州地域文化个性和元素,来自世世代代居住和生活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像精神的火炬一样生生不息。
三、艺术手法多样丰富。报告文学是近几年十分发达的文体,何建明是全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作品艺术感染力强。首先是叙述清晰、有力,或正面,或侧面,笔力雄健。作者为什么要写黄大发的事迹呢?在《山神》的序中,他将生命安危数次托给陌生的黄大发,在京城家中和老母亲也有很长一段对话,都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其次是作者善于不断转换身份,或像聊家常一样对话,或是内心私语评价,情节也显得跌宕起伏。特别是书中或以人物,或以水渠,或以大山为对话对象,将故事重新激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再次,作品中有许多真实、细腻、感人的细节。比如黄大发身先士卒,一心为公,不怕脏不怕累;爱惜集体财产,为了一小点水泥而不近人情地斥责家人;顾大家而忘小家,将失去两位亲人的痛苦化为修渠的力量……诸如此类,都能贴近人物内心世界,让人物熠熠生辉。
讲好黄大发的故事,就是讲好一个地道的贵州故事。《山神》作品以生动、亲切的笔调,笔端常带崇高和使命之感。这是作品的审美品格,更是笔下人物的精神品格。作者在创作时掌握分寸,不拔高、不虚脱,一步一步像虔诚地走进大山一样走进黄大发的生活和内心。这是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当代愚公”形象,也是一名基层党员的形象,他默默耸立而成为山神,传奇的人物因为有真正传奇的“脊梁”。
(引自"新华网" 《“当代愚公”的贵州故事与文学书写》)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2-07-27]
- 电视剧《高山清渠》展现奋斗传奇[2022-07-20]
- 何建明作品《山神》改编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一套开播[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