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对厚重高原文学的深切坚守
来源:青海日报 | 明 江  2022年09月23日08:55
关键词:青海 散文

大美青海闻名遐迩,拥有多彩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无数人心向往之。生长在青海的大麦青稞,作为一种高海拔高寒作物,散发着独一无二的高原神采气质。青稞主题散文创作,喻示着勇敢肩负时代责任的深情书写,是对雪域的敬畏,对万物的礼赞,更是对厚重高原文学的深切坚守。

在青稞主题散文创作队伍里,土族作家无疑是中坚力量。土族是青海省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西北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以此为根基成长起来的土族文学创作队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一直在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尤其是新时代以来,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发力,新生代力量茁壮成长,一批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相继问世,以全新的时代面貌和多元的创作形式,不断丰富着我国多民族文学的创作园地。

一个族别或地域的作家有了数量,形成了作家群或成气候的作家队伍,就有了相互鼓励共同推进的生态氛围。这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需要倍加珍惜。文学这个行当,是极具创造性的,作家们既需要耐住性子坚守,也需要经常在一起沟通互鉴,经常进行文学学术的交流活动,以期不断添油加柴,积攒盘活写作的动力。

当下的中国,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35年远景目标里,首要提出来的就是建设文化强国。扼要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撑成就,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赓续引领。而在其中文学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当代作家,首要的任务是切实领会新时代对于文学的期待和要求,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强基固本的独特作用。

青海青稞散文主题众多作家里,祁建青多年坚持深入高原乡村田野,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成为领旗与代表。这个群体里,有祁建青、王海燕、邢永贵、李卓玛、那朝庆、阿朝阳、东永学、朱嘉华、董得红、刘大伟等各民族作家。一个显著特征是互助籍作家居多数、为主体。青海文坛这一“互助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他们有的植根于乡土,深情描写家乡的发展变化, 生动反映西部劳动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的积极开掘高原意象,书写对高原文化的独特理解,热忱描绘高原人民顽强乐观的情怀姿态;有的植根本民族的生活,细细品味民族心理,探究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对青海文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而时下文学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各民族作家对于社会前沿一线的参与度在明显增强,现实主义书写不断深化。散文自然也紧随着时代步伐,倾力描写当下全新的变化发展,书写时代潮流之中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些年,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庆祝建党百年”“纪录小康”“乡村振兴”“我们这十年”等各项主题文学活动中,作家们都踊跃参与,深入实地现场,用情用心,饱蘸笔墨,记录讲好新时代的精彩生活、感人故事,生动展现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城乡各地的喜人变化。其中,散文因其写作方式灵活、文体可长可短、表达真情实感贴近,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各个报刊择优刊发优秀散文作品,尤其是反映基层生活的散文,各个地区的散文作家,亲身经历和体会着祖国大地上最深刻最细微的方方面面活生生的进步变化,他们以个体独特的经验和眼光,致力于书写身边人们在时代奋斗中的成就和自信,也探索和思考着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新气象和新困惑,创作出了很多站在历史发展高度思考,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佳作。

从历史角度来讲,我国有着优秀的散文传统,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感,都是散文题材内容的来源,这让散文成为最接地气的文体。然而作为写作者,散文作家对日常生活的选取需要专业化的眼光,对日常的观照也需要身处其中而又置身事外。尤其是网络时代,表达的自由和发表平台的纷繁畅通,广大普通基层作者自主发声与亮相机会空前多了,这无疑对繁荣促进创作大有好处,同时带来了新的影响。各种渠道上发表着各类海量文章,尤其是朋友圈、自媒体文章铺天盖地,让真正的精品阅读变得困难。创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很容易受到干扰冲击——因为现在什么人都可以写,什么事情都可以写,很多渠道都可以见诸发表,这种带有极大随意性的状态,很容易造成散文创作的不严谨和不规范,甚至让人们不自觉地降低散文创作的标准高度。

散文是一种创作相对自由的文体,但并不意味着创作的难度低,形散神不散其实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写作要求。散文有一种“我手写我心”的理论,即每个人都可以在散文中表达个人情感与欲望,但实际上,每部作品都是呈现给陌生的读者的,更多的时候作家需要跳出个人情感和经验,从陌生人视角审视,哪些细节和情节是应该选取的,哪些情节和情感是无关紧要的。比如亲情写作,不是打动自己的细节都可以选取,而是要思考哪些细节可以触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哪些事件拥有人类共同的记忆;比如乡土题材,写作者不仅要看到乡土的现实,还要懂得乡村的过去、探寻乡村的未来。散文的题材内容,都是需要谨慎取舍把握的。

散文书写者也不能满足于私人情感的书写,局部的私人情感可能异常生动也能打动人心,但是很可能某些细节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我们要用对读者的效果意义去衡量素材的文本价值,思考怎么通过文章美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打造提升,呈现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散文是抒情记事的文体,但它的意义核心不是抒作者的情、记作者的事,其核心是作者的抒情记事能否触发读者的情、勾起读者的忆、引起读者的思。尊重读者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务。成熟的散文作家,往往因为在技巧和思想上的高度已经足够,其心胸早就装满了他人,装满了世界,往往已经不需要去刻意地注意了。

当下还有一个现象,即在信息时代、短视频时代,读者的耐心注意力显得非常有限,文章超过2000字很多人就已经读不下去了。因此,这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创作提出了考验,文章的逻辑建构、文学语言的运用、气氛的烘托、主题的提炼,都需要特别讲究。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减弱,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篇网文,都有可能对整个文化导向产生影响,这也更加要求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加强责任意识,把准时代脉搏和话语基调。

高原地区的散文创作者,除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各种规律,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还要研究和理解这个时代读者的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既要立足高原山川河流,又要跳出地域书写。在青海这片土地,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青海的青稞文化有太多值得书写的地方,山川美景、民族传统、地区特色、朴实勤劳的青海人民,都是当下渴望返朴归真的人们所推崇的。关键是,我们的散文作家要找到合乎时代和受众的表达方式,当然也要找到高原地区特有的内容题材,理解当代读者的心理需求,用更高维度的普遍人类的眼光,用不断创新的讲述方式把它们呈现出来。

青稞主题散文写作,从热爱家乡的青稞,到热爱祖国的山水、人民和生养自己的土地,维系着高原人独有的文化自尊自信。只要真正作为群众中的一员来认真体味,关注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现场,关注高原人们的普遍情感,进而不断扩大写作的抓取感、附着力。西北作家在题材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上,具有天然优势。那么在创作时,要紧的是避免浮在词汇的表面,力求见微知著的艺术洞察力和四两拨千斤的文字收放力。这方面,祁建青发表于《人民文学》的名篇《青稞肖像画》,潜心积累一炮走红,足见探索创新已有长足拓展。总之,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创作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遵循,相信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优秀的作家作品还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