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文选本编纂趣谈
当代书籍市场上最为畅销的,教辅书恐怕能拔得头筹。在古代科举时代,相关读物市场也一样红火。科举读物种类多样,其中就有各种古文选本,如《古文观止》就是清代最为流行的一种。
明清时期出版古文选本的经济效益极高,编选者甚至能以此养家,继而成为专业的评点家。由明入清的评点家孙琮,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孙琮在明为诸生,鼎革后隐居嘉善,放弃了诸生身份,转而专门从事文章评选。经他评点的书极为风行,经济回报亦非常可观,“除了奉养双亲,还能养活亲戚”。
高经济回报自然会引起盗版,毕竟刊刻此类通俗读物并无太大技术难度。而在古代,打击盗版也没有什么有效措施。一般书坊只能在扉页郑重警告“翻版必究”,甚至刻入书中正文予以强调。比如,《古文汇钞》就在《凡例》里强调:“倘有翻版射利,以赝乱真,是在必究,知不余过也。”
反对书坊翻版,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出于对内容负责的考量。毕竟盗版粗制滥造,极易滋生讹误。余诚刊刻《古文释义》时说:翻版恶习最可痛恨,彼但惟利是趋,一见大行之书,遂窃而翻刻之……每致贻误后学。盖因古文选本不仅文字会生讹误,更有大量的评点符号,不同符号各有所示,符号形式、颜色、位置稍微变动即谬以千里,贻误读者。更有甚者,为了节约成本,书坊会省略原书的评点符号不刻,结果造成原书学术价值的损害。
此外,另有一种洗稿方式竟成了古文选本的一种普遍生产方式。清代的古文选本多以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同类书籍为蓝本进行再生产,沿袭选目,摘录评语,甚者直接拿一两部流行选本进行改编。冯敬直《古文汇编》谓:“是编选法大抵仿张侗初《正宗》,段落大抵近茅鹿门《文钞》,集注解大抵用张江陵《直解》,圈点、后评大抵取林西仲《析义》,旁评大抵仿过商侯《觉斯》与《奇赏》《卓观》,音释字画大抵用尺木堂《观止》。”
书商还会追踪流行书籍,及时吸收其评语。上海图书馆藏一部唐德宜《古今文绘谷集卷八》稿本,其中两篇评语全袭林云铭《古文析义》。此书成于《古文析义》出版的当年,可见《古文析义》甫出版就成为他人所“参考”的资源了。
由现代观念来看,这种大规模袭用他书的行为算是一种洗稿行为,有损于选本的独创性。但有一个理由值得关注,如《古文约编》所云“爰定是编,以为家塾课本,非敢云选也”,意即家塾读本私下自用,不可视为独立著作。
而出版市场对盗版深恶痛绝,对洗稿的编纂方式却态度暧昧,盖因前者能分走原书坊的经济利益,后者却能扩大原书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变相的广告。孰是孰非,今人不妨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