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向世界传播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声 “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论坛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2年11月23日16:10
关键词:何平 文学批评

活动现场

11月22日,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青春》杂志社主办的“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论坛在南京举办。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青春》杂志主编李樯,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何同彬、李丹、李玮、李章斌、韩松刚以及高校青年评论家赵步阳、张博实、李家玉等,围绕“南京文学与批评”“青年写作”“何平的文学批评”等话题展开研讨。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评论家沈杏培主持。

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致辞

任家龙在致辞中谈到,南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诞生了一大批诸如《文心雕龙》《文赋》《诗品》《昭明文选》等重要的文学批评专著和文学作品。现当代以来,南京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作家、评论家,为丰富南京文学版图不断添砖加瓦。同时,南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之间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共同推动了南京文学事业的发展。

何平

作为批评家的何平近二十年来一直生活在南京,在他看来,南京有着良好的文学生态,而文学生态与作家、批评家、作协、大学、文学媒介以及城市市民文学生活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南京作家群充满活力且可持续生长;以大学和作协为中心的批评家群落互动互渗,形成代际承传的南京文学批评传统;南京文学教育资源丰富;作家和批评家相互激发共同成长;市民日常文学生活参与程度高,是作家做文学活动的重要到达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常态化的文学批评奖项设置。“这种良好的文学生态为批评家们开展文学批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这样说,我的文学批评正是南京这座文学城市的批评传统滋养出来的。”何平坦言。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评论家韩松刚和《扬子江文学评论》执行主编、评论家何同彬都谈到南京厚重的文学批评传统,认为南京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的传统值得珍视,这是赓续南京文学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但是,如何从前辈的“影响的焦虑”中走出来,如何将这种文学批评传统承续下来,并在新的时代文学语境中做好当代的思想转化,是南京青年作家、评论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沈杏培看来,当下文学现场已经置身于一个数字化高度发达、网络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文学新时代,文学的疆域与边界不断发生变化,文学秩序面临重组,文学现场更为多元和芜杂,批评家的知识体系、批评观念和阐释方式亟待新的升级。在新的文学时代,传统批评家作为场外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定位已经远远难以胜任批评的重任。面对新的文学语境和文学现象,当代批评家在文学生产制度中的功能需要新的拓殖,批评家的任务也需要相应调整。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学科或专业层面重申批评家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是在知识分子意义上再次召回知识人的公共性和公共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事务的功能。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评论家李丹注意到南京与青年写作的关系,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青年创作与青年评论有着丰富多样的命名维度和理解维度,其中“青年”与“代际”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关键词。南京市文联、南京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重拾20世纪80年代《青春》文学杂志哺育文学青年、推动文学繁荣的经验,持续开掘优秀青年文学人才,这恰恰让人体察到一种涌动着蓬勃的青春气息的文学。

研讨会上,围绕何平的《批评的返场》及其文学批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李玮谈到,何平是一个不断给人惊喜的批评家,有着鲜明的“同代人”意识。同时,他的文学批评并不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充满了“越界”和“出圈”的姿态,体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和宽阔的视野,以及深入生活的强烈的参与感和当下性。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念的呈现,而应该成为一种行动力,批评家应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种种生活现场。李樯则用“锐气”和“新鲜”形容阅读《批评的返场》的感受,认为何平的文学批评不仅给作家和批评家,同时也给普通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何同彬看来,何平的《批评的返场》对重塑南京文学充满活力、创造性和异质性的“现场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和“世界文学之都”建设,离不开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和健全的扶持机制。据介绍,目前,南京市文联与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三期,扶持了李丹、李玮、李章斌、何同彬、韩松刚等一批优秀青年评论家,加强了南京青年评论人才的梯队建设。未来,南京市文联将为青年评论家提供更多机会,更加密切地关注青年评论家的成长,以签约、专栏、研讨等多种形式,搭建评论家与作家之间的桥梁,做青年评论家的知心人,向全世界传播属于南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之声。

活动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