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尼古拉·马修:法国“铁西区”的残酷青春
来源:澎湃新闻 | Luxuan  2022年09月22日08:38
关键词:尼古拉·马修

2019年,法国导演拉吉·利以首部长片《悲惨世界》杀入第72届戛纳电影节,荣获评审团奖。2018年,法国新晋作家尼古拉·马修则凭借第二部长篇小说《他们之后的孩子》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在这两部探讨法国当下社会的作品中,2018年法国夺冠世界杯——一个多种族融合的短暂契机,成为重要注脚,在其乐融融的欢腾气氛表面下,社会根深蒂固的芥蒂暗流涌动:阶级的、种族的、代际的。作为一名“小镇青年”,作家尼古拉·马修在小说中投射了不少个人的经历:社会差距、由此产生的分裂与愤懑、社会分化差异造成的后果,以及,青春的爱情。

这位生于法国东部大区的新晋作家,在已出版的两部作品中(除却前面提及的《他们之后的孩子》,作家的处女作《动物战争》同样令人瞩目,获法国推理批评奖,由法国电视三台改编为6集迷你剧播出)皆聚焦法国东部市镇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阵痛。作为机电师和会计的儿子,马修生⻓于相对优越的环境,从年幼起,便目睹社会阶级的碰撞。取得梅斯大学电影和历史硕士学位后,马修以打零工为生,致力于写作,于22岁完成一部小说,但他将本次创作视作清扫自恋情结的一种过程,因此选择不出版本部小说。

马修在处女作《动物战争》中,细致展现了一个暴戾、阴暗、野性的世界。书名《动物战争》的灵感来自法国拉封丹寓言故事《瘟疫期间的动物》。与第二部作品《他们之后的孩子》中匀速推进的时间跨度相比,《动物战争》以军事秘密组织成员皮埃尔残杀阿尔及利亚⺠族解放阵线成员——这一发生在1961年的事件作为整部小说的引子,被死死卡在铁栏杆之间、苟延残喘最终被击毙的奶牛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的符号:“人越怕,动物就越凶”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小说以阿尔及利亚第二大城市奥兰的一场政治谋杀拉开序幕,围绕法国东北部孚日山区一座即将倒闭的工厂,以群像的模式,展现三代人的生活。这部小说中有生活,但不绵延,与第二部作品相比,作者赋予这部处女作更多戏剧性,故事推进的节奏也更迅猛,人物的命运也更凶险。工人群像是小说的背景,如同照片中作为背景的海浪,而数位人物的命运则置于前景,互相纠缠。在这部黑色小说中,人物们被罢工、工厂倒闭、随之而来的失业席卷,犹如被舍弃的螺丝钉随着机床一同坍塌,工厂的世界逐渐消失,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个充满末日感的行将消失的世界里,人们需要自己想办法走出一条路来。经济上的窘境促使他们踏入更为黑暗的社会暗流,在人性和野性之间权衡、挣扎。《动物战争》充斥着沉重的绝望,人物布鲁斯更是如同一条狗般死在了暴风雪中,关于“报应”的概念隐现在字里行间,个人遭受的报应指向社会历史层面:1961年皮埃尔为OAS(20世纪60年代法国组织阿尔及利亚独立的秘密军事组织)效命残酷屠杀阿人。40年后,他因拯救非法移⺠少女维多利亚而被阿裔黑帮枪杀。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的纠葛深深印刻在个体的命运中。

马修曾在访谈中谈及自己的创作心境:笔下的人物潮水般涌向自己,逼得他不得不去描写,一本小说不够,那就在第二本小说中延伸人物的存在。《动物战争》中乔丹与莉迪之间的爱情稚嫩,没有隔阂,不存在多余的幻想,青春的荷尔蒙之火被点燃,他们拥抱,互相取暖。我们可以在第二部小说《他们之后的孩子》中找到一丝相似的痕迹:主人公安东尼与出身中产的凡妮莎之间那自在随意的感情。与之相比,安东尼和小镇权贵家庭的斯特凡娜的爱情,则更具深意,更为残酷。这段青春情爱是轻轻附着在沉重锈铁上的一层纱,美妙但茫然,毫无根基,轻轻一吹就可下坠消失。安东尼第一次遇到斯特凡娜的地点被设定在一个海滩上,具有抒情性。但作者有意安排安东尼和表哥需要偷窃休闲中心的船才会到达那片海滩,为此安东尼还划破了手,流了血。这些微妙的细节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次相遇中蕴含着不详,这个相遇本不该属于安东尼。身份的隔阂从一开始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在爱情的场域中,也包含着政治:斯特凡娜光滑的肌肤吸引着安东尼,不仅因为美,也因为这背后是安东尼所幻想的那个无法触及的世界。矛盾的是,在青春的世界里,阶级之间的融合又是如此地轻便,至少没有少年父辈们的世界那么固化。在阶级鸿沟里,生命依然在流动。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那样:生活总是能够找寻到出路,即便从生物的角度来看,身体的力学、爱的渴望、欲望的显露、繁殖的冲动等等。这些情感将超越一切,包括阶级壁垒,生命力拯救深陷社会不幸中的人们。

在一场彻夜派对中,山谷中不同阶级的年轻人一一登场:富二代洛迪埃兄弟、出自权贵家庭的女孩斯特凡娜、工人子弟安东尼,安东尼的表哥甚至与斯特凡娜的闺蜜克莱芒斯谈起甜蜜的恋爱。在这暂时的融合中,涅槃乐队(Nirvana)的⻋库摇滚吸引所有年轻人凝神静听。关于这一场景,作者这样写道:

在世界上每一座具有相同的去工业化经历的城市里,在每一个没落的地区,那些没有梦想的孩子如今都在听这个来自⻄雅图的乐队,涅槃乐队,他们留着⻓发,将忧愁化作愤怒,将沮丧化为分⻉。天堂已经永远失落,革命不会再发生;只剩下制造喧嚣。

在这瞬间,尼古拉·马修笔锋一转,将那明晰又繁复的阶级层级一并扔到埃朗日的山谷中,笔触如同陡然拉远了的镜头,焦点从派对群像中的每个人移开,转而对准那更为庞大的“锈带”地区,后者犹如步入暮年的老者,驼着这一众人,过活着自己的风烛残年。它的最终崩塌将震颤每个人的个体命运,山谷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有着如此紧密的牵绊。毫无疑问的是,山谷风光已过,随着工业时代的落幕,经济的转型,这里被时代抛在身后,成为尽显颓势的“锈带”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沉闷衰败,活力不再。经历过城市高光时刻的工人们陷入落寞的困境,而他们下一代的命运将会是一个令人气馁的复刻版。

述说法国当下,不能绕开的,是移⺠话题,尤其是阿尔及利亚与法国之间的历史恩怨。在整部小说中,安东尼的父亲与哈希纳的父亲——被生活锤炼至一蹶不振的白人男子和北非移⺠,是浮动在少年们身后的复杂情感的基底,是他们生活河流的源头。

1998年法国夺得世界杯的那个夏天,更确切地说,是法国踢进决赛的那一日,已成年的安东尼和他昔日的死对头北非少年哈希纳再次相遇,年轻的虚荣与热血不再,他们一起欢呼、饮酒,宿恨纤细的尾巴悄然撩起安东尼的心,引诱他在哈希纳的眼皮子底下偷走后者新购入的铃木。安东尼骑上摩托,去⻅刚从巴黎回来度假的斯特凡娜,仿佛回到14岁的那个和表哥一起偷船的夏日。这次等待他的是冷漠的斯特凡娜。安东尼的一次次逃离都承载着他的天真,犹如作者在书中着重提起的那些绽放在废弃高炉旁的花朵。逃离烦扰的父亲、宿敌,带着背叛的快意去寻找自己的应许之地——斯特凡娜的怀抱。安东尼滑动的船与启动的摩托构建了一个梦的轨迹——回到原点,回到空,大梦初醒,一场空。马修以并置的手法描绘出青春荷尔蒙构建的纱是如何一丝丝被消融,梦醒后,残酷现实又是如何一点点显露其狰狞。 爱的激情是安东尼与斯特凡娜关系的前奏,他们关系的实质则在终结之时得以揭示。在这里需要引用斯特凡娜早早领悟到的整体社会图景:

父母自视高贵,其实不过是毫不起眼的经销商,受制于在别处建构起来的主导力。她与克莱芒丝看到了整体图景。真正的决策者都读过预备班和专⻔学校。从小学开始,社会就会过滤掉一批批孩子,目的是选择精英,选择最能巩固当下局面的那批人。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大浪淘沙,才能够支撑现有的权能势要。每一代都会出一批聪明绝顶的人才,他们很快会被说服,也肯定会得到回报,他们将夯实前辈遗产,为各大家族赋予活力,强化法兰⻄金字塔宏大的架构。

这番领悟预示着这位“叛逃者”的脱胎重生:她将通过父母的财富、自身的努力,奋力爬出山谷小镇,在繁华的巴黎大开眼界,最终远⻜加拿大,扎根。她将挤满自甘麻木之人的故乡远抛在身后。斯特凡娜进行阶级攀登的前提是有父母的财力作为垫脚石,阶级攀登的痛苦不仅在于一头扎进题海中的乏味,还有身在巴黎时,出身的隔阂带来的耻辱感和站立在不远处的撕裂感。而安东尼则依然沉浸在少年的情愫中、父辈造就的认知窠臼中:“跟成千上万的穷孩子一样,他在学校里压根就没有幸福感,他到外面闯荡,是为了谋得一席之地,学会拼搏,开开眼界。这刚好跟父亲对男人的看法不谋而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电影可没有白看。”贫穷的父亲们习惯以暴力解决问题,这造就了他们下一代的“血气方刚”,最终演化为后者自身的本能,将本就摇摇欲坠的未来的希望彻底击垮。马修在为读者展开一幅隐秘的社会学功能性,不同阶级的青年眼中有不同的未来,他们自信地规划自身的未来,各自逃生。学校是社会的翻版,靠读书出路的变节者并不能掩盖阶级固化的问题。

马修自称深受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独特行文风格的影响,惊艳于这位法国大文豪笔下跳跃着的音乐性和巨大的情感爆炸、反俗套的文学功力。在马修的行文中,这种影响留下鲜明的痕迹:他的文字在口语化的对话和纯文学化的叙述之间变换,正如曾是一位“小镇青年”的他往返于过往与当下,咀嚼不同世界之间的差异。马修曾引用德勒兹对普鲁斯特的评价:叙述者寻找符号,后者将创造巨大的痛苦,但在小说中,伴随着这些沮丧的是快乐——认知带来的快乐。这位法国年轻作家认为只有直视血淋淋的现实才能有推动一切的可能,认知是颠覆现实的先决条件。文学并非镇静剂,它的功效在于让文字攀附在现实的表皮上,不断述说现实的形态,直到现实在人们眼中变得无法忍受,直到人们意欲去改变。文学治疗现实,为人们寻找出路。尼古拉·马修曾在访谈中提到福楼拜写给乔治·桑的那句“描述为我们报仇”,对于写作,马修本人也有着同样“好战”的视角,他曾表示:“通过写作,我们给那些流逝的时光、给社会、给愚蠢一击。以主动出击代替默默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